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州市工商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州市工商聯追隨黨的旗幟,緊跟時代的步伐,乘風破浪,奮勇前行,走過了七十多年的光輝歷程。 作為非公有制企業和工商業人士的「會員之家」,廣州市工商聯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橋樑、紐帶和助手作用,團結、幫助、引導、服務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愛國、敬業、誠信、守法、貢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1]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時至今日,廣州市工商聯已凝聚了一大批廣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帶領廣大會員企業以蓬勃的活力和出色的業績,贏得發展良機,積極回饋社會。讓我們回顧一下廣州市工商聯所走過的七十多年的歷程。

解放初期的廣州市工商聯

新中國成立後,為推動廣大工商業者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投身各種愛國主義運動,廣州市愛國工商者強烈要求建立一個屬於工商界自己的團體。 1950年6月,在廣州市召開有55名工商界代表人士參加的座談會上,成立了「廣州市工商社團整理工作臨時委員會」,即席推選17人為委員,開始了籌組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的工作。1950年9月,整委會全體委員會議協商產生了廣州市工商聯籌委會委員和常務委員名單,成立了廣州市工商聯籌備委員會。林志澄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籌委會成員均由廣州市人民政府發證聘任。195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工商業聯合會組織通則》。同年8月22日至23日召開的廣州市工商界第二屆代表會議上,選舉產生了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廣州市工商聯正式成立。黃長水任第一、二屆執行委員會主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廣州市工商聯積極配合政府宣傳政策,溝通政府與工商企業之間的聯繫,在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繁榮市場、抗美援朝、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51年,為配合政府擴展內外物資交流、活躍城鄉經濟,成立了「廣州市工商聯物資交流促進委員會」,在各行業組建分會,並組織會員參加各地的物資交流活動,時年10月,組織全市工商界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盛大的「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會」,成為當時全國最大規模的一次物資交流會。同時,市工商聯成立抗美援朝總會廣州分會工商界支會,組織200多人的演講隊宣傳抗美援朝的意義,舉行抗美援朝祝捷大遊行,發動全市工商界捐獻飛機大炮(捐款入庫金額526億元,折合可購戰鬥機35架),組織工商界歡迎志願軍歸國代表團等。1955年,廣州市工商聯把協助政府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作為中心任務,推動工商業者參加全行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召開公私合營大會,工商界人士在申請書上簽名,並組織規模盛大集會和遊行,慶祝全行業公私合營。與此同時,一批工商業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公私合營公司,黃長水會同鄧文釗、蟻美厚、陳祖沛等十多位知名愛國人士籌辦全國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協助人民政府組織進出口貿易。廣州市工商聯剛成立時聚集了一批工商界名流,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籌委會主委林志澄曾作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赴北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他還主持中南軍區海軍部隊的多次多項國防項目,為平定海疆及軍事現代化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第一屆執委會主委黃長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接受中國共產黨中央邀請,以華僑代表身份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會議,並光榮地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他曾任全國工商聯籌委會副主委等重要職務,還直接參與了暨南大學、廣州東山華僑小學的復辦和創辦工作。

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廣州市工商聯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家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市工商聯協助政府做了許多積極的工作。其中包括:協助政府完成清產核資和定股定息;協助政府進行人事安排,輔導私方人員接受公方領導,守職盡責,踴躍購買公債;組織和推動私方人員參加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等。

市工商聯把加強對私方人員守職盡責的思想教育作為主要學習內容,協助開辦工商界講習班、舉辦時事政治講座等;市工商聯響應國家鼓勵民辦學校的號召,與民建市委聯合開辦建聯中學、廣英小學等學校,至1964年底,工商界認捐辦學基金達54萬元;市工商聯推動會員加強思想教育,組織會員參加勞動鍛煉,下車間,上櫃檯,到工廠、農村脫產勞動有12000人,工商界人士在廣州市郊筲基窩興建工商界農場(後稱龍洞水庫),1965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視察龍洞水庫時,欣然作詩並題字贊曰:「畜牧場中黃犢壯,鳳凰山水白雲懸」。此外,還響應國家大煉鋼鐵的號召,在芳村興建山村鋼鐵廠;從1961年開始,市工商聯比較系統地進行愛國主義[2]、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定期分批選送會員參加省、市政治學校學習,繼續加強自我改造,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改革開放後的廣州市工商聯

文革」期間,工商聯會務活動被迫停止。自1977年12月恢復會務活動後,廣州市工商聯以「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的工作方針為行動綱領,開展經濟諮詢、智力支邊、聯絡引進、協辦企業、辦學培訓等多項會務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了新貢獻。

從1979年開始,市工商聯推動會員積極開展經濟諮詢服務,並於1983年成立廣州市經濟工作諮詢服務中心。市工商聯充分發揮毗鄰港澳,歷史上省、港、澳工商界有悠久密切的經貿關係等人文地理優勢,積極開展對外聯絡工作,加強與港、澳、台地區和世界各國工商社團及經濟界人士的聯繫。改革開放初期,市工商聯協助政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做好穿針引線、鋪路搭橋工作。1978年,經市工商聯大力引介,由香港知名人士鄧焜、劉浩青創辦,在廣州市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機械化養雞場,成為廣州市引進外資的重要成果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通過不懈努力協助引介成功的項目共有177項,金額達數十億美元,其中包括廣深高速公路、中國大酒店、深圳火車站聯檢大樓、沙角發電廠B廠等項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市工商聯協助政府落實政策,至1984年初,會員中冤假錯案和錯劃右派問題基本得到平反和糾正,當事人恢復了工作和得到適當安排。

廣州市工商聯從1985年開始發展新會員,至1990年已有新會員3052個,企業會員涵蓋國營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大批新會員入會,為工商聯組織添注了新鮮血液,為開拓會務打下良好基礎。1987年工商聯籌組了全國第一個行業組織——廣州市紡織業同業會,並先後組建了18個社會團體。1989年10月,市工商聯成立了兩個跨行業的民間商會,其一是廣州外商投資企業商會,是由廣州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及其中外方的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自願組成的民間商會;其二是廣州市民間企業商會(此後,先後改名為「廣州市私營工商業商會」、「廣州市民營企業商會」),是由廣州市的民營企業及其經營人員共同組成的跨行業的民間性商會。1989年起,廣州市工商聯同時稱為廣州市總商會。至1990年底,廣州市工商聯共建立商會、同業會27個。在此期間,為搞活經濟服務,廣州市工商聯發揮工商界老行尊的優勢,先後興辦了廣州工商建設服務公司、廣州新聯實業公司、廣州工商翻譯公司、廣州工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一批自辦企業。工商聯在為會員企業做好經濟服務的同時,也開拓了會屬實體經營新路,此舉在當時走在全國前列,受到全國工商聯的充分肯定。

新時期的廣州市工商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着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邁向新的階段,工商聯工作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1991年,中共中央批轉中央統戰部《關於工商聯若干問題的請示》的通知(簡稱「15號文」),賦予新時期工商聯做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為工商聯增添了新的工作職能。進一步明確了工商聯是統一戰線性質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紐帶、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在新的歷史使命推動下,工商聯事業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

隨着工商聯工作職能的轉變,廣州市工商聯的會員結構也有了新的變化。新會員主要是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部分鄉鎮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和人士。1995年,海珠區工商聯在寶崗街成立工商聯分會,成為廣州市第一個街道工商聯分會。從此,街鎮工商聯分會(商會)在廣州蓬勃發展,使工商聯(商會)組織結構在基層得到壯大發展。到2016年3月,廣州市工商聯、市總商會會員已達55100個,基層組織(含團體會員、區的街鎮分會)329個。從2002年換屆產生的第十二屆執委會開始,市工商聯、總商會經選舉由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長隆集團董事長蘇志剛任主席。此舉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工商聯繫統中尚屬首例,成為廣州市工商聯事業解放思想、敢於創新的一大標誌。

在此期間,工商聯發動會員投入參政議政及光彩事業的工作得到大力發展。作為廣州市政協的組成單位,廣州市工商聯把參政議政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推舉了一大批會員成為全國、省、市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積極參與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認真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能。市工商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發揚致富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的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光彩事業。在非公經濟人士中大力開展「感恩行動」,發動民營企業家參與廣東省、廣州市扶貧開發「雙到」工程,取得豐碩成果。1995年,市工商聯組織非公企業和港澳工商界人士為新疆和田地區打井工程捐資200萬元,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北京會見了市工商聯赴京匯報團。

隨着國家經濟和社會形勢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和改進對工商聯工作的領導。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工商聯工作的意見》的頒發,為工商聯工作指明新的方向。按照《意見》提出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指導思想,廣州市工商聯、廣州市總商會秉承和諧、務實、創新、有為的理念,全力為廣大會員做好溝通政企、參政議政、組織發展、外引內聯、招商引介、教育培訓、法律維權、光彩事業等各項服務,努力當好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紐帶、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