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弼士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居簡介

廣東省梅州市張弼士故居坐落在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廣東省最美麗鄉村」、廣東省古村落——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示範景區。

張弼士(號振勛,1841—1916),清紅頂商人、光祿大夫,著名愛國僑領、客家八賢之一,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被譽為中國民族工業之父。其故居「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 1908年),為三進院落府第式四橫一圍樓的客家圍龍屋,建築工藝精湛。旅遊區內還有張裕釀酒公司首任總經理故居「資政第」,首位中國釀酒師故居「壽南公祠」,及「榮祿第」、「明經第」等十幾座客家古民居。[1]

張弼士故居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雲祿第。

「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築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倫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革麗建築。整棟建築雕樑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屋內也珍藏許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掛毯、刺繡及古董。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梯田菜地、河流沙灘、翠竹綠樹、老牛牧童構成一派田園風光。

張弼士曾任新加坡總領事,官至光祿大夫(一品大臣),曾受過光緒皇帝、慈喜太后、孫中山袁世凱張學良、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接見。張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愛國僑領,為客家八賢之一。他艱苦創業、實業興邦的民族精神和「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眾」的愛國思想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屋內設有張弼士館、官文化館、酒文化館等展覽館。展示清代的龍袍、鳳袍、鳳冠、官轎、兵器以及百年前貯藏在地窯的大酒桶、酒缸、酒罈、酒壺、酒杯等。

人物介紹

張弼士(1841-1916年),1841年生於廣東大埔縣。16歲渡海到印尼雅加達(原稱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曾當過幫工,開過商行,採過錫礦,成為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從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先後任清廷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為了振興祖國工業,他先後投資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等,並創辦山東煙臺張裕釀酒公司。1898年間,他集資在巴城、亞齊辦了兩家遠洋航運公司。[2]

清道光 21 年 (1841 年 ),張弼士出生在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黃堂鄉車輪坪村,在家排行第三。當時的車輪坪村是大埔有名的貧困小山村。舊時大埔有句諺語說 :「大埔有三坪,蕃薯粟子壓唔贏,有女切莫嫁三坪」。所謂「三坪」,即西河車輪坪,湖寮黎家坪,楓朗溪背坪。

張父是一個私塾教師,這也使張弼士自小便接受父親的教導且可以讀一些書。據說,當他讀《史記·貨殖列傳》時,他就決定要輟讀就商以致富養家。

歷史上,大埔並不是個閉塞的地方,相反,是一個受外界影響比較廣泛的地區,明朝時發生過張璉等起義及清初鄭成功的部隊都曾到過那裡。而由于山多田少,客家山區的生活確實艱辛,也由於水路發達,閩南與粵東人民沿着韓江離開家鄉,走向南洋和世界,「過番」成了客家人謀生的一條重要途徑。家境貧寒的張弼士,也蹋上了「過番」之路,跟隨着水客來到了南洋荷屬巴達維亞城(即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說起「過番」之路,直到他發了大財,受到清廷的寵愛,他仍然對此耿耿於懷,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含淚訴說:「豈得已哉!謀生故也。」張弼士成功了,也成了獲得晚清政府最高職位和官銜的華僑,是「東南亞華僑在清廷擔任高職的第一人在晚清的現代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858年,張弼士家鄉潮州府遭受嚴重災荒,不少人離鄉背井,外出謀生。張弼士當時18歲,在鄉村竹坊做竹工,少年意氣,隻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初在一家米店當雜工,後來又到了一家紙行當幫工。他做事勤懇認真,聰明過人,而且忠厚誠實,深得老闆信任。

一次,一位從歐洲來的海員,拎着一箱子貴重東西,找到張弼士的住處,請他驗收。張弼士很奇怪,對這位海員說:「我在歐洲沒有親戚,這東西不是我的。」海員面露難色:「你看,地址和姓名都沒有錯,退回去我怎麼交代?」雖然託運單上的收貨人明明是自己,可是張弼士堅決不收。最後,那位海員只好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暫時將箱子寄放在這裡,等複查清楚再作處理。臨走時他還說道:「如果一年以後,還沒人領,這個箱子就是您的了。」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箱子依然沒人來取,張弼士也依然未將它打開,他還在耐心等待箱子的主人。此事在當地傳揚開來,紙行老闆非常欣賞他的誠實品德,將店裡財務交他管理,後來,又將自己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了他。這位賢惠的妻子以後成了張弼士事業成功的助手。

幾年後,老闆病逝,張弼士繼承了他的資產。有了一定的資產後,張弼士開始顯示他卓越的經營能力。他先抽出一部分資產,開設了一家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並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捐務,隨後又承包了荷屬東印度(在印度尼西亞)一些島嶼的鴉片煙稅,資產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擴充。接着,他把目光投入了墾殖開發。當時,荷屬東印度殖民者為開發與掠奪鞭長莫及的島嶼資源,曾放手讓華僑組織墾殖公司,張弼士抓住這一時機,抽出大部分資產投入這一事業。

1866年,他在荷屬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和墾殖公司,大規模地開墾荒地,專門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並在墾殖區間種雜糧,獲取了極大經濟效益。

清同治十年(1871年),張弼士應邀參加在雅加達法國領事館的一個酒會,所品飲的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其香習習,其味綿綿,的確讓人不忍釋杯。席間,法領事不經意間敘述了煙臺等地漫山遍野的野葡萄,以此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具特色。說者或許無意,聽者卻是有心。自此,在張弼士的心中產生建立葡萄酒公司的念頭。

1875年,他又在蘇門答臘的阿齊創辦了新的墾殖公司。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屬怡厘創辦的裕業墾殖公司、爪哇日裡創辦的笠旺墾殖公司就有橡膠園8處,僱工近萬人。在經營墾殖開發的同時,他積極捕捉機會創辦各類實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在英屬馬來亞彭亨州文東埠開設東興公司,開採錫礦,賺了一大筆錢;在日裡開設日裡銀行,專門辦理華僑儲兌和僑匯業務,深受廣大華僑歡迎和依賴,業務得到很大發展;在棉蘭、檳榔嶼興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住宅,大力發展房地產事業;組織了一個聯繫海內外的藥材批發網,國內的名貴藥材多經張氏藥行批銷海外,海外名貴藥材及西藥,亦多經張氏藥行批銷回國,溝通了海內外藥材市場等。

張弼士雖有千萬貫家財,但沒有清廷的官家身份,在國內投資設廠始終無門。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駐英欽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回國途中,龔氏特意拜訪了張弼士。張弼士經營的謀略、處事的智慧、為人的寬容大度,深得龔氏的讚許。龔照瑗曾向張弼士詢及致富之術,張回答:「吾於荷屬,則法李克,務盡地利;吾於英屬,則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征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能收。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若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吾服膺斯言,本此為務,遂至饒裕,非有異術新法也。」一番高論令龔氏大為嘆服。

由於龔氏的推薦,張弼士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晉爵,先是被命為大清國駐馬來檳城首任領事,後又升遷為駐新加坡總領事。這無異於為張弼士發了一張在國內投資設廠、實業興邦的通行證。

1892年,張弼士得到在北洋通商新政中紅極一時盛宣懷的撐腰,又受到權傾朝野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關照,不但發給張裕公司的准照,還享有免稅3年,專利15年的特殊待遇,張裕公司一時氣勢如虹。

廣東大埔縣張弼士故居的光祿第三個字由李鴻章書寫

張弼士既是有魄力的實業家,也是精明的實幹家,葡萄酒是西方傳統的產品,有幾千年的生產經驗,張裕要想儘快生產出名酒,高起點地學習西方經驗是一條捷徑。出於這樣的考慮,在選擇釀酒葡萄種植園地址時,張弼士挑選了依山臨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土壤很適於優質葡萄生產的煙臺。他從法國、意大利引進了國際著名的釀酒葡萄品種,栽培試驗、馴化育種,淘汰選擇,終於建成國內最著名的葡萄基地。

張裕公司歷時10年之久,經過3次的改建,終於建成窖內恆溫為攝氏11度的亞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貯酒橡木桶材質的選擇、處理、製作,是嚴格按照傳統的工藝要求進行的。張弼士所聘請的釀酒師,也都是出身於葡萄酒世家,系統掌握釀製名酒技術的人。

經過20餘載的努力,1915年張裕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獲得四項金獎,這是中國的葡萄酒第一次飲譽海內外,海外的華人驕傲地稱張裕酒為「國魂酒」。時至今日,張裕酒成為國內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酒,張裕商標成為中國葡萄酒業唯一的馳名商標。

張裕的成功來之不易。幾經艱辛曲折,幾多挫折和無奈,張弼士自己就發自肺腑而由衷說:「擲無數之金錢,耗無量之時曰,乃能不負初志。」從 1895 年奉旨創辦到 1914 年,將近 20 年,再往前,籌辦用了 3 年、而張弼士萌生回煙臺釀製葡萄酒則又是 20 年前的事兒。

涉足外交

作為業績輝煌的華僑富商,張弼士不但在華僑社會中擁有崇高的威望,而且還較早地與清政府的官員建立了交往。在光緒 7 年(1882年)時,他就捐得知府銜。

光緒17年(1891年)六、七月間,時任辦理荷蘭國山東賑捐委員、候選知府的張弼士回到煙臺,向當時「專管賑捐」的盛宣懷反映了荷屬華僑遭受殖民政府苛虐的情況,希望中國能在荷屬殖民地設置領事以保護華僑。雖然此議被總理衙門否定了,但盛宣懷與李鴻章仍然與荷蘭駐華外交官進行了大量的交涉。

由於張弼士本身的條件,他被清政府首任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挑選為檳榔嶼首任副領事。光緒 19 年(1893 年),張弼士正式就任檳榔嶼副領事,開始了在中國政府中任職的歷史,也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活。

他協助黃遵憲做了大量的工作。據當時的報道 :「按太守熟于洋務,且精英文……而黃觀察之蒞叻也,以其未諳英文英語,故特委命太守與之同來襄辦一切。」這與其說他是被挑中為副領事的理由,還不如說是因為張弼士是如此地受黃遵憲的信任,並與他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

光緒 20 年 (1894 年 ),黃遵憲回國,留下了新加坡總領事一缺,當時已經接替薛福成任駐英公使的龔照瑗便奏請讓張弼士署理總領事。張弼士就任新加坡總領事,正值甲午戰爭期間。張弼士關注着戰事的發展,同時也為僑胞的利益而積極奔忙,直到他被調回國內。

光緒 22 年,應張之洞與王文韶的要求,張弼士被「札調回華 ",與盛宣懷「商酌招股事宜 ",從而開始參與蘆漢鐵路的籌款工作。從此,他的政治舞台和人生重心逐漸轉移到國內來,這實際上也結束了他的領事生涯。但盛宣懷一再強烈地要求維護張振勛總領事一職以保持他作為僑領的旗幟性影響力,他並未真正開缺,甚至李鴻章督粵要招張振勛到粵任用,都仍然強調張振勛不得開缺。

他為由於蘆漢鐵路建設而籌建的中國通商銀行進行了大投資,並帶動了許多僑商回國投資。他為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設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籌築鐵路

張弼士兩次回憶中都談到他因盛宣懷電邀而到煙臺商談「礦務、鐵路等事宜」。由此看來,他介入中國鐵路始於光緒 17 年 (1891 年 )。但他在早午戰爭前確實缺乏真正介入中國鐵路建設的條件。

甲午戰爭的失敗,深深地震動國人。中國上下風氣為之一變,中國進入到全面建設的局面,鐵路建設成為關係國防的「勢不可緩」的工作。而來自華僑商人的「僑資」被清政府認定為蘆漢鐵路建設的重要資金。作為新加坡總領事的張弼士,自然也就參與其中了。

張弼士向盛宣懷反映了粵商在鐵路投資中重廣東輕蘆漢的態度,並主張以包攬廣東境內的鐵路修築權以吸引富有的粵僑商人的投資。隨後,他被任命為中國鐵路總公司和通商銀行的第一總董,成為一面引進「僑資」的旗幟,並完成了在南洋的招商任務。他為由於蘆漢鐵路建設而籌建的中國通商銀行進行了大投資,並帶動了許多僑商回國投資。他為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設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興築鐵路的熱潮中,湘、鄂、粵地方士紳也提出了興築粵漢鐵路的要求。根據與美國合興公司簽定的粵漢鐵路借款合同,張振勛被盛宣懷委派為粵漢鐵路廣東總辦,主持粵漢鐵路廣東段的籌備工作,包括購地和籌款以及主持修築「省河堤岸」工程、廣三鐵路的前期修築工程,直到光緒二十九年由於慈禧太后的召見而離職。他為廣東早期的鐵路建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期間,中國政府組織中國商業報聘團赴美,張弼士任團長,黃炎培任秘書。圖為張弼士與團員們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為張弼士)。

清朝護照引「百年張裕」目光 簽發者系創始人張弼士

去年,媒體報道一則120年前的荷屬東印度安斑瀾華僑甲必丹(Kapitein,協助管理華人事務)王加祿的清朝版新加坡護照。在護照正頁右側粗字標明「代理新嘉坡兼轄海門等處總領事府張」。當時不少人納悶張是指誰?答案揭曉,他就是是昔日東南亞的首富,被美國人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的張裕公司創始人張弼士。張弼士是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的先驅者。

2017年6月,兩千公里外的煙臺張裕公司有關人員在網絡上偶然看到參評漳州首屆珍貴檔案評選的王加祿護照,驚喜不已。6月6日,張裕公司《葡萄酒鑑賞》雜誌主編陳耀明通過中國新聞網發表了一條《張裕創始人張弼士在光緒年間簽發的一份護照》消息,被多家媒體轉載,確認護照中的簽發者「代理新嘉坡兼轄海門等處總領事府張」即張裕公司創始人張弼士。 長期研究張裕公司歷史的陳耀明告訴記者,張弼士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駐檳榔嶼副領事升任代理新嘉坡兼轄海門等處總領事(新嘉坡即新加坡,海門即英屬海峽殖民地)。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九出版的新加坡中文報紙《叻報》刊登《領事拜客》描述:「張弼士太守於月之亞朔(初二)接受本坡(新加坡)總領事篆務,各節均已列登前報。茲悉太守日來辦理履新一切事宜畢,旋於昨初八十點鐘時,偕同那華祝太守(那華祝為總領事館翻譯)肅具衣冠,至巡理府署中拜會……」

張弼士1892年創辦張裕公司,1893年3月任檳城副領事,1894年7月至1896年初駐新加坡總領事,隨後奉命回國商辦鐵路招商事宜。

「這份護照就是張弼士擔任駐新加坡總領事的重要物證,比一般文獻更有價值。目前只發現到這件,很珍貴!」陳耀明說,張弼士的手跡在張裕公司檔案室和廣東大埔縣張弼士故居少數保留,而這護照上出現的「初六」二字,又是張弼士新發現的手跡。至於張弼士與王加祿先生的私交,尚未見過確切證據。張弼士早年主要在雅加達和蘇門答臘一帶活動,後期主要在檳榔嶼和新加坡。

覲見皇帝

有分析稱,清廷對張弼士的重視,與清政府對華僑回國投資寄予了高度期望有關。光緒29年(1903年),清廷諭內閣,要求沿海督撫及商務大臣、出使大臣切實保護歸僑利益。就在清廷頒布上述保護僑商諭旨的第三天,路礦總局便奏請給予捐款 20 萬兩以資助興辦路礦學堂的張弼士「破格獎勵」。於是,清廷諭令,要張弼士「迅速來京,預備召見,候旨施恩。」在此情況下,正在廣東總辦粵漢鐵路購地工作的張振勛,連工作也未作交待便匆匆北上入京覲見西太后和光緒皇帝,並從此離開了粵漢鐵路總辦一職。

正是這次不同尋常的接見,張弼士得到了清廷的重用。清廷頒布上諭,作為道員的張弼士,「著以三品京堂候補,並賞加侍郎銜,俟設立商部後交商部大臣差遣委用。」他開始步入京卿行列,被清廷有意識地安排參與「即將成立」的商部的事務。

張弼士向清廷提出了「《商務條議》十二條」,條陳中,張弼士對朝廷所定的修商律、設商部的條件進行了分析,並特別強調設立商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清廷立即諭令載振、伍廷芳就張弼士的奏陳進行研究。在認同張弼士先設商部、後修商律的建議後,清廷頒發上諭,正式設立了商部。商部的設立,不能說是完全是張弼士的功勞,但張弼士在合適的時間、地點以其特殊的身份提出了一個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建議,這體現了他獨到的眼光和參政議政的能力,給本已要重視商務的清政府適時地打了一劑催化針,進一步強化了他們設立商部的信念,並促成了商部的提早成立,使清廷作出了先設立商部而不是先制訂商律的決定。

商務大臣

清廷和商部尚書載振等在「整頓商務」的進程中,對張弼士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並委之以重任。光緒30 年(1904年),清廷諭令軍機大臣,要請假回南方的張弼士「即行來京。」商部成立後,張弼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晚清新政的經濟建設大潮之中。他特別建議商部,要做好保護商人的工作,要抑制官吏對商人的勒索。他特咨請商部,在福建和廣東設立發展經濟的「試驗區」,並奏派聲望素孚之大員,主持福建、廣東的經濟工作。在商部的推薦下,清廷「以太僕寺少卿候補三品堂張振勛為太僕寺卿,並充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督辦閩廣農工路礦事宜。」他成為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任太僕寺卿;他又是晚清第一位「考察外埠商務大臣」,同時擔負着發展閩、粵商務的重任。張振勛達到了他官銜的頂峰。

張弼士特咨請商部,在福建和廣東設立發展經濟的「試驗區」,並奏派聲望素孚之大員,主持福建、廣東的經濟工作

張弼士在廣東設立了農工路礦總公司,並在公司內設立接待處,.延見商人,以通達商情,官商互相聯絡。1904 年,他擬設美澳南洋航路輪船公司 ;1905 年初,他準備聯合華僑,在黃埔設立航業公司。在向美國人贖回粵漢鐵路權的鬥爭中,他受到了廣東紳商們的重託到南洋招集僑資。廣廈鐵路則是他準備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的一個大項目,儘管最後由於外國人的阻撓而未果,但總的來看,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也組織了一批商人,在廣東、廣西創辦了一批現代企業,如玻璃廠、織布廠、磚廠等,還設立墾荒公司。據統計 :「所費總共數百萬,誠有功於國。」

1905,清廷批准設立了廣州商務總會,第一任總理是左宗蕃。1907,廣州商務總會會董大會選舉張弼士接替左宗蕃任總理。作為商會總理,張弼士積極參與廣東的經濟發展工作。他籌集資金並自己投資 40 萬元,在廣東惠州設立福惠玻璃廠;又投資32 萬元,在佛山設立裕益機器製造各式灰沙磚有限公司 ;投資 100 萬元與道員陳崇邁設立普生農牧公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底,他又擬建造淡水鐵路。

赴美考察

晚年的張弼士積極推進中美兩國的經濟合作。

1910 年 10 月 25 日,上海設立了中美商業聯合研究會。11 月,中美商團在上海開會,時任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和南洋勸業會廣東出品協會總理的張弼士為中國商團議長,兩國商人開始商談合作事宜。美方提出了開辦中美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設立「中美聯合銀行』』、在兩國分別設立「品物陳列所』』及雙方「互派商務調查員」「額外會議優待普通華商進口之辦法」等五項貿易提案。據此,第二年,張弼士與上海的周金箴、沈仲禮等發起籌辦中美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資本 60 萬元,兩國商人各占其半。張弼士等被公舉與美國航運業團共訂中美輪船公司招股簡章,張弼士還主動承擔了中美設立輪船公司和銀行的招股等工作。截止到宣統三年(1 9 11年),張弼士所認股數及所占股份為 1 0 余萬元。

1915 年,應美國總統威爾遜的邀請,中國政府積極組織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後人簡稱「巴拿馬賽會」)。 2月20日上午8時,「巴拿馬賽會」正式開幕,12月4日閉會。博覽會共有 3 1個國家實際參加。中國獲獎牌總數 1200 余枚,其中大獎章 64 枚,為各國獲獎之冠。就在這次博覽會上,「山東張振勛」送展的紅酒獲得了金牌獎章。在「巴拿馬賽會」期間,應美國商會邀請,中國政府還組建了中華游美實業團,由張弼士任團長。實業團受到了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接見和美國及華僑實業家的熱烈歡迎。實業團環遊美國一周,行程11740 英里,雙方達成了三個具體合作協議 :一、以 1000 萬上海銀元創設美中銀行,中美工業家各出一半資金 ;二、開闢經巴拿馬運河從紐約至中國各港口的直通航線,合辦中美航業公司 ;三、在紐約設中國制絲銷售機關。

代表團回國後,受到了袁世凱政府的褒獎。1916 年 1 月 2 日(一月二日),經農商部向袁世凱帝制政府奏請獎勵游美實業團出力人員,「團長張振勛著給匾額一方,以資獎勵。」張弼士也為實現中美經濟合作而不斷奔忙。1915年 10 月 5 日(八月二七日),張振勛與美商合設之中華懋業銀行成立。1915 年 11 月,全國商會聯合會在上海舉行臨時大會,討論修改商會法及組織中美銀行、中美商品陳列所等問題。會後,張弼士在北京設中美銀行事務所,在上海、漢口等地設中美商品陳列所,並往返滬、寧等地從事中美銀行招股活動,此後回南洋進行招股。

生榮死哀

1916年9月12日(八月十五日),中秋,張振勛在印度尼西亞吧城寓邸設宴招待中外賓客,宴會中突發心肌梗塞,病逝於巴城荷蘭皇家醫院,享年75歲。按其遺願,移柩返原籍大埔安葬。張振勛的靈柩從南洋返回大埔的過程中,所經過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地政府也下半旗致哀,百姓則點香路祭。人們用各種方式來悼念這位曾叱咤風雲的商界奇才。

翌年5月,民國政府總統黎元洪特派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專程前往大埔為張振勛致祭;朱慶瀾的輓聯是:「念粵中實業蕭條,惜彼蒼不留此老!比漢代輸邊踴躍,問當世更有何人?」

張弼士生前便已有許多很高的評價,甚至「被美國人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晚清「商戰」論的代表鄭觀應則稱他為「商務中偉人」,「當世稱大實業家、大慈善家」。「生榮死哀,至君極矣!」 [3]

環境介紹

張弼士故居,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齊,結構嚴謹,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計劃維修張弼士故居,整合周圍山村、田野、村莊、河流、融合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建造客家門樓、客家農具展示長廊、品酒長廊、客家美食館、茶藝館、開闢葡萄園、百果園、百草園、興建水上遊樂場等。打造休閒及娛樂、人文活動、自然觀光於一體的客家民俗文化村的旅遊品牌。 張弼士故居不僅是全馬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豪宅,在整個東南亞,同類的百年巨宅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座(新加坡的陳旭年故居面積小得多)。以下關於藍屋的數字或許有點枯燥,但不是沒有意義,藍屋是在1897年動工興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動工那年,張弼士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兼轄檳城、馬六甲及附近英國殖民地事務。因此,他經常往返新檳兩地。藍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務考察大臣,光緒皇帝曾接見他,並授予太僕寺正卿銜(位列二品,當時滿清官階分九品,一品最高。縣令列七品,州官也不過四品),在獲得清政府授予官銜的南洋富商中,數張弼士的地位最高。據藍屋的女講解員說,張弼士學語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種華族方言外,他還能講英語、荷蘭語與馬來語。他晚年還經常穿洋服,偶爾也吃西餐。藍屋外觀雖是很中國,但內部陳設卻是華洋融合,體現了中西合璧。張弼士的親屬於1991年準備將藍屋賣出,後由四名當地富人合資買下。1995年,新業主進行全面重修。工程完成後,這座百年老屋就成為一座氣派不凡的展覽館,對外開放。

光祿第

"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築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革麗建築。整棟建築雕樑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屋內也珍藏許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掛毯、刺繡及古董。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重修後開放供人參觀(天天開放,需購入門票)。

投資建設

客家民俗文化村主要是以清末明初實業家、愛國僑領、鄉賢、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客家圍龍屋一"光祿第"為中心,整合周邊村莊、山坡、河流、農田,以客家民俗文化為載體,以田園自然風光和張裕酒文化為平台,構建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民俗風情濃郁,集民俗與自然、遊覽與休閒於一體的旅遊景區,是大埔縣人文開發重點項目之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台商投資修復張弼士故居,開發該民俗文化村。計劃總投資2000萬元,首期投入1000萬元。目前,已修復了2000萬元,首期投入1000萬元。目前,已修復了光祿第外天井原燒毀右廂房、上花園涼亭,興建了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仿古牌坊、公廁、特產商店、售票處、管理房、供水工程、藝術休閒長廊,鋪築了植草磚停車場,恢復了光祿第各式古牌匾。同時,在光祿第左邊第一排橫屋裝修布置了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展出客家民俗文化圖片、客家民居圖片、張裕酒文化圖片及張裕系列酒實物等;在光祿第上、中、下堂布置展出了古代各類官用品實物、圖片,布置了張弼士事跡展覽,設置了景區中英文介紹說明牌、指示牌、各種標誌牌。張弼士故居修復首期工程於200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二期工程計劃將張搿士出生老屋和祖屋、張裕公司首任總經理張成卿故居、釀酒師張子章故居進行整合,與"光祿第"鏈接,擴大景區範圍。同時,爭取張裕集團有限公司支持,開發酒文化區,包括興建制酒作坊、品酒廊、酒令展、酒標展、葡萄園等;整合漳溪河及附近山坡,興建觀景亭、鐵索橋、垂釣台、親水道等觀賞、休閒娛樂設施,開展水上劃竹排、山林野營等活動;在上花園興建珍稀動物園,在"光祿第"周邊利用客家民居裝修成客家美食館、農家旅館、農家餐館,開發民俗風情及歌舞表演,開展制酒、織布、編竹、釀豆腐等系列農家活動,讓遊人參與互動,體驗農家樂趣。 開發後的張弼士故居將成為繼黃遵憲、丘逢甲故居之後梅州市旅遊的又一品牌,是弘揚客家文化和張裕酒文化的一個亮點,與鄰近的永定土樓群、湖寮泰安摟、西湖公園、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等景區連線形成了兩日游、多日游的旅遊線路。

遊玩指南

現在的故居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進去參觀的,每天只開放三次,而且需要跟隨講解員參觀,並且不允許拍照。來之前最好了解清楚開放時間,必須提前買票,過時不准進入。導遊是用全英文解說,雖然可能不是完全能聽懂,但通過他們活躍生動的表情和動作,加上有些詞句必須用中文,都還是能理解的。故居內有看頭的故事很多,值得一去。

整體藍色風格的建築,裡面極具中式風格的裝飾,雖然很多的家具和裝飾已經是後期又重新收購以及複製過來的,但還是可以感受到曾經張弼士居住時的輝煌氣勢。這所屋子現在是東南亞現存的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住宅,之前張弼士的子女住在這裡,後由於疏於管理,日益損壞。1989年,一群古蹟保護人士買下此地,全面修繕後開放供民眾參觀。

修建房屋的工匠全是引進中國的雕刻師傅,他們使用本身的技能建成府邸內38個房間、5個磚石庭院、7座樓梯和220扇窗戶。整個建築融匯東西方風格,非常具有東方情調。你可以看到精美的中式樑柱雕花、哥特式盧浮窗、黃褐的磚牆以及繁複的碎瓷拼花、新穎的彩玻嵌板、斯托克地板和蘇格蘭鐵製器物等。庭院布局依風水而定,內部陳設的不少塑像、雕刻、掛毯等古董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住宿指南

另外,現在的藍屋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了檳城藍屋古董酒店(The Blue Mansion)。每晚房價最低900人民幣左右,根據房型不同價格不同。這裡很受很多歐美遊客的青睞。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來這裡小住兩晚,不過最好提前預訂。

藍屋內的每個屋子的內置和名稱都不一樣,很有意思。如果你入住的話可以隨意進出,隨意拍照,免費參加講解團,遊客很多參觀不到的地方也可以去,不限時間,很自在。

屋內很多地方可以坐下來拍照留念。牆上掛着很多張氏家族的老照片,講解員會將遊客集中起來在中庭講解,之後才可以上樓參觀。中西結合的起居間據說還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新加坡電視連續劇《小娘惹》的拍攝地。

客家民俗文化村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 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在2013年初被廣東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內有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雲祿第,張裕首任總經理張成卿故居--資政第;張裕華人釀酒師張子章故居等近十幢客家古民居;梯田菜地、河流沙灘、翠竹綠樹、老牛牧童構成一派田園風光。景區主體建築張罰十故居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圍,內有18個廳、13個大井、99個房間;整個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舉、雄渾嚴謹、氣勢壯觀,是一座超大型圍龍屋。

屋後有上中下三個大碼頭。張弼士曾任新加坡總領事,官至光祿大夫(一品大臣),曾受過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孫中山、袁世凱、張學良、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接見。張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愛國僑領,為客家八賢之一。他艱苦創業、實業興邦的民族精神和"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眾"的愛國思想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屋內設有張弼士館、官文化館、酒文化館等展覽館。展示清代的龍袍、鳳袍、鳳冠、官轎、兵器以及百年前貯藏在地窯的大酒桶、酒缸、酒罈、酒壺、酒杯等。

景區所在縣為廣東客家美食名縣,有珍珠粄、發粄、薄餅、算盤子等眾多廣東客家名小吃。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遊玩貼士 1. 屋內開放的房間都有標識,不要隨意觸碰擺設。

2. 若錯過了入內參觀的時間,在門口拍照留念一下也是不錯的選擇。屋外藍色的背景牆是最好的拍攝地點,停着幾輛人力車供遊客拍照留念。

3. 藍屋的旁邊是口碑很好的Red Garden夜宵廣場,周邊也有很多景點可以步行前往參觀,十分便利。[4]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潮生活 美麗鄉村 政企聯建 張弼士故居

訪張弼士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