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循道主義(Methodism),本來循道主義者(Methodist)原是指十八世紀支持英國大奮興的人,且語帶嘲諷,說他們凡事循規蹈矩;至終它卻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指跟隨約翰。韋斯利(J. Wesley228,Wesley, John)的人在他離世後不久,離開了英國教會,自己組成一新教派。開始的時候,循道會原是英國聖公會內一個宗教組織,韋斯利一直不想另立新教派,但後來許多現實問題出現,使他與英國聖公會的制度不斷有矛盾,就如對傳福音的安排,為蘇格蘭和北美的福音工作而按立牧職,和在英國容忍法(Toleration Act, 1689)下,建立福音站及發證書給人去傳福音等,在在都與當時聖公會的規則相違,令他們不得不承認,另立宗派是不能避免的了。
聖公會一般指安立甘宗[1]。安立甘宗(英國國教,英語:Anglicanism),常用名「安立甘教會」(盎格魯教會,Anglican Church)或「主教制教會」(主教會,EpiscopalChurch),是基督新教三個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帶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禮儀傳統的宗徒繼承教會。它在清朝傳入中國,譯作「聖公會」,取義神聖的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約定俗成[2]。
簡介
1932年英國循道會內幾個派別尋求聯合(包括了南方循道聖公會、循道派抗羅宗教會,與循道聖公會),他們引用的其中一份重要文件,即是由循道宗創立之始,到今天仍守着的福音(Evangelical428,Evangelical Theology)信仰,那就是相信聖經(Scripture063,Scripture)是神的啟示,是信仰與生活至高無上的原則,同時亦記於韋斯利之《新約札記》(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和講章集內。
開始的時候,韋斯利神學主要受循道主義對宣教的重視,及其救恩論(Salvation039,Salvation)的影響,基督教一切其它教義均受這兩個角度決定。他們把重心放在神的主權(Sovereignty of God103,Sovereignty of God)上,卻不是輕忽神其它的屬性,或漠視人的責任。在面對亞流主義(Arianism56,Arianism) 及蘇西尼主義(Socinianism094,Socinus and Socinianism 蘇西尼與蘇西尼主義)可能引起的陷阱(參基督論,Christology282,Christology),他們特重基督的神性。還有,他們強調人單靠己力不能成就自己的救贖,並且又以贖罪論(Atonement68,Atonement)為試金石,用來分辨福音的真偽〔如自然神論(Deism347,Deism)就不能通過這測試〕;福音是為萬人預備的,然而卻不是人人都接受。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670,Justification)的教義是處於信仰核心地位,它使人得生,並且被改變(參重生,Regeneration000,Regeneration)。聖靈(Holy Spirit580,Holy Spirit)的工作則叫人有得救的確據(Assurance of Salvation63,Assurance of Salvation),和使人成聖(Sanctification042,Sanctification 成聖),這教義在當代十分重要,因為那正是人最忽略的一面。他們又重視恩典的倫理,認為這是新生命所必需有的表現。
整體說來,韋斯利神學可說是福音派的亞米紐主義(Arminianism58,Arminianism),加上聖靈所賜的溫暖和能力,這正是溫谷巴(M. B. Wynkoop, Foundations of Wesleyan-Arminian Theology, 1967)提出來的。韋斯利神學雖然也有亞米紐那種反對神學決定論的精神,它對近代英國那種較近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914,Pelagianism)和神體一位論(Unitarianism197,Unitarianism 神體一位論)的亞米紐主義,卻絕不支持。
稍後期,循道主義與加爾文派(參懷特腓德,Whitefield232,Whitefield, George)為了預定論(Predestination954,Predestination)而爭辯,循道宗的主要發言人是傅勒徹爾(John William Fletcher, 1729~85),他着的《反律法主義的檢驗》(Checks to Antinomianism, 1771~5),很能反映出韋斯利的思想,並且得到他的認可。傅勒徹爾在救恩論上,一方面保持人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亦堅持神仍是主動的,祂仍在掌管一切。他認為,若不保持平衡的觀點,就會使人誤解,甚至引起道德上的混亂,這也是他的書稱為《反律法主義的檢驗》的原因。除此之外,傅勒徹爾亦把韋斯利關於成聖的思想發揮,認為成聖與五旬節聖靈降臨的經驗有關,因此成聖是實時的,不是漸進的,而聖靈的「洗」(Baptism in the Spirit83,Baptism in the Spirit)及「充滿」,都是信徒可以經歷的〔另參聖潔運動(Holiness Movement577,Holiness Movement);完全(Perfection918,Perfection, Perfectionism)〕。
整體說來,韋斯利的神學在着名的聖經學者克拉克(Adam Clarke,約1760~1832)的努力下,又有長足的進步。他高舉韋斯利極重視的聖經,認為它是有權柄的,也是足夠的,能把神的本體及目的啟示出來。近代人重視聖經神學,及指出聖經對現代人的適切,在克拉克的作品早就如此強調了。
但把韋斯利的思想發展成有系統的神學,卻是華生(Richard Watson, 1781~1833)的功勞,他的《神學原理》(Theological Institutes, 1823~4)就是韋斯利主義的系統神學。他看自己是維護福音信仰的人,使它免受自然神論者及神格一體論者的攻擊。同時他亦向伯拉糾主義者及某些加爾文主義者挑戰──他作品內就有一大段是專門討論贖罪的範圍(Atonement, Extent of69,Atonement, Extent of)的。華生並沒有頻頻引用韋斯利的作品,不過他整個神學思想,卻忠於韋斯利的思想。他認為聖經是無誤的,因此可以引伸到各方面來應用,但對於更正教的改教大師,及英國正統神學家,他也常引用到。
最能代表韋斯利神學的,卻是波普(William Burt Pope, 1822~1903)的《神學概略》(Compendium, 1875~6)。此時,循道主義已不再是一個小教派,它在普世教會已有一定的地位。波普在發揚循道主義的時候,亦稱循道會的神學本質上是屬乎聖經,是大公的(Catholic262,Catholicity),也是正統的,與福音信仰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為了證明此點,他由早期教會的思想,一直追溯到韋斯利。他認為韋斯利神學裡面的亞米紐思想,只是加爾文主義一種較極端的形式,它本身卻不屬正統的韋斯利思想。波普的《神學概略》雖然對當代批判性思想不太重視,卻仍不失為一本有力的認信宣言。至於循道會在當代敢於迎戰批判思想的,就首推阿瑟(William Arthur, 1819~1901),他是個護教士,對當代理性問題有頗深的認識,這是近代學者的共識。
近代循道宗的聖經學者比神學家更多,但利傑(John Scott Lidgett, 1854~1953)仍是值得一提的,他致力於把新約神為父(Fatherhood of God453,Fatherhood of God)的概念用在贖罪論上;而溫佛特(Geoffrey Wainwright, 1939年生)的《頌讚詞》(Doxology,為一系統神學作品)亦給神學開闢了一塊沃土。他嘗試借着讚美及崇拜(Worship251,Worship)來建造神學,並把它引伸到教義與生活上〔參三一頌(Doxology383,Doxology);禮儀神學(Liturgical Theology728,Liturgical Theology)〕。夫勒(Robert Newton Flew, 1886~1962)把循道會了解的成聖,變成一種活的傳統。但總體說來,韋斯利的神學在英國的影響力,不如它在美國之敬虔團體般明顯。由希士(A. M. Hills, 1848~1935)及偉利(H. Orton Wiley, 1877~1962)寫的手冊,深受歡迎,現在卡特(Charles W. Carter)正把這些材料匯編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