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孫送於九之扶餘時在望江樓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憶王孫送於九之扶餘時在望江樓上》是一首新詩,新詩,又叫白話詩,在五四運動前後產生,以白話入詩。毛偉人曾經說過:「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近代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代詩歌[1]的主體。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中國第一本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年刊發)。而從思想藝術上正式確立新詩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 |
故園何處此登樓。王粲春來更遠遊。 月落猿啼送客舟。去悠悠。惟見長江天際留。 |
” |
— [現代]魏毓蘭 |
新詩與舊詩區別
(一)舊詩是民族的傳統的,新詩是開放的國際的。新詩是「舶來品」,在新詩的啟蒙、成長與發展中,受外國詩歌影響極大,自主性原創性差一些。而舊詩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是中國語言文化藝術的嫡傳正宗。
(二)舊詩是文字的藝術,新詩是思想的徜徉。中國傳統詩詞[2]在文字使用上推崇精準洗鍊,始終不廢練字法,常常一字即可出彩。新詩則不講究,看重的是思想的雕刻融塑,追求意識上的曲張伸縮,蒙太奇。
(三)舊詩講究聲韻之律,新詩追求語言自由。舊體詩格律的抑揚頓挫與和聲壓韻,使古代詩歌本身就自帶聲樂,讀之朗朗上口。新詩則不然,沒有任何聲格韻律的限制,可以天馬行空天地遨遊。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個古典詩歌的情節,舊體詩在文化圈雖不是詩歌的主流,然而它的地位是不可能被新詩替代的。
參考文獻
- ↑ 關於詩歌的基本特點,學習啦,2019-08-15
- ↑ 中國傳統文化 | 詩詞歌賦的藝術 ,搜狐,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