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縮寫:AIDS ),中文譯為「愛滋病」,是一種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縮寫HIV;即「愛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它可侵犯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導致病毒入侵,最終死亡。
目錄
疾病概述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是一種經由「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或「母子垂直傳染」的疾病,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俗稱愛滋病毒)所引起的。愛滋病毒可侵犯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降低免疫機能,使抵抗力降低,導致病毒、細菌、黴菌、原蟲等可輕易侵入人體,而引起各種伺機性感染;或發生與免疫有關的癌症,最後導致死亡。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其名稱來自1981年美國發現一群原先身體健壯的年輕、男同性戀者感染了肺囊蟲肺炎、口腔念珠菌和患有卡波西氏肉瘤等。這些疾病在過去多見於免疫缺乏的患者,例如:腫瘤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患。而為了和先天免疫缺乏區分,故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致病原
愛滋病的病因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稱愛滋病毒),屬於人類反轉錄病毒的一種,目前可分兩型即 HIV-1 型及 HIV-2 型。愛滋病毒為球狀 20 面體,直徑約為 1,000Å;最易受愛滋病毒感染侵犯的宿主細胞為 T4 淋巴細胞,其他如巨 噬細胞、單核細胞、血管內皮細胞、B 淋巴細胞、腦細胞、腸粘膜細胞亦可能被感染。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末期表現,其診斷標準為HIV的檢驗(抗體、抗原或病毒培養等)呈陽性反應加上1.CD4淋巴球數少於200個/毫升2.出現某些特定的伺機性感染、神經系統病症或腫瘤[1]。
廿世紀黑死病
1981 年美國首度於「疾病與死亡週報」報告中發表愛滋病毒,2006 年12月底止,依 UNAIDS(聯合國愛滋病組織)預估,2006 年全球存活之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 3950萬,2006年新增感染人數為430萬,2006年全球有 290 萬人死於愛滋病。愛滋病是世界性而非地區的疾病,因此被喻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愛滋病能威脅人類的生命,有「廿世紀黑死病」之稱。感染愛滋病毒之後,開始沒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但是過幾週後,部分病患可能出現短暫性,類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輕微全身性症狀,如淋巴腺腫、脾腫、發燒、疲倦、皮膚疹、肌肉關節酸痛……等,持續約幾天或幾週,爾後大部分症狀可自然消失,而進入無症狀的感染狀態,即所謂潛伏期。
潛伏期長、死亡率高
愛滋病毒到底多久會發病,到目前無定論,或半年到 5 年、7 年、10 年或更 久不等。很多學者專家研究報告,有 15~20%感染者在 5 年內發病,約 50%在 7 至 10 年內發病,發病後在 3 至 5 年內死亡,死亡率極高。
臨床症狀無固定表徵
愛滋病的臨床症狀千變萬化,無固定表徵,主要視其免疫功能、抵抗力強弱,感染到何種病菌,感染到身體何部位,即何種伺機性感染而定,譬如感染上肺囊蟲引起肺炎症狀,感染肺結核 菌引起肺結核症狀,感染口腔念珠菌引起念珠菌症狀……等。
抗體產生前有空窗期
感染愛滋病毒到抗體產生,平均約需 6~12 週的時間,在此抗體尚未產生的時期, 就是所謂的「空窗期」。目前最常用的檢體愛滋病毒抗體是用酵素免疫分析法( ELISA)、粒子凝集法(PA)做初篩檢驗,其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兩次陽性反應 後,再以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做確認試驗,以減少偽陽性反應。另外尚有病毒的培養或核甘酸測試法等種種檢驗方法。
流行病學
本疾病全球首位病例於 1981 年被報告出來後,一般相信此病始於 1970 年代,由非洲流行蔓延 到歐洲、美洲,爾後到大洋洲、亞洲,短短數年間全世界五大洲均被波及。 臺灣於1984年12月發現第一個外籍旅客(美國人)病例,1986 年3月發現第一個本國籍病例,爾後逐年增加;至 1991 年有急劇增加的趨勢,至 2009 年 8 月,篩檢出愛滋病毒抗體陽性 18538 例,其中本國籍 17826 例,外國籍 712 例,共有 5895 例已發病。依本國籍 17826 位個案的感染途徑危險因素分類:靜脈藥癮占 35%,同(雙)性戀占 40%,異性戀占 22.9%,母子垂直感 染占 0.17%,血友病患占 0.30%;年齡分布方面:89.1%以上為 20~49 歲者 ,10~19 歲的青少年占 2.33%;職業分布以無業最多,占 33.4%、服務業占 19.2%次之,工職占 13.5%。
傳染窩
人類不論男性、女性、富人、窮人或不同人種都一樣,只要接觸到愛滋病毒 有機會受到感染。
傳染方式
愛滋病毒不會經由空氣、飛沫傳染,亦不會經由未損傷的皮膚侵入人體,因此與感染者輕吻、捐血、蚊蟲叮咬及日常社交生活(如:擁抱、握手、共餐、 共用馬桶、游泳、一起上課、上班...等),並不會被傳染。傳染途徑有三:
- (一)性行為傳染:與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無保護性(未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之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3 2011 年 9 月修訂 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性交。
- (二)血液傳染:1.與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之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稀釋液。 2.使用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如輸血、針扎、共用牙刷 、共用刮鬍刀、刺青、穿耳洞等。3.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 (三)母子垂直感染:嬰兒會被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感染。
治療
- (一)針對愛滋病毒,目前臺灣已用雞尾酒式混合療法藥物,可以控制病情,延緩 發病時間,但均非根治之藥物。其副作用相當大,近年則因藥物研究之發展進 步,藥物副作用已漸改善。
- (二)伺機性感染的治療。
- (三)心理上的輔導及支持性療法,補充體力,以減輕症狀和降低痛苦。
潛伏期
愛滋病潛伏期不一定,感染後通常約 6~12 週產生抗體,能檢驗出其血清抗體,一旦呈陽性 反應,表示受到感染,從感染到發展成為愛滋病病患,需要多久時間,並無定 論,尚待觀察,快者半年至 5 年,慢者 7 年至 10 年或更久。如果使用藥物控制 治療,可以延緩其發病,延長潛伏期。嬰兒的潛伏期要比成人短。
可傳染期
無論是無症狀的潛伏期(感染者),或有症狀的病人(愛滋病患),均有傳染性 ,可傳染給他人。
感受性及抵抗力
- (一)人人均有感受性,愛滋病毒的感染,是不分種族、性別、地域及年齡的。
- (二)曾感染性病或有生殖器潰瘍的人,遇到愛滋病毒,感受性高,感染率亦高。
- (三)感染愛滋病毒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之保護作用多大,目前尚不知道,雖能 產生抗體,但抗原(即病毒)仍存在體內,有傳染性,且愛滋病毒感染會導 致多項免疫系統的變化與障礙。
預防方法
愛滋病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對已感染者,可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延緩發病,減低死亡率。
- A.衛生教育(含性教育),透過各種管道,包括學校,做教育工作,讓民眾認識 愛滋病,瞭解愛滋病如何傳染,如何預防。
- B.針對愛滋病的傳染途徑,做適當的防範措施,可避免感染。
(1)性行為接觸傳染之預防:謹遵愛滋病防治 ABC 三步驟,
- 節制(Abstain): 性伴侶愈多,感染愛滋病機會愈大,避免不安全性行為,性伴侶愈單純,愈固定,愈安全;避免肛交,不涉足風月場所。
- 忠實單一性伴侶(Be Faithful),在不能遵循 A、B 步驟的情況下也要做到。
- 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Condom),避免體液交換。
(2)血液傳染之預防:對捐血者血液全面進行愛滋病毒抗體之篩檢。血液製劑、如第Ⅷ、Ⅸ因子,應加以處理、消毒、滅菌。使用拋棄式空針,避免共用針筒、針頭及稀釋液。醫療人員亦可能因不小心經由針刺或醫療器械而受感染,應避免針頭回套,並加以消毒。以防治 B、C 型肝炎傳染的防護工作,已足以適用於 防治愛滋病。經由器官移植與人工授精,亦為另一感染途徑,因此在進行此類手術前 ,篩檢愛滋病毒是必要的。
(3)母子垂直傳染之預防:孕程-例行性孕婦篩檢、孕母自懷孕滿12週起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感染高風險的孕婦(如有性病病史、從事性交易、使用非法藥物、懷孕期 間仍多重性伴侶、孕婦的性伴侶是愛滋病毒感染者或有高危險行為等),建議於第三孕期再做一次篩檢。生產-選擇適當生產方式、臨產婦高危險群快速篩檢,嬰兒其生母查無 孕期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查報告或診治醫師認為有檢查必要者應進行 新生兒愛滋病毒檢查。產後及哺乳-指導使用母乳替代品、新生兒預防性投藥治療及追蹤管理 。
患者、接觸者和接觸場所的防治
- A.通報: 愛滋病感染者或病患均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防治之對象,凡診斷或檢查出該病,應於 24 小時內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報告。
- B.防護: 愛滋病有其固定的傳染途徑(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或母子垂直傳染 的疾病),愛滋病毒並不會經由空氣、飛沫傳染,也不會經由未損傷的皮膚 侵入人體,因此輕吻,蚊蟲叮咬以及日常生活中像是牽手、擁抱、共餐、共 用馬桶、游泳、上課等都不會傳染愛滋病毒,故愛滋病患並不需要隔離。另 醫療院所在任何時候、照顧任何病患,均應按全面防護感染預防措施原則處 理,不僅適用於防止愛滋病的感染,並進一步擴至因接觸血液或體液中含有 的不同病毒而引起的感染(例如 B、C 型肝炎),B、C 型肝炎的傳染機率甚 至高於愛滋病毒。
- C.消毒:患者的血液或污染的物品,應做適當的消毒,如煮沸消毒、酒精、雙 氧水、漂白水、肥皂水、強酸、強鹼……等,均可消毒。
- D.追蹤: 對篩檢出來的愛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及其接觸者,應予追蹤調查。
- E.複查: 對患者應給予治療,含藥物治療、心理輔導及病人衛生教育,並定期複查, 評估其治療效果。目前針對愛滋病毒的治療是使用雞尾酒式混合療法,同時 針對其伺機性感染,加以治療。心理輔導感染者及病患,給予更多的關懷、 愛心與耐心,保護其隱私權,就學與工作權。
- F.衛教: 進行患者改變危險行為的諮詢及衛教,含不再共用針器及稀釋液,採行安全 性行為等內容。
- G.女性若已知是感染者,建議採取避孕,若已然懷孕者,是否終止懷孕,衛生局(所)人員應與醫院醫師合作,提供個案充分資訊,由個案判斷後做決定,建議原則如下:
- 懷孕初期之愛滋孕婦,可建議終止妊娠。
- 若要繼續妊娠之孕婦,必須確認其至愛滋病指定醫院就診,由醫師進行 預防性投藥等醫療處置,降低嬰兒成為愛滋寶寶的機會。
- H、實施減害計畫
- 擴大藥癮者 HIV 篩檢監測 對於醫師臨床判斷有感染愛滋病毒風險之藥癮病患者,提供愛滋 病毒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個案,及時給予治療,並適時提供衛教 諮詢以導正其危險行為,防止其再傳染給他人。
- 辦理替代治療: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為鴉片類藥物,可以口服,藥效作用時間長, 可降低靜脈藥癮者戒斷症候群的出現,可減少其對海洛因的渴望,替代治療在提供靜脈藥癮者治療和降低海洛因使用較沒有治療、安慰劑及單獨戒毒等方式有效,WHO 已將其列為藥癮治療藥品。對鴉片類成癮者開立使用美沙冬或丁基原啡因的處方,其原理 就如對吸菸者開立尼古丁貼片。藥癮者經醫生的評估與治療之下,運用口服的合成鴉片類替代藥品,取代藥癮者靜脈注射海洛因的行為, 對於嘗試各種戒毒方式卻無法擺脫毒品的個案而言,可使他們無需過 著每天找藥,甚至因而犯罪的生活,更希望藉由此一介面,不斷提供 藥癮者教育諮商,同時提供其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系統的 相關協助,給予藥癮者完整且持續性的專業服務,同時提供他們一個 穩定工作及重新回歸社會的機會。
- 辦理清潔針具計畫:為了防範共用針具而可能導致血液傳染病的感染,希望藥癮者 在無法完全戒除藥癮之前,接受正確的衛教諮商,懂得注意及保護自 己的健康,避免因與人共用針具、稀釋容器或稀釋液而感染血液傳染。希望在社會與法規層面可以接受的環境下,結合專家學者及社區 資源的執行力量來進行的整合性計畫,由各縣市衛生局評估並與社區 藥局、社區民眾溝通,擇定辦理清潔針具計畫的地點,並藉此介面提 供毒品使用者清潔注射針具與稀釋液、教育輔導諮商、並提供正確的 諮詢與轉介治療管道,希望能降低毒品施用人口、擴大戒毒網絡、協 助毒品病患及其家人愛滋病毒篩檢,進而回收使用過的注射針具,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多此的教育與輔導諮商,改變其注射毒品的態度與行為。
新藥福音
CAB+RPV長效治療方案簡化療法
美國醫藥大廠葛蘭素史克旗下的HIV部門ViiV Healthcare,2019-03-08發表研發的cabotegravir( CAB)和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的Edurant(rilpivirine, RPV)每月注射一次長效HIV療法的效果並不遜色於現行每天口服三種藥物組合的標準療法。 計劃將當年下半提交監管申請文件,如獲批准,CAB+RPV長效治療方案將大大簡化愛滋病的療法。該結果發表於2019逆轉錄病毒及伺機性感染研討會(CROI)中。每月注射一次的長效HIV療法是由葛蘭素史克旗下的HIV治療公司ViiV Healthcare與楊森製藥合作開發,其中cabotegravir(CAB)是一種長效嵌入酶抑制劑,Rilpivirine(RPV)是一種可對抗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第1型的diarylpyrimidine 類非核苷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
成功抑制病毒量
通常,相較於注射或輸液,患者更喜歡使用口服藥物,但是每日口服藥物容易產生順從性的問題,因此這種每月去診所或醫院注射一次就成為解方。本次發表結果是源於ATLAS與FLAIR兩項臨床三期試驗。ATLAS是以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作為長效抑制劑,與口服三種藥物組合療法的非劣效性(non-inferiority)做為主要臨床試驗終點,三種藥物組合療法是包含兩種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nucleos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和第三種藥物。第48週時,其病毒量抑制率在這兩個治療組間相似,達到臨床試驗終點。
具安全性和耐受性
兩治療組中,經確認的病毒學失敗(Confirmed virologic failure, CVF)均不常見(約1%),CAB+RPV治療組發生3例CVF,其中2例是由於先前就存在NNRTI抗藥性,而口服三藥組合治療組發生4例CVF,其中3例出現抗藥性突變。 而在FLAIR試驗中,則是以長效HIV療法做為病患首次治療,以兩種藥物組合療法和ViiV的雞尾酒療法(abacavir/dolutegravir/lamivudine-ABC/DTG/3TC)進行非劣效性試驗,48週後,同樣達到臨床試驗終點。CVF的發生同樣很少見。目前,除了每月注射一次的長效HIV療法之外,正展開另一項臨床研究ATLAS-2M,以評估CAB+RPV每兩個月注射一次的效果。ViiV醫療長John C. Pottage,通過FLAIR和ATLAS兩個臨床試驗的積極成果,我們證明這種每月注射一次的長效療法與日常口服三藥療法具有相似的療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期盼未來能更加簡化愛滋病的療法。 (參考資料:J&J and ViiV Healthcare’s 2-Drug Monthly HIV Shots Equal to Daily Pills)[2]。
視頻
參考資料
- ↑ 疾病介紹-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症候群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
- ↑ GSk與J&J長效愛滋病療法傳佳訊環球生技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