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鴻聲 - 蘇州評彈平話藝術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鴻聲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張鴻聲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90年

職業;蘇州評話藝術家

張鴻聲,蘇州評話藝術家。1908年出生於蘇州閶門,江蘇蘇州人。[1]

基本信息

張鴻聲(1908-1990)蘇州評話藝術家。1908年出生於蘇州閶門江蘇蘇州人。原姓耿,從養父姓。養父張瑞卿在蘇州閶門外開設匯泉樓書場,故其自幼聆遍名家演出。小學畢業後曾就讀於蘇州博文中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14歲拜蔣一飛為師,習《英烈傳》,18歲進上海,在虹口區耀華書場及大世界遊樂場為楊蓮青、王效松代書,未能立足。21歲出道後,在蘇州常熟無錫等地演出。1935年中秋再進上海,隸邑廟怡情處,與葉聲揚楊蓮青許繼祥王士庠陸錦銘等評話名家敵檔。

因其書路快、說法新、腳色好而獲聽眾讚賞,得"飛機英烈"之譽,自此走紅書壇。功底紮實、技藝全面,能根據不同場子採取不同說法,注意所謂"書性、地性、時性",善於綜合運用說表、八技、起腳色、手面等表現手段,繪聲繪形,故能得到聽眾普遍歡迎,擅放噱頭,"肉里噱"以幽默自然見長;"外插花"常嘲諷時弊,風趣而富有回味。能起各路腳色,如胡大海、常遇春、蔣忠、王玉等,皆神形俱佳。尤其胡大海一腳,既吸收其師演該腳的粗獷,又借鑑吳均安起《隋唐》中程咬金一腳所用的"胖喉嚨",塑造了粗而不野、戇中有智的藝術形象,遂有"活胡大海"之譽。在中篇評彈中也創造了眾多人物形象,如《海上英雄》中的苗科長、《王孝和》中的大炮、《白虎嶺》中的豬八戒、《江南春潮》中的輪機長等。其他如選回《常遇春馬跳圍牆》、《蔣忠扳倒北梁樓》、《花雲別妻》等,渲染氛圍,感染力強。所編演的長篇有《鐵道游擊隊》等。傳人有侄張效聲、徒朱慶濤等。

人物評價

張鴻聲是上世紀評彈藝術的一位大名家。他自幼學藝刻苦,勤奮磨礪,既投名師,又遍訪各地書場,觀摩求教,廣采博納,打下了深厚功底。進入上海演出之後,他審時度勢,結合當時當地聽眾的審美需求,革新技藝,對所說長篇書目《英烈》,去蕪存菁,一改前人行書的繁複拖沓,使人物生動,書路流暢、精煉,以"飛機英烈"馳譽滬上。在海派文化"革新創新,親和入世"精神的濡染下,他使自己的藝術緊跟時代,貼近群眾,同時發揚了評彈的放噱藝術,以對生活的敏銳細緻的觀察,睿智穎悟的語言,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地發揮放噱才華,使聽眾笑口常開,贏得了"噱頭大王"的美譽。 評彈書目注重人物塑造,張鴻聲在長篇書目《英烈》中,生動地刻畫了蔣忠常遇春王玉傅友德等英雄人物,而尤對"書中之膽"胡大海,做了卓越的豐富創造。他觀察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人物,又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達到了與人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同化。他將生命注入了原來程式化類型化的角色,被聽眾稱為"活胡大海","唉,來哉"。只要胡大海一出場,整個書場,便活躍、興奮起來。

在參加上海評彈團,這一高水平群體之後,在領導和諸多藝術家群策群力,精誠合作下,對評彈藝術的提高發展、演出形式的改革創新,並將這門藝術推向巔峰中,張鴻聲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中篇評彈和創新書目中,他塑造的,如苗科長姜阿土豬八戒敵輪機長等角色,都在聽眾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張鴻聲嚴於律己,刻苦鑽研的同時,也嚴格要求子侄,學生。侄兒張效聲一次同台演出,在後台等候時,竟不覺睡意襲來,張鴻聲見狀,用說書先生的道具----一把摺扇敲醒了他,自此,學生們也不敢對後台準備有絲毫的鬆懈。

成為大響檔,更是在參加評彈團後,張鴻聲擺脫了名利的羈絆,一心投入於藝術創造,進入了以藝術娛悅聽眾,同時又以藝術自娛的境界。他在演出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稟賦見能,揮灑自如,享受着藝術創造和表演的樂趣。而使聽眾在他的演出中受到一種不遲重、不沉悶,容與婉暢,閒適輕鬆的怡悅。

張鴻聲早歲成名,作為行業中領軍人物之一,不免有着當慣老大的倨傲,但是他宅心仁厚,奉守着老輩藝人的道德準則和道義,對後生晚輩,自有慈愛之心。他不事跟風趨勢,投機鑽營,甚至有着胡大海式的憨厚、單純,遂致在上世紀知識分子遭遇的多次風浪中,受挫受屈,然而,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祖國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相關視頻

長篇評話《英烈·反武場》02.各邦進場.張鴻聲

參考資料

  1. 張鴻聲的錄音有多少? , 豆瓣 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