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瑞璣 (1872年-1928年1月6日),字衡玉,山西趙城人,清末民初官員、書畫家。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瑞璣中進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後,歷任陝西省韓城縣、興平縣、長安縣、臨潼縣、咸寧縣等縣知縣。辛亥革命前,參加中國同盟會,辛亥西安光復後的第三天,奉命在咸寧縣署組織民政府。10月29日,民政府、參謀處合併為總務府,張瑞璣同王錫侯一同主持總務府的銓敘局。南北議和成功後,辭職返回太原,任山西省軍政府財政司司長,1912年12月一度署理山西民政長。1913年初,被任命為山西省民政長,但未就任,而是赴西安任陝西省軍政府顧問。
中華民國初年,張瑞璣曾任國會參議院議員、總統府顧問。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民元國會。 同年3月, 約法會議召開,張瑞璣等人士未被列入約法會議議員。1918年,張瑞璣作為國會議員常駐北京。1919年2月,在上海進行南北議和的南北雙方代表議定,派張瑞璣到陝西省主持劃界停戰。當時,北洋政府所派的直軍、奉軍、晉軍、甘軍、川軍以及劉鎮華的鎮嵩軍正在支援陳樹藩於關中圍攻陝西靖國軍。靖國軍對張瑞璣來陝西主持劃界停戰保有極大期望,但張瑞璣遲至3月12日才啟程赴陝西, 3月22日抵達西安。當時陳樹藩率領的八省聯軍已取得軍事優勢,拒不理會陝西靖國軍提出的恢復第一次停戰令(1918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頒布的前方軍隊停戰罷兵令)後的防地、撤走圍攻乾縣的北方軍的要求。張瑞璣偏袒陳樹藩的北方軍,引起陝西靖國軍憤怒,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通告駁斥,並揭露張瑞璣受陳樹藩賄賂。張瑞璣的劃界停戰未能成功,自己也不得不離去。
此後,張瑞璣寓居北京。1923年曹錕賄選,張瑞璣沒有接受。
1928年1月6日,張瑞璣在趙城病逝。
著作
張瑞璣工詩文書畫。有《誰園集》。
張瑞璣和他的「誰園」
「誰園」這座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宅院,只有北院和南院,共占地面積3134.2平方米。北院有北房,是張瑞璣的主房,為兩層建築。一層面闊五間,前檐設四根檐柱,撐起出檐,柱頭施有斗拱。檐下東西兩側隨山牆各做成影壁,東面刻隸書「酒國」,西刻「書城」。台階前左右各置對稱小便門,東側額題「邁雲梯」,西題「通花徑」。步入側門,盤折可登二樓。二樓雀替作成半園形,通雕花卉,門窗均做成歐式,體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北院南房和東西廂房均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
南院與北院隔路相望,有東西小院二所,西面小院為繡樓,二層樓閣式,下層磚砌窯洞三孔,上層木構起樓,四面飛檐斗拱,圍廊環繞。與東面小院有小門可通,東院現存有便門,隨牆影壁,影壁題額「枕經」,磚雕作成捲軸式。院內西房,窯上起樓,樓梯門額磚雕捲軸式,題曰「迎暉軒」。建築面積均窄小緊湊。高牆小院,顯出幾份寧靜與平和。
張瑞璣性情豁達,為人耿直。宅院建成後,他不知以後此園將歸誰所有,故名之為「誰園」。退隱「誰園」後的張瑞璣日夜為國事憂傷,但對時局又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感嘆。南來北往的各地名士,過往趙城必訪「誰園」,張瑞璣對客人以誠相待,「誰園」大名蜚聲南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