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桂銘

張桂銘
出生 1939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畫家齊白石》
《天地悠悠》
《荷滿塘》

1939年生於浙江紹興,196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入上海中國畫院。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劉海粟美術館執行館長,1988年被評聘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美協常務理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等。代表作品有《畫家齊白石》、《天地悠悠》、《荷滿塘》等[1]

目錄

人物簡介

張桂銘1939年出生於浙江紹興。

196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名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入上海中國畫院創作。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劉海粟美術館執行館長。

1988年起被評聘為國家美術師。

1998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張桂銘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美術家協常務理事等。 [2]

作品《畫家齊白石》《天地悠悠》《荷滿塘》分別在第六、九屆全國美展上獲獎。

其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20世紀中國美術館藏畫集》《當代中國美術》《百年中國畫展作品集》《張桂銘》(日本版)等。

《畫家齊白石》《彩荷》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收藏。

1984年、1986年先後出訪西德、日本,作品多次選赴美、法、意、日等國展出。出版有《中國名畫家精品集-張桂銘卷》、《張桂銘畫集》、《張桂銘》(日本版)等。

他是中國現代極具原創力的中年國畫家,海內外享有盛譽,被國內藝術評論家譽為「自齊白石而林鳳眠之後的又一次遞進」。

著名畫家張桂銘先生於2014年9月22日凌晨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享年75歲。[3]

風格特點

張桂銘的畫是靜的。欣賞他的畫也需要有寧靜的心境,如同品茶一般,慢慢地細細地品味。他的畫似乎不大注重單體形象的完整,卻十分講究整體造型的美觀,常以極其簡練的數個或數十個單體構成一個嚴謹完美的畫面。

若從畫中拿掉一枝半葉,畫面的美感即被破壞;若要硬添幾筆,又令人感到臃腫繁瑣。這種構圖的審美意趣與現代抽象繪畫十分相近,即是以小葉(點)、枝幹(線)、花或果子(面)來構成一個均衡又富於變化的畫面。那縱橫交叉的樹幹所分隔成一塊塊各種形狀的空白,那點綴於空白之中的花、葉、果、鳥,足以令人反覆玩味。

<林間幽禽>在這方面顯得尤為精彩:在一個正方形的畫幅中,花鳥占據了畫幅的下半部分,「」、「」、「」的巧妙組合,造成一種曲折而又舒暢的視覺美感。它使我想到西班牙畫家米羅的畫,輕鬆而充滿稚趣。右側一行題詞從上至下,把上部的空白與下部的畫面聯成一體。此種構圖在中國畫中極為少見。

一曰以線條強化表現力。

張桂銘線條除卻慣用的中鋒,較多地運用側鋒、偏鋒乃至散鋒,他說:「中國書法里有最好最豐富的線條。」確實,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傳統中所謂的屋漏痕、折釵股、「吳帶當風」、「高山墜石」及「曹衣出水」。他畫花卉,最早畫的是玉蘭花,是齊白石刪繁就簡的線條功夫深刻地啟迪了他。難怪程十髮大師對他說:「對你產生影響的,就是你畫過的兩個人。」這兩個人一位是八大山人,另一位是齊白石張桂銘書法線條入畫,時有佳作。《藍瓶玉蘭花》用線由濃至渴,似斷還連,遒中含韌,神完意足;《彩瓶花卉》運筆迅即果敢,一任揮灑,狂草式的線條凸現出畫家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借花詠懷、以美悅人的初衷。

二曰以色趣增加墨趣味。

張桂銘喜用重色和原色,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具有穿透力和感召力。他變「隨類賦彩」為「隨意賦彩」,並不忌諱大紅大綠、藍紫相間,色彩用得是那麼和諧、鮮活、亮麗,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葫蘆系列》中有深藍色的果實,與黃色、紅色搭配,這藍色便成了清醒劑;《五彩夏塘》中的蓮蓬,紅、黃、藍、白、綠,五彩雜陳,不但不覺得怪誕,反而感覺有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久違了的絢爛大美,它與現代都市人的審美情趣是如此吻合。

三曰以奇宕意蘊新布局。

張桂銘的作品多取滿構圖,於大密中留小疏,錯落分布的空白,又似無數條小溪流,從四面八方流向整幅作品這條大江大海,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節奏和韻律。有的作品則以各自獨立的篇章四處散落,貌離神合,既保持一定的距離,又以一條主線貫穿,這種處理手法,名之為「欲擒故縱法」。《荷花》十二通景為張桂銘荷花系列中的重量級作品,既可獨立成幅,亦能聯綴成巨製。線條恣肆清雋,似篆、似行、似草。畫面紅、黃、青、綠、紫、白艷麗炫目,他將現代繪畫的視覺張力與中國民間藝術的喜慶格調糅作一體,韻味自然的情趣喚醒了賞畫人美的感受。

相關評價

張桂銘畫得很好,他十分重視自己的感受,他的畫是每次不同的感受創造出來,只求效果,不擇手段,即選擇一切手段發揮了傳統筆墨的柔和細膩,又打出了叛逆的師承,用最大的勇氣,達藝術之通途。

——吳冠中

畢業於浙江美院的張桂銘,原本屬於新浙派人物畫家,有紮實的造型能力和筆墨功夫,創作過<齊白石》(1984年)等出色作品。

80年代中期,他由人物畫轉向花鳥畫。但這一「轉向」,不是走傳統花鳥畫的路子,而是通過花鳥題材闖一條新路,張揚個性,探求現代感。這探索從三方面展開:以平面構成取代對三維空間的追求,以約形、變形取代寫實,突出色彩而淡化水墨。經過多年的艱辛勞動,他獲得了成功,一個新的張桂銘出現在人們面前。

——郎紹君

海派一線畫家中,張桂銘憑藉對國畫線條和色彩的大膽變革,被視為中國畫創新實驗的先行者,並與陳家泠楊正新並稱「海上新水墨三劍客」。藝術大師吳冠中曾給張桂銘送出過一段評語:「既選擇一切手段發揮了傳統筆墨的柔和細膩,又打出了叛逆的師承,用最大的勇氣,達藝術之通途。」 [4]

作品賞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