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以身作則 |
中文名稱;以身作則 拼音;yǐ shēn zuò zé 近義詞;言傳身教、身先士卒、身體力行 反義詞;以身試法 注音字母;ㄧˇ ㄕㄣ ㄗㄨㄛˋ ㄗㄜˊ 成語出處;《論語·子路》 語法結構;偏正式 語法屬性;作謂語、賓語 |
以身作則,是一則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1]
"以身作則"指 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給人做出榜樣,含褒義;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
成語出處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以身作則"。
成語故事
魯國的治安很不好,盜賊越來越多,鬧得挺凶。這時的執政大夫是季平子的孫子季康子,他憂心忡忡地找到孔子,請教對付盜賊的辦法。
孔子說:"如果您自己不貪求錢財, 就是獎賞盜竊行為,也沒人去當盜賊。"
季康子斂財是出了名的,他曾為田畝收稅辦法派冉求向孔子諮詢,遭到拒絕,而且還帶累了冉求,害得孔子與這個弟子劃清界限。
不久,季康子又找到孔子討論為政問題。他問:"假如我通過殺掉那些不講道義的傢伙來端正社會風氣,您認為如何?"
孔子搖搖頭,說:"您治理國家, 為什麼一定非用殺人的辦法呢?您有心為善,百姓就會跟着做好事。執政者的言行舉止就像是風,老百姓的表現就像是草,風吹過來,草一定順着倒下去。"
季康子望着孔子不說話。孔子解釋道:"政的意思就是正。 您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走正道呢?"
成語寓意
常言道: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話說得雖然簡單,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就是儒家把官員或者說處在高位的人的示範作用作為治國原則的根據。季康子兩次問政,孔子的答覆都是執政者以身作則。任何事情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可見任何一個人都有善心,都具備行善的能力,具有善心和行善能力,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去做。
言傳不如身教,管理者的率先垂範就是最有效的動員令。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才能令行禁止。管理者特別是領導者,只有慎言慎行,言行一致,作風正派,充滿正氣,才能真正發揮好帶頭作用。推而廣之,不管做管理也好,還是做人也好,皆是如此。只有言行一致,堅持老老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長期潛移默化,才能夠影響身邊的人。以身作則,對管理者來說,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對每個人來說,更是在社會中安身立命之本。正人先正已。對青年學子亦然。只有嚴於律己,慎言慎行,作風正派,充滿正氣,才能真正發揮好帶頭作用,也才能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以身作則"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 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給人做出榜樣,含褒義。
運用示例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艱苦奮鬥,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
現代·巴金《家》二十五:"這其間不顧一切阻礙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現代·章炳麟《復浙江新教育會書》:"凡諸飭身修行之事,蓋在以身作則,為民表儀,不聞以口舌化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