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平縣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康平縣天主教堂位於縣城立新街,康平第一中學東側。教堂始建於1883年,由首任傳教士高貴榮高鵬遠二神甫籌資所建,大聖堂建築結構典雅獨特,屬典型西方哥特式風格,天主教由教區主教領導,屬加拿大派系。

教堂簡介

因教中供奉據說是天父之子耶穌教堂是天主的居所是敬拜天主的殿堂,故稱為天主堂。天主教崇信天主是萬能之神,是他造設天地萬物,其中也包括亞當夏娃這對男女,以至後來繁衍成世界人類,教中供奉耶穌和聖母瑪利亞(耶穌之母)的聖像。日常教務活動是:早晚在大聖堂誦經,禮拜日由神甫主持做「彌撒」,因為耶穌當年被釘在十字架上,所以在教堂很多場所都有十字架的造型。

教徒在誦經祈禱在額前,胸前劃「十」字,教徒死後墳墓上也都豎十字架。教徒奉耶穌為救世主,入教須在教堂舉行「洗禮「,」受禮」之後オ算正式教徒。1940年以後,石永基、孟化東主持教堂期間,單設了修女院,教堂辦小學一個班,養老所一處,有學生25人,收養孤老16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教堂神甫被拘押於四平街,天主教堂的宣教活動冷落,解放後曾全部停止。

解放戰爭期間,康平天主教堂曾被作為東北民主聯軍七縱司令部(司令員鄧華),解放後,康平天主教堂先後被縣委、縣醫院、康平一中、康平高中和教師學校等單位占用。1989年9月,落實了宗教政策,教堂歸還給了教會。翌年6月,劉、白兩修女奉派來康平接管教堂,恢復教務活動,發展教徒。

現教堂占地面積3483平方米,天主堂——大聖堂建築面積252平方米,神甫居室一座,磚平房14間,信徒已發展到500餘人,居住比較分散。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