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應天長·條風布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應天長·條風布暖》

作品名稱: 《應天長·條風布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周邦彥

《應天長·條風布暖》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的詩詞。[1]

周邦彥的詞作,內容不外乎男女戀情、別愁離恨、人生哀怨等傳統題材,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不夠廣闊。他的成就主要在於兼收並蓄,博採諸家之所長,又摒棄它們的弊端,引導詞的創作逐步走上富艷精工的道路。在他的詞中,既有溫庭筠的穠麗,韋莊的清艷,又有馮延巳的纏綿、李後主的深婉,也有晏殊的蘊藉和歐陽修的秀逸。至於柳永的鋪敘綿密乃至是淫冶惻艷以及蘇軾的清曠豪達,我們都能窺知一二。同時,對於婉約詞和豪放詞的某些缺點,他也儘量避免。因此,周邦彥的詞深得後人讚賞,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

周邦彥所做的,暗合着文藝發展的規律,從重內容到重形式。身為婉約詞人的他,詞的內容既被蘇軾翻新到極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勝。他本人精音樂,又搞過「專業創作」,因此能精雕細琢,研音鍊字,在審訂詞調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擴展了音樂領域,在填詞技巧上有不少新創舉。他更能自己度曲,創造了《六丑》等新詞牌。總之,他繼承了柳永秦觀等人成就,開了格律詞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貢獻。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此詞以迴環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發了作者沉鬱,惆悵和空虛的心境。作者寓情於景,借景物創造出一種空靈深遠的境界,深沉淡淡雅,凝重曠遠的意境中,烘托出詞人曲折細膩、飄忽不定的複雜心緒。時空錯綜交織與意脈變化莫測,是此詞的特點。

全詞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起筆三句,寫當日寒食白天之景,系追思實寫。以下寫當日夜色,是現境,系第二層。換頭三句寫當年寒食之邂逅。是回憶為第三層。以下寫當日重尋前跡情景,又是追思實寫。為第四層。第一層大開,第四層大合,中間兩層則動盪幻忽,全篇神明變化幾不可測,極盡千迴百轉刻骨銘心之情,又極盡其鬱積深厚之意。整首詞寫得驚心動魄,盪氣迴腸,激越淒楚,峭拔有力,迷離惝恍,意脈流轉。

「條風布暖,霏霧弄晴,池塘遍滿春色」。條風即調風指春風。春風駘蕩,迷霧飄動,逗出一輪睛日,池塘水綠草清,一片春色。起筆三句,幅春意盎然的圖畫。可是,這並非此詞基調。「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寒食。」「正是」二字,點明當下作詞之現境。寒食之夜黯然無月,沉沉夜色籠罩天地,也籠定獨坐堂上的詞人心頭。原來起筆三句乃追思實實寫,追敘寒食白天的情景。「梁間燕,前社客。似笑我、閉門愁寂。」寒食為清明前二日,春社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寒食前,其時燕子已經歸來,故稱梁間燕為前社客。上二句以沉沉夜色喻示自己心靈之沉重,這四句則從燕子之眼反觀自己一人之孤寂。閉門之意象,更象徵着封閉與苦悶。「亂花過,隔院芸香,滿地狼藉。」芸是一種香草,此處芸香借指亂花之香氣。亂花飛過。院裡院外,一片香氣,其境極美,而殘花滿地,一片狼藉,則又極悲。此三句哀感頑艷,可稱奇筆。

「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換頭以「長記」二字領起遙遠的回憶,為全詞核心。詞人心靈中的這一記憶,正是與天長、共地久的。那回,指雙方不期而遇的那一年寒食節。「時」,是宋人詞氣辭,相當於「呵」。詞人滿腔哀思之遙深,盡見於這一聲感喟之中。宋代寒食節有踏青的風俗,女性多乘油壁輕車來到郊外,其車壁用油漆彩飾,故名油壁。

記憶中這美好的一暮,詞中僅倏忽而過,正如它人生中倏忽而過那樣。以下,全寫當日重遊舊地情景。「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此二句化用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既點染寒食節氣氛。也暗示出本事發生的地點汴京。下「又見」二字,詞境又拉回當日白天的情境,從而引發出下文所寫對當年寒食邂逅不可遏止的追尋。「青青草,迷路陌。」沿着當年踏青之路,詞人故地重遊,然芳草萋萋,迷失了舊路;可是詞人卻固執不舍,「強載酒、細尋前跡。」「強」字,道盡詞人哀哀欲絕而又強自振作的精神狀態。明知重逢無望而仍然攜酒往游,而細尋前跡,終於尋到。「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市橋遠處,那柳下人家,意與自己相識。可是此時自己隻身一人,絕非當年雙雙而來可比。至此,上片起筆所寫之盎然春意,只是當天重尋舊跡之前的一霎感受,其下所寫之夜色沉沉、閉門愁寂,才是下片所寫白天重尋舊跡之後的歸宿。

清真詞情深入骨。回憶與追思實寫,是這位詞人的兩大的絕技。清真詞具備這兩個特點,可謂有體有用。此詞是作者懷人之作,調名《應天長》,實有深意。南宋陳元龍注於調名下引《老子》「天長地久」及《長恨歌》「天長地久無終畢」二語,不愧詞人之知音。此詞聲情與語言之特色也頗為明顯。上片自「梁間燕」之下,下片「自青青草之下。皆為三、四字短句,此詞韻腳為入聲,句調既緊促,韻調又激越,全詞聲情便是一部激厲淒楚的交響樂。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3]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4]

周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他28歲時,因向宋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而大獲賞識,由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神宗死後,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擠出京城,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任職。等到新黨上台把持朝政,蘇門詞人盡遭遠貶,周邦彥重返朝廷,官到提舉大晟府。由於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是婉約詞之集大成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揚光大,為婉約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宋婉約作家,周最晚出,薰沐往哲,涵泳時賢,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詞典.前言》)。周邦彥創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5]

周邦彥雖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為宋徽宗設立的大晟府的「音樂官員」,上寵下捧,過着舒適的「專業創作」生活;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的慘變發生在其身後。

視頻

品讀周邦彥的情感天地

周邦彥少年游

參考資料

  1. 《應天長·條風布暖》 詩詞名句網
  2. 周邦彥: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作品極富音韻美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01 11:46
  3. 周邦彥簡介 古詩文網
  4. 《片玉集》周邦彥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2018-12-30 09:19
  5. 周邦彥經典宋詞六首,後世譽為「詞家之冠」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7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