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鎮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鎮華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彭鎮華(1931年12月20日-2014年5月24日),1931年12月20日生於江西景德鎮,籍貫江西吉水,1956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業系。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1]、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2]、國際竹藤中心首席科學家[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國際竹藤中心首席科學家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江西景德鎮

出生日期----1931年12月20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2014年5月24日

畢業院校----安徽農學院、前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

逝世日期----2014年5月24日

代表作品----《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示範與應用》、《濃香矮化型水仙花培育方法》、《以林為主、滅螺防病、開發灘地和綜合治理研究》

個人履歷

1931年12月20日 出生於江西省景德鎮。

1951-1956年安徽農學院林學系學習。

1956-195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助教。

1958-1960年 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進修俄語和生物物理學。

1960-1964年 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1964年7月在蘇聯列寧格勒林業技術大學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

1964-196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助教。

1969-197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講師。

1979-1986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副教授。

1986-1996年 安徽農業大學森林利用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鎮華教授,

研究簡介

彭鎮華教授,1964年7月獲蘇聯列寧格勒林業技術大學生物學副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國家林業血防專家指導組主任,《濕地科學與管理》《中國城市林業》主編,《應用生態學報》《林業科學研究》副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林業血防城市森林、林木遺傳育種等。主持完成"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研究"等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現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持項目"林業血防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示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等。出版專著30多部,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遺傳育種等。主持完成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研究等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等。出版專著11部,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

彭鎮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花卉輻射育種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上世紀60年代,他成功培育出了"濃香型矮化水仙"等系列優良新品種,為我國輻射育種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面,他創造性地把歷史文獻整理挖掘與現代種源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極大地豐富並開拓了我國杉木地理種源以及樹木歷史文化研究的內涵。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林業血防新方向、新學科的創立者和實踐者。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創立了林業與衛生相結合、生態與健康相結合、治病與治窮相結合等一整套林業血防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這項研究成果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得到廣泛應用,推廣面積達600多萬畝,營造的血防林產生了數百億元的經濟效益。林業血防工程的成功實踐,為我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基於國土生態安全科學謀劃林業空間布局的倡導者、先行者和實踐者。20世紀90年代,他提出並主持開展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工程體系建設研究,並提出面向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點、線、面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許多重要研究成果成為2003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這一國家級戰略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撐。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城市森林學科的奠基者和學術帶頭人。他組織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城市林業研究與示範,創新性地提出了"林網化與水網化相結合、城鄉一體建設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面向城市群開展森林規劃建設等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成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毛竹基因測序研究與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領軍人。他帶領團隊開創性地進行了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成功繪製出了毛竹基因組草圖,論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後,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廣泛認可。此外,他還積極推動我國竹文化歷史發掘與探究,向世界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彭鎮華教授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心和事業心,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林業科技教育事業。他為人師表,治學有方,先後培養博士生、博士後60餘名,為我國林業建設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1]

榮譽獎項

彭鎮華教授榮獲首屆梁希科技一等獎,2001年被授予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人才"稱號。2004年被授予"全國十大英才"稱號。

生平簡介

早年

彭鎮華,1931年12月20日生於江西省景德鎮。祖籍江西省吉水縣尚賢鄉黃竹溪村。祖父彭增秀為瓷行老闆當賬房先生,父親彭尉廷在瓷行當工人。1933年父親開始棄工經商,在長江下游的南京、鎮江、揚州一帶販運瓷器。此後兩年便定居揚州,並開了一爿瓷器店。這期間,因祖父告老還鄉,彭鎮華隨祖父回鄉,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全家始得在江蘇揚州團聚。彭鎮華自幼刻苦好學,勤於耕讀。在江西省吉水縣農村10 多年間,祖父家教甚嚴,只要有學習機會,便勉其求學。平時,他幫家裡幹些農活,讀過兩年私塾,後又去新學堂求學一年。1944年秋,彭鎮華考取吉安縣立中學學習一個學期,終因家境拮据而輟學。1946年春,彭鎮華進揚州私立慕究理中學學習,直到初中畢業。吉水縣在中國歷史上素有"江南才子之鄉"的美稱,是大文學家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故里,加上又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帶,進步思想與文化氣息甚濃。彭鎮華就是在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十分濃郁的環境中接受薰陶,對他日後的成長與進步影響頗深。1949年5月,揚州解放,慕究理中學停辦,彭鎮華轉學到另一所教會辦的美漢中學上高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彭鎮華與同學們組成的"哆來咪歌詠隊"走上街頭,迎接解放軍,歌頌共產黨,其中演唱的"倒蔣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曾一時轟動揚州城。由於彭鎮華學習成績優秀,思想進步,且有出色的組織才能,1951年被學校廣大學生推舉,出席了揚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的彭鎮華於1951年9月考取安徽農學院林學系;1956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後,經全國統派留蘇學生統一考試錄取,於1960年秋赴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在著名植物解剖及生理學教授雅申科博士指導下,通過《應用顯微放射自顯影技術研究32P、45Ca、14C在松、槭幼苗組織中的分布與運輸》論文答辯,如期完成學業,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64年7月學成回國,在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林業研究所所長。1996年3月奉調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鎮華從事森林生態、國土環境治理、植物遺傳育種與栽培等教學科研40年,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學術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共獲科技成果獎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農業部豐收獎二等獎1項、發明專利1項。他曾獲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他任林業部、衛生部"興林抑螺"工程顧問、全國山區綜合開發專家組成員,曾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全國綠化獎章等多項表彰。1995年至今任《應用生態學報》副主編,《安徽農業大學學報》主編,1995 年任安徽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安徽省林學會常務副理事長,1996 年任全國核農學學會常務理事,1998年任中國林科院木材科學茅以升科研專項獎勵基金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長期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注重與生產實際結合,注重高新技術應用,注重技術集成與創新,是組織中國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的力量進行國土整治與開發的開拓者之一。

"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整合為: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3年1月,"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列入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獲得出版資助。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劉先銀編審負責策劃編輯出版。

由彭鎮華等著"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三生態"指導思想, 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林業為主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2002年在國務院領導親自指導下,國家林業局組織專家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央並出台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9號文件,林業發展受到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重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中國人多地少、森林資源分布不均等國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業建設才能使其更好的發揮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供豐富林業產品和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多種功能,我們提出搞"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的設想,並在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全國25各省市的46個試驗點開展了試驗示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提出了我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科學布局的框架、建設技術和綜合評價體系,積累了一些新的經驗。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彭鎮華等著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陸續出版。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內容包括: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理論,生態問題,中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森林在國土生態安全中的作用,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理論的形成,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實踐;各研究區域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理念、環境變遷、林業發展歷程、森林生態網絡建設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態網絡建設的目標、森林生態網絡分區建設;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背景、經濟社會條件與評價、氣候、土壤、植被條件、森林資源評價、生態安全問題;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林業主體工程規劃等等。

彭鎮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個人作品

論文與著作

1 彭鎮華.中國新林種: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2 彭鎮華等.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3 彭鎮華.興林滅螺論文選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 彭鎮華.大別山五針松及起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5 彭鎮華.中國杉樹.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6 彭鎮華.以林代蘆,滅螺防病,治理和開發三灘.安徽農學院學報,1990,(增刊).

7 彭鎮華.以林代蘆,滅螺防病的複合效益研究.見:國際血吸蟲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8 彭鎮華.從長江中下游"興林滅螺"和"低丘灘地"開發兩項目談整治與開發相結合.見:王志寶主編.森林與環境.中國高級專家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9 彭鎮華.林農複合系統汛期前後釘螺密度變化及其防治對策.應用生態學報,1994,5(4):425~427.

10 彭鎮華.有螺灘地林農複合生態系統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見:王志寶主編.森林與環境.中國高級專家研討會--興林滅螺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11 彭鎮華.杉木起源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1984,11(2):23~32.

12 彭鎮華.大別山杉木主要自然類型的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1987,14(1):35~44等.

系列著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彭鎮華等著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原名"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陸續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專家編審:劉先銀負責策劃,逐步整合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列入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獲得出版資助。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2003年陸續出版發行,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有:

1.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

2.中國城市森林;

3.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安徽實踐;

4.長江中下游灘地楊樹栽培與利用;

5.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

6.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理論與實踐;

7.綠竹神氣;

8.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發展;

9.中國城鄉喬木;

10.中國城鄉喬木(英文版)(Urban and Rural Arbores in China) ;

11.北京林業發展戰略;

11.中國木本花卉;

12.北京林業發展戰略;

13.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4.湖南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5.江西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6.廣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7.揚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彭鎮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 等等。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2]

內容簡介

中國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重要需求。"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系列研究貫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要求,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進行系統的探索。黨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美麗中國,就是讓人民群眾在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實現中華疆域山川秀美,讓我們的家園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常流、魚躍草茂。

2002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親自指導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江澤慧教授主持《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三生態 "指導思想,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部委組織以彭鎮華教授為首的專家們開展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研究工作, 並在全國選擇 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46個試驗點開展了試驗示範研究,按照"點"(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揚州、唐山等)"線"(青藏鐵路沿線,長江中下游沿線等)"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區 )理論大框架,面對整個國土合理布局和建設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達到最佳的三生態效果,直接針對我國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直接面向與群眾生產、生活,乃至生命密切相關的問題;將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摸索出一套科學的技術支撐體系和健全的管理服務體系,為有效解決"林業惠農 "等民生問題,優化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國土資源的整治與利用水平,促進我國社會、經濟與生態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持。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 "是"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 "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國家精品圖書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國家精品圖書,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與實踐。其內容包括系列研究中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理論,積累了新的經驗,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包含各研究區域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實踐,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理念、環境變遷、林業發展歷程、森林生態網絡建設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態網絡建設的目標、森林生態網絡分區建設;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林業主體工程規劃等內容。這些內容緊密聯繫我國實際,是國內首次以全國國土區域為單位,按照點、線、面的框架,從理論探索和實驗研究兩個方面,對區域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規劃布局、支撐技術、評價標準、保障措施等進行深入的系統研究,同時立足國情林情,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我國林業生產力布局進行科學規劃,是我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和技術支撐,並已經為制定我國林業戰略發展規劃和林業中長期發展計劃提供決策依據。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出版工程"準確反映了我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的現狀和最新成果,具有很重要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該研究成果的出版對我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的科學布局和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中國的綠色增長及森林永遠造福人類具有戰略意義。

社會評價

彭鎮華自1964年留學蘇聯獲生物學副博士回國後,從未間斷林學和所學知識的應用,成為中國較早進行林學核能利用的開拓者之一,在遺傳育種、植物花卉輻照技術以及不同種源、種群無性系木材性質變異等研究領域取得研究成果。

70年代初,彭鎮華潛心研究中國主要樹種--杉木的起源、類型、選育、栽培、利用,深入南方15個省(自治區)杉木產區調查研究,發表了《杉木北移皖東丘陵地區的栽培研究》《論杉木起源》《大別山區不同類型杉木的研究》等論文20多篇,為中國系統研究杉木起源做出貢獻。

"六五""七五"期間,參加國家攻關項目"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營造試驗示範林26.6萬公頃,年均創直接經濟效益6億多元,此項目1987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彭鎮華獨立完成了《中國杉樹》《大別山五針松》等兩部專著。尤其是《大別山五針松》一書,除系統研究該樹種外,五針松組起源中國的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意義。自60年代初起,彭鎮華潛心於生物物理方面的應用研究,他先後對用材樹種、經濟樹種、果樹及花卉等數十種植物進行輻照與注入研究,培育出9個菊花新品種和"濃香型矮化水仙"(已獲發明專利)。近年該專利已分別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形成年產4萬頭矮化水仙的批量,市場走俏,年銷售收入近70萬元。彭鎮華作為國家"八五"攻關專題"短周期工業用材林木材性質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主持不同種源、種群無性系木材性質變異的研究,為定向培育實現林木生長數量與質量統一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研究成果,已納入《中國主要人工林樹種木材性質》專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998年獲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考來源

  1. 著名林學家彭鎮華教授逝世 享年83歲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2014-05-30
  2. 彭鎮華簡介 ,淘名字, 2022-01-29
  3. 著名林學家彭鎮華教授在京逝世 ,豆瓣, 20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