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秋(臧雪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憶秋》中國當代作家臧雪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秋

秋末,對於農村人來說,是滿足的,欣慰的。忙完了三季,終於可以暫歇,瞧着滿倉的糧食,笑得嘴都要咧到耳邊。

每每回到家鄉,看到空曠的田野,便讓我憶起童年的秋,一方方收穫後的莊稼茬,宛自排列得整整齊齊,像一個個小小娃娃軍,守衛着自己的陣地。綑紮好的玉米秸稈,隨意地,三五成堆的佇立着,鳥兒,雞鴨鵝們,在田地間悠閒的翻找着食物,沒有人再會去驅趕它們。一幅安詳的,歲月靜好的圖畫,呈現在阡陌間。

地里已經沒有什麼活計,「麻衣服,紅帳子,裡頭住個白胖子。」剝花生,成了農閒季節的一個重頭戲,經常是晚飯後,幾個人圍着一個大大的簸簍,把花生剝開,連皮帶豆扔進去,一會兒,各人眼前就堆起了一個小山。剝得時間久了,手指頭疼,智慧的勞動人們,把棉槐條子截出合適的長短,用火烤軟,彎成一個個夾子,把花生殼夾開一道縫,再用手剝開,就輕鬆多了。那個時候,家裡還沒有電視,剝花生雖然不累,但一坐幾個小時,也是很乏味的,特別是我們小孩子們,爸媽為了讓我們兄妹能多幫忙,誰剝一簍子,就獎勵幾個蘋果。這個果然有吸引力,都開始賣力的剝。那時的蘋果只有小國光,青色泛着紅,不大,也不像現在的富士蘋果那樣漂亮,可吃起來酸甜可口,別有一番滋味。是現在的蘋果不能比的,家裡一年也只能買一筐,比較稀罕,想吃得經過大人的同意,所以趁着這個機會,都想為自己多賺幾個吃。

鄰居中有一戶人家,比爸媽小几歲,但輩分高,我們叫他們三爺爺,三奶奶。三爺爺是個退伍軍人,會開三里五村唯一的一台鏈軌推土機。三奶奶文化高,說起話來,跟農村女人們不太一樣。我和幾個小夥伴,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待在他們家裡玩,最期待的是晚上,油燈下,圍坐在三奶奶的土炕上,剝着花生,聽三爺爺給我們講當兵時候的故事,記憶猶新的是,三爺爺講當兵時的拉練,每天要走幾十公里,累的呀,一收到原地休息的命令,便立刻把背包卸下,把腿高高的搭在上面,讓血液回流,是最快最好的放鬆方式。我就是從那時候懂得了這個常識,每每走路多了,腿累了,也會高高的抬起,讓腿得到最充分的休息。三奶奶給我們講孟姜女的故事,教我們唱四季歌,「春季到來綠滿窗……夏季到來柳絲長……,秋季到來荷花香,……冬季到來雪茫茫……」。小時候只知道故事好聽,歌好聽。長大後再通過四季歌,便知道了民國時期,真實存在的周璇,田漢,賀綠汀。這一些歷史人文知識,何嘗不是三奶奶給的啟蒙。

幾十年過去了,童年的點點滴滴,總是不經意間躍出腦海,掀起鄉思的陣陣漣漪。花生除了留種子,很少再用手剝了。蘋果品種多樣,一年四季都可以盡情享受。成年離家後,再沒看到三爺爺,三奶奶。他們教子有方,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聽媽媽說,他們早就去了大城市,跟着兒子們享福去了。

斗轉星移,不經意間,半生已過。我生在秋天,也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收穫的累累果實,會讓人感到欣喜,充足,心安。就像人生,不管經歷過多少曲折磨難,最終,能給親近的人盡一份綿薄之力,給自己一份足夠的溫飽。便是美好。

時光流轉,不會為任何人駐足。一生中,還會有更多的磕磕絆絆,但願你我,「閱盡千帆,仍覺人間值得」![1]

作者簡介

臧雪蓮,山東青島萊西人,現居住威海,愛大海,愛生活,愛詩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