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廢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廢琴》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廢琴》是詩人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詩。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

唐代音樂因漢族傳統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之融合,並吸收了外來音樂,而產生了空前的繁榮。琴音的單調,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詩人乃常藉由琴象徵淳樸之古風,抒發對也俗的感慨。這首詩開始四句說到以絲弦與桐木製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聲,淡而無味,不為今人所所賞。"於徽〃四句寫古琴久被棄,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塵,但音聲如舊。末二句謂世人愛好箏笛,致使古古琴被厭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廢琴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詩歌

詩詞原文

《廢琴》[1]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注釋譯文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是言制琴之材,以絲桐制琴。並言琴起源於上古之時,又悠遠滄桑之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琴聲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聲,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減,朱弦塵土生。"

玉徽、朱弦,此處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盡,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層灰土。早已經沒有人去彈奏她們了。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中古以下,聖樂多廢。遺音泠泠則言其尚有傳承。

"不辭為君彈"者,琴為禮器,不可輕率,不可妄作。

"縱彈人不聽"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識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聲,自彈還自聽,寧向山間月,莫對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釋其原因,都是因為羌笛秦箏這些俗樂也。

作品鑑賞

雖然在當時的社會,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內的古琴音樂仍顯生氣盎然。他們以極大的耐心與毅力來堅持正聲,使人能聽正聲,喜歡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勢來寓意自己在這個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視聽,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學的人才"光彩減","塵土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2]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3]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參考資料

  1. 廢琴 詩詞名句網
  2. 百家講壇白居易03錚錚鐵骨—莫礪鋒20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5日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