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州粉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狗不理」包子

中文名 廣州粉果

所屬 粵菜系

廣州粉果廣州傳統的糕點。粉果以澄面、生粉、水、豬油、精鹽拌勻搓皮,以叉燒、瘦肉、冬菇、、鮮蝦配以生抽、白糖、味粉、氂油等調味品為餡料,經精心包制而成。其特點是清香、肉鮮皮脆、味道鮮美。粉果的包制,要求滿而不實,形似欖核,搖有響聲。餡料要細。由於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故深受食家的喜愛。

粉果簡介

粉果是廣東省廣州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的創製人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製作,並以娥姐命名此點心。後因粉果受到顧客歡迎,其他茶樓也紛紛仿效,逐漸成為廣州的傳統點心。由身份低微的傭人所創製的點心,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可見嶺南人觀念的開放,講究實惠,而不拘泥於尊卑名分。

歷史

明朝已有關於粉果的記載。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平常則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脂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荼蘼露、竹胎(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則興茶素相雜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可見,正宗的粉果,不是用澄麵皮,不是用粘米粉也不是用糯米粉開水糊成團做皮,而是用蒸熟的米研成飯皮。只是這種傳統的飯皮粉果在廣東已經銷聲匿跡,貌似的僅在香港的陸羽茶室能覓其蹤影。飯皮當然不如澄麵皮剔透彈牙,但試試真正的古法傳統味道,聯想一下娥姐到底有多手巧有多漂亮,倒也不錯。

有人稱廣式粉果為娥姐粉果,原來當中有段古:話說當年廣州西關是達官顯貴集居的地方,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位來自順德的手巧住家女傭,除了能打理家頭細務外,更能烹飪名點美食。娥姐是一位來自大良的自梳女,有一天,主人請客,讓她做幾樣細點。她琢磨再三,決定做一種別人沒吃過的點心,粉果因此誕生。客人嘗後,無不稱奇,粉果在上等人家圈子裡就越來越受歡迎了。[1]

原料

澄粉,蟹黃,蝦仁,筍肉,豬肉糜,芫荽,水發冬菇,白醬油,澱粉,黃酒,精鹽,白糖,麻油,小湯,豬油,胡椒粉、味精少許。

做法

1.將蝦仁用少許菱粉拌勻,下沸水鍋汆熟撈起,切成細粒。

2.將鍋放火上,倒入上湯,筍肉、冬菇、肉糜和鹽、白醬油、白糖、味精、麻油、黃酒、胡椒粉燒透後,用火收干湯汁,即下水菱粉炒成厚芡出鍋,即成餡心。

3.將澄粉、水菱粉、鹽一起放入鍋,連鍋放入熱水內烘熱,摻入沸水將澄粉燙熟,並用木昆攪勻,倒在刷過油的面板上揉勻,搓成長條,摘成50個面劑,一個個擀成窩形皮子,再捏成深窩形,放入蟹黃和芫荽葉兩片,再放入做好的餡心約30克,然後將口子對摺捏牢、剪齊餃邊,放入抹過油的碟子內,上籠蒸3~4分鐘出籠裝盤即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