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廉政故事: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廉政故事: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中國歷代皇帝故事。[1]

原圖鏈接道光皇帝

故事內容 

自古以來,一些帝王、聖賢以及文人墨客,無不以酒助興,以酒壯膽,以酒澆愁,嗜酒如命,飲酒無度,甚至認為有多大的氣魄就有多大的酒量。嗜酒成癖的詩人皇帝曹丕說:「蓋聞千鍾百觚,堯舜之飲也;惟酒無量,仲尼之飲也;姬旦酒肴不撤,故能制禮作樂;漢高祖婆娑巨醉,故能折蛇鞠旅。」

然而,清代皇帝卻不甚嗜酒。為避免「以酒誤國」、「以酒亡國」的悲劇重演,富於進取精神的康熙帝,不但自幼不喜飲酒,還特地將戒酒的御製詩刻於元朝遺留下來的黑玉酒瓮上,置於宮中,以作警示。

因此,皇帝的膳桌上按規定不許擺放酒具。康熙帝律己甚嚴,終生放棄了飲酒之樂,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中,道光可謂最勤儉節約的一位。

皇后生日不忍多殺豬

鴉片戰爭期間主持朝政的道光帝雖然於1842年8月29日同英國殖民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結束了盛極一時的「康乾盛世」,但他「力倡節儉,推崇樸素」。道光帝要求君王人臣要做到:「飲食,不必追求珍異,穿戴不必講究華美,耳目不要為欲望所誘惑,居住不要迷戀奇巧」,要懂得「一絲一粒,都出於民脂民膏」的道理。特別是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軍費開支龐大,國庫日益空虛,道光帝帶頭減少膳食,由以往的花天酒地,改為每日只點四盤菜餚。

一次,皇后過生日,按例要大擺酒宴,道光帝則破除舊例,當面諭令內務府大臣:「近來,內廷好久沒有賞賜食物了,這次皇后聖壽,到時候多預備些麵條,多加點鹵,讓內廷人員吃個飽。」內廷大臣奏道:「既然皇上如此開恩,那就額外多殺幾口豬。」大臣又奏:「按照慣例,應是十口豬。」道光沒好氣地說:「現在是什麼時候?花銷、開支這麼緊張,怎麼能殺十口豬呢?」在康熙、道光的影響下,終清一代,不曾有嗜酒的皇帝。翻開清宮醫案,也沒有如何為任何皇室人員解酒的記載。

清朝皇帝不嗜酒的簡樸作風,也深深影響着皇室以外的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員。清代大凡品級比較高些的大官,通常都不能隨便在外面的酒菜館裡去喝酒吃飯,逛窯子就更不能了。那時,人們都把酒菜館看作專給平民百姓涉足的下流場所,而做大官者一旦光臨這樣的地方,就容易惹人注意;假如有一位官府老爺常到某一家酒館去吃喝,無論他的酒館如何興旺,也是要受指責的。尤其是那些統率一方的大官,實際上他們就是朝廷的代表,他們理應把自己看得高貴一些,不應該隨隨便便地在酒菜館中胡吃濫喝,惹人輕視。筆者認為,不許政府官員混跡於酒肆菜館,在今天看來雖很難做到,但仍應積極倡導。

成天與內務府「鬥智鬥勇」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對於不能節儉的官員,他能加以處分。道光十年(公曆1830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裡演戲宴樂,道光帝立即革了他的職務。

在道光帝的影響下,官場風氣有所轉變,至少北京如此。幾天過後,官員們上朝都穿上打補丁的衣服。議事結束,紅日東升,乾清門內外光明一片,只見滿朝文武個個灰頭土臉,雖不至於衣衫襤褸,但當時的一般中產階層也不至於這副打扮。臨散朝,彼此之間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窮,或者交流節儉經驗,比如哪兒可以買到便宜蔬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

身居宮禁,不了解民間物價,道光經常向大臣打聽宮外的物價情況,如一斤肉要多少錢,一斤菜要多少錢,等等。無奈眾臣也不知其詳,本想緘口不言,無奈皇帝一再追問,逼急了就信口胡謅。

道光皇帝厲行節儉,成天與內務府鬥智鬥勇。有這樣一件事兒,道光帝就沒讓內務府得逞。

根據《春冰室野乘》這部書記載:有一天,道光突然想吃「片兒湯」,這是民間一種最普通的麵食,派太監跑去跟御膳房一說,不料廚師一口回絕,不會做。

御膳房的廚師怎麼這麼大的譜兒?原來,皇帝誰都敢處罰,唯獨對廚師客氣一些。為什麼?怕廚師挨完處罰以後記仇,報復皇帝——下毒。因此,皇帝的廚師很少挨罰,而且都是終身制加世襲罔替,沒辦法,這是皇家傳統。

道光沒吃上片兒湯,也沒當回事兒。不料第二天早上,內務府大臣請見皇帝,說有重要事情請示,道光帝趕緊召見,一問,原來是內務府奏請增設專制「片兒湯膳房」一所,提出了近萬兩白銀的開辦費。

道光帝說前門外飯館一碗片兒湯不過四十文制錢,讓太監去買就是了,何必增設專門的膳房。那就讓太監去買吧!碰了一鼻子灰的內務府大臣扔下一句不陰不陽的話,灰溜溜地走了。下午,去買片兒湯的太監拎着空食盒回來了,報告皇帝前門外飯館倒閉的倒閉,沒倒閉的也不賣片兒湯了。不知這話是真是假,但高價「片兒湯膳房」最終沒開成。

一提撥款,道光即不悅

道光不僅在生活細節上吝嗇、摳門,在為政治國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新疆發生張格爾叛亂,數萬清軍萬里遠行,征戰數年,終於平定了叛亂。

道光八年(公曆1828年)夏,清政府在午門舉行獻俘禮,現場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壯舉」——宴請平叛有功的將士。

幾天之後,宴會在清漪園(光緒年間改名頤和園)萬壽山下的玉瀾堂舉行。將軍們筷子一揮,幾碟小菜立即見底,吃又沒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覷,呆若木雞。

後來,在探討新疆設防方案時,將軍們提出的布防方案就是通不過。本來,將軍們已經考慮到了道光帝的吝嗇,準備上奏僅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新疆,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給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軍留守六千人。

將軍們憤然回擊,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西部自治,不予設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罵他們放棄新疆防守,指責其居心叵測。

經過幾年的爭執,根據《清史稿》記載,最後決定於「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餉」,方案才得以通過。此後,在鴉片戰爭中,道光帝急於妥協,也不能不說與吝嗇的個性有關。總之,在討論諸如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大臣一提到撥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悅之色。

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一則是生性吝嗇,視節儉為理想、樂趣;再則,是以此作為挽救財政危機的一種對策。

那麼,道光帝的「節儉」有助於解決國家的經濟危機嗎?儘管道光皇帝為國家節省了一些經費,卻無助於經濟危機的解決,財政狀況也未見徹底好轉,反而每況愈下。以至有的大臣發出了這樣的質問:為什麼乾隆朝揮金如土而國庫充盈,如今日日節儉卻民生罕裕,「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這個疑問何嘗不同樣困擾着道光帝呢。總之,作為一國之君,不去大刀闊斧地開源興利,而在一飯一衣上錙銖必較,這就不是節儉,而是捨本逐末的摳門兒、吝嗇了。

不過,道光皇帝為政初期也不能說一無作為。道光初年,新疆爆發張格爾叛亂,道光帝指揮數萬大軍,平定叛亂,在維護中國統一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道光陵一拆一建 耗資二百萬兩白銀

道光死後,咸豐帝確定道光帝廟號「宣宗」,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於清西陵,陵名為慕陵。慕陵的選址和建造,頗多波瀾,與道光帝嚴守祖制、崇尚節儉的初衷大相徑庭。

道光初年,探陵隊伍開赴東陵,在寶華峪選中了一塊「吉壤」。陵寢工程於道光元年冬開工,道光七年(公曆1827年)九月竣工,工程造價二百萬兩白銀。

在建設過程中,由於此處地下水位較淺,地宮出現滲水問題。負責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前功盡棄,前期大筆投資全部泡湯,而且涉及風水問題與皇家忌諱,道光帝肯定會怪罪下來,難脫干係,所以,他決定硬着頭皮干到底。

陵寢竣工後,道光帝親臨現場驗收,可他對工程驗收一點不懂,看到陵寢氣勢恢宏,就很滿意,並主持了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棺槨遷葬一事。

道光八年秋,道光帝前往東陵謁陵,突發奇想,決定到自己的陵上去看一看。這一看非同小可,「豆腐渣」工程已經漏洞百出,地宮成了「積水潭」,「孝穆皇后」的棺木如水中孤舟,下半截泡在水裡,霉濕得不成樣子。道光帝趕緊命人將棺木起出,然後哭着向死者致歉。

回到北京後,道光大罵修陵大臣「喪盡天良」,下旨嚴辦。當年負責選陵址和主持施工的大臣全部被捕下獄,查抄家產。

之後,道光帝派人到易縣的清西陵選擇陵寢之地,最後選定龍泉峪為新陵址,開工建設。一個人總不能有兩處陵寢,英和等人搞的這個「豆腐渣」工程還得拆掉。僅拆除工程就歷時兩年。道光帝陵寢的這一拆一建,花費在清朝諸陵之首,甚至超過了乾隆帝陵寢的造價,這真是對道光帝崇尚節儉純樸的絕大諷刺。

咸豐二年(公曆1852年)春,慕陵地宮最後一次開啟,臣子們將道光帝的靈柩安置於寶床之上……於是,歷時達30年的道光王朝就此結束。就時間之長而論,這個朝代僅次於康熙、乾隆和後來的光緒。但道光的是非功過,已深深地刻在千年不遇的大變局中。

視頻 

摳門的道光皇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