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掖許三灣城及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掖許三灣城及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

歷史起源

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瓮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餘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城北1.5公里有圓形封土墓200多座。城內外地表散見有灰、紅色陶片,城內曾出土過大量的「五銖」、「貨泉」、「開元通寶」等古錢幣和銅箭頭、銅帶鈎等。

許三灣城及墓群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地的歷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1]

布局結構

許三灣城及墓群位於張掖市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西南1.5公里處。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4米,東西寬66米。城垣黃土板築,殘高8米,夯層厚0.12—0.15米。瓮城牆邊長25米。南牆辟門,門寬約7米,外築方形瓮城,瓮城門向東,四隅築角墩,南北殘留有馬面。城外四周50米處有圍牆遺址,距城東北角50米處,有烽火台一座,平面方形 (10 ×10米),高8米。城內出土有大量「五銖」、「大泉五十」、「貨泉」、「開元通寶」等漢、唐時期的錢幣和銅箭頭、銅印 (「部曲督印」等)及錯銀帶鈎等文物。城內散見灰、紅色陶片。

墓葬群以城址為中心分三部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面積10多平方公里,封土墓達4000餘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多為圓頂形,高達2—3.5米。也有土墩墓,底邊長30餘米,高4—5米,墓道明顯,多為磚室墓。墓葬出土有魏晉時期的彩繪畫像磚[2]、模印磚、木牘、前秦時期的木俑彩繪木板畫、牽馬俑以及各類陶器木器和少量絲綢銅器等。

文物保護

「九五」以來主要保護內容2002年,省文物局撥款15.8萬元,對許三灣苦水口的兩座壁畫墓進行清理,並搬遷修復。

許三灣墓群地處祁連山前沖積傾斜平原中下游的戈壁礫石平原與細土平原的過渡帶上,以擺浪河下游尾水為主的多條溝河開始下切平原。因蘭新鐵路的修建使上游洪水集中下泄,洪水直接流經墓群向北流入黃河灣,其中以許三灣大墓群東側及西北側的兩道寬約10~20米、深 1~4米的沙道,對墓群內的墓葬沖刷嚴重,每年都有數座墓葬被沖毀,特別是墓群中部匯合後的河道,已逐年向兩邊沖切,對墓群構成極大的威脅。

考古調查

乾燥、多風、沙漠乾旱型氣候對古城遺址破壞日漸嚴重,急需進行防風沙林帶建設和環境整治,減少風沙侵蝕。為進一步減少人為破壞,需修築護攔、圍牆和保護範圍標誌性建築。近年來未進行考古調查,遺址文化內涵研究缺乏研究資料。 研究許三灣古墓群地域特色、歷史沿革、文化內涵資料少。

視頻

張掖許三灣城及墓群 相關視頻

航拍甘肅張掖高台縣暖泉大、小城堡
航拍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張掖丹霞,這麼美的祁連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