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息壤之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息壤之盟,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宜陽之戰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嬴盪即位,是為秦武王。秦武王的「武」字可不是白叫的,此人生來好勇鬥狠,剛當上國君,就盤算着要打一場大仗。


於是,秦武王召來兩位心腹大臣——右丞相樗里疾和左丞相甘茂——向他們暢談自己的理想:「寡人生在西戎,沒有到過周都洛陽,不知中原怎樣繁華,所以寡人一直有一個夢想。我夢想着有一天,能打出一條通路,讓秦國可以向東擴張,爭霸中原;我夢想着有一天,能駕車進入周都洛陽,親眼一睹天子重器九鼎。如果這個夢想實現,就算馬上死去,我創下的功業也足以不朽了!」


「韓國的宜陽緊挨着周都洛陽,是洛陽的門戶,只要我們攻占宜陽,就能以此為跳板,控制周王室。」秦武王拉着樗里疾和甘茂來到地圖旁,指點江山,神采飛揚,越說越興奮,「你們二人誰願意帶兵拿下宜陽,為寡人立下這一頭功?」


儘管君上熱情如火,樗里疾卻給他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宜陽乃是韓國的軍事重鎮,城堅兵精,易守難攻;況且宜陽距離秦地路程太遠,又艱險難行,如果孤軍深入去攻宜陽,一旦趙國、魏國出兵來救,我軍就會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在樗里疾身上碰了個釘子,秦武王滿心不快,又轉而詢問甘茂的意見。甘茂乃是楚國下蔡人,以客卿的身份為秦國效力,一心想立個大功鞏固自己的地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所以他向秦武王進言道:「要想順利打下宜陽,必須先破壞韓國和魏國的聯盟關係。只要魏國轉而幫助我們,趙國就不可能越過魏國來救援韓國,那麼韓國就被孤立了,宜陽城也就有可能被我軍攻下了。」


秦武王聞言大喜,即刻命令甘茂出使魏國。到了魏國,甘茂揮金如土,上上下下一通打點,又以共享伐韓之利相引誘,與魏王達成了秦魏共伐韓國的協議。事情辦成了,甘茂卻並不急於回國向秦武王復命,而是派遣副使向壽先回秦國,向秦武王稟報說:「魏國已經答應和我們聯合了,但希望大王還是不要攻打宜陽為好。」


秦武王聽了向壽的報告大惑不解,還以為是向壽帶錯了話:「要麼是『魏國不答應和我們聯合,最好不要打宜陽』;要麼是『魏國答應和我們聯合,可以攻打宜陽』,怎麼你帶回的話卻前後矛盾呢?」


向壽也是一肚子委屈,指天發誓,說:「甘丞相的原話如此,我是一字不差複述的,大王有什麼不明白的還請問他本人。」


秦武王想來想去也想不明白,一面命令甘茂回國,一面親自啟程去迎甘茂,要找他問個清楚。就在一個叫息壤的地方,秦武王和甘茂兩人碰上了。


「說吧,到底怎麼回事?」秦武王惱怒地問道。


「當年魏文侯拜樂羊為將去攻打中山國,整整打了三年才攻克中山。樂羊班師回朝,論功行賞,魏文侯把他帶到一邊,打開一個箱子給他看。只見裡面裝得滿滿的,全是別人誹謗樂羊,要求撤換他,要求治他罪的上疏。樂羊見了趕緊拜謝魏文侯,說:這次能夠打勝仗,不是臣下我的功勞,全靠主上您信念堅定啊!」甘茂不慌不忙地解釋道,「現在的情況是,宜陽城易守難攻,絕非十天半個月就能打下來的,我又不是秦國人,一旦領兵在外,樗里疾他們肯定會圍着大王說我的壞話,大王最後也一定會聽他們的話而怪罪我,所以我想還是別打宜陽了。」


「你放心,寡人的決心不比魏文侯小,絕不會聽信旁人挑唆的。」秦武王被甘茂一激,憤憤地說。


「我再給大王您說一個故事。從前,孔子的弟子曾子住在魯國的費城,當地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消息傳開,就有人跑去告訴曾子的母親:『你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當時正在織布,手上絲毫沒停,很淡定地說:『我的兒子怎麼可能殺人呢。』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去曾子家,對曾母說:『你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雖然還在繼續織布,心裡卻已經有點慌了。等到第三個人趕來說:『你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立刻扔下織布的梭子和織機,爬牆逃走了。」甘茂總結道,「臣下我的賢能不可能趕上曾子,大王您對我的信任也不可能有曾母信任她兒子那麼深,來告我狀的人卻肯定不止三人,我覺得大王您是一定會動搖,會變卦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秦武王斷然說道,「寡人願意在這裡向你許下承諾,一定信任你,支持你!」


得到秦武王的保證,甘茂在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的秋天,高高興興、安安心心地率軍攻打宜陽去了。果然如他所料,宜陽是塊硬骨頭,秦軍打了五個月也沒打下來。這時,樗里疾等人也果真把秦武王團團圍住,隔三岔五地數落甘茂的不是。慢慢地,秦武王被說得動了心,準備下命令讓甘茂班師。這時,甘茂給秦武王寄來一封辯白的信函,拆開一看,只有一句話:「在息壤的承諾還算數嗎?」


秦武王看了信把腦門一拍:「嗨,寡人差點忘了還有那麼一回事呢!既然是寡人承諾過的,就絕不食言!」不但不再提班師的事,秦武王還立刻派了幾萬生力軍增援甘茂。


得到援軍的甘茂一鼓作氣,終於攻陷了宜陽,斬殺韓軍數萬人。從此韓國屈服,周王室近在咫尺,秦國在一統中原的稱霸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秦武王僅僅當了四年國君便英年早逝,領導取得宜陽之戰的勝利,是秦武王在位期間最大的功績。


參考資料 

  1. 息壤之盟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