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景達(1934年—1987年),別名阿達,出生於江蘇蘇州崑山市,中國內地動畫導演、編劇、美術設計師、特效師。

徐景達

1956年,擔任動畫短片《我知道》的布景師。1958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動畫短片《趕英國》。1960年,徐景達因參與了試驗水墨動畫片的創研工藝而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化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64年,擔任動畫短片《集體有餘》的美術設計。1978年,執導動畫短片《畫廊一夜》。1979年,執導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1],該片獲得第3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2]。1981年,執導動畫短片《三個和尚》,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1983年,與常光希聯合執導動畫短片《蝴蝶泉》,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5年,徐景達成為國際動畫協會的首位亞洲理事。1986年,與馬克宣聯合執導動畫短片《超級肥皂》,該片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日本第2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組二等獎。1987年,與多位導演聯合執導動畫短片《學院變體立達》。

1987年,徐景達因突發性腦溢血而逝世,享年53歲。

目錄

早年經歷

1934年6月16日,徐景達出生在上海市一個銀行家的家庭。優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從小就能有機會接觸美國的卡通電影。徐景達的父親對他教育甚嚴。在他小學畢業後,父親怕他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上海不能苦心攻讀,便將他送到蘇州齊門外一個教會學校去讀中學。1951年,徐景達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科。1952年,轉入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3]。1953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演藝經歷

1956年,擔任動畫短片《我知道》的布景師;同年,擔任動畫短片《驕傲的將軍》的布景師[4]。1957年,擔任動畫短片《拔蘿蔔》的布景師。1958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動畫短片《趕英國》;同年,擔任動畫短片《古博士的新發現》的動畫師,該片由錢家駿執導。

1959年,與唐澄林文肖等聯合執導動畫短片《蘿蔔回來了》。1960年,徐景達因參與了試驗水墨動畫片的創研工藝而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化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61年,與鄔強聯合執導動畫短片《太陽的小客人》;同年,擔任動畫師的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上映,該片由特偉錢家駿唐澄聯合執導[5]。1962年,擔任動畫短片《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動畫師。1964年,擔任動畫短片《集體有餘》的美術設計。

1978年,執導動畫短片《畫廊一夜》,該片以音樂配合畫面、無對白的漫畫風格,揭露了撍娜稅飻的文化專制主義。1979年,執導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該片獲得第3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1981年,執導動畫短片《三個和尚》,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3年,與常光希聯合執導動畫短片《蝴蝶泉》,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同年,擔任法國安納西第14屆國際動畫電影節評委。1984年,執導動畫短片《三十六個字》[6],該片獲得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第7屆國際動畫電影節D組教育片獎。1985年,徐景達獲得中國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同年,成為國際動畫協會的首位亞洲理事。

1986年,與馬克宣聯合執導動畫短片《超級肥皂》,該片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日本第2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組二等獎;同年,與馬克宣聯合執導動畫短片《新裝的門鈴》[7],該片獲得第1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片特別獎。1987年,徐景達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同年,與多位導演聯合執導動畫短片《學院變體立達》。

個人生活

徐景達的父親徐振東留學於美國的密歇根大學,專修公路建築,曾任滬江大學教授,後成為銀行家。母親嚴蓮韻在洋務家族中接受了良好教育,畢業於金陵女大,專長英文、醫學和化學。1987年,徐景達因突發性腦溢血而逝世,享年53歲。

哪吒鬧海

人物評價

徐景達學貫中西,視野開闊。他擅於吸收西方特別是迪斯尼的動畫優點,又善於採用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出入神化,將東西方動畫藝術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方法和樣式中,徐景達運用得最得心應手、表現最有效的就是漫畫。他創作的漫畫風格可以概括為這樣的特徵:簡潔樸拙、生動幽默、含蓄雋永、充滿奇思異想。與此同時,他不追求結構的工藝和曲折,還突出地表現在喜用單一情節的重複來深化主題。除了追求情節上的單一,在人物造型和畫面上他同樣追求樸拙和簡潔。簡練的線條,單純的設色,誇張的造型,共同構成了一種樸拙的美感。

徐景達的動畫片多以漫畫風格的人物造型為主。當代漫畫式的造型設計,使他的影片在民族風格中具有了現代氣息。人物造型通常與時代流行的美術風格相結合,而場景設計則多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他的動畫作品在「動」的處理上,往往將「動」的元素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煉(這就好像樂曲中的基礎音符),然後再通過不斷的重複及細微的調整產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好像由音符組成的不同旋律),這使他的影片中充滿了一種秩序化的節奏美。在動作上,他將與情節無關的動作一概刪掉,整個影片往往只保留構成故事情節的幾個主要動作,所有情節,圍繞這幾個主要動作展開。在他導演的動畫片中,不但注意通過人物動作使影片生動起來,更注意「動」的變化,以及動與靜的對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