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自1984年創辦以來,在歷屆理事會和廣大會員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的推動下,發展矚目。

主管

學會是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領導下的計算機技術[1]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業務上接受中國計算機學會的指導。

性質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是全省科技工作者和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學術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通信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在民政廳依法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

作用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是黨和政府聯繫計算機科學工作者的紐帶和發展我省計算機科學技術事業的助手。

學會宗旨:溝通信息、增進友誼、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工作方針:與時俱進、團結理事、挖掘資源、服務會員

發展方向:學會發展是為了會員,發展要依靠會員,發展的成果與會員共享

業務範圍

(一)開展行業技術合作,開展國內外學術活動、學術論壇及會議,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和經濟發展,促進科技合作。

(二)按照有關規定,承接政府的職稱評定,項目的立項、評定、驗收工作;對重要的科學技術政策和與計算機有關的各項建設事業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網絡通訊、系統集成、軟硬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智慧城市的規劃。

(四)開展技術諮詢、培訓服務,普及計算機基本知識,推廣先進技術,促進計算機在各個領域裡的應用。

(五)發展並推薦優秀科技人才;開展繼續教育[2],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大學生、中學生的科技技術比賽及青少年計算機科技活動。

(六)加強同港、澳、台的聯絡,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國內外的合作辦學及教材編寫。

(七)組織專家制定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相關技術行業標準。

(八)辦好學會刊物。

學會遵循「活躍學術交流,促進產業發展,推動內外合作,強化社會服務」為中心內容。要保持學會的活力,主要發揮學會的三大優勢:發揮學會的學術先導優勢,發揮學會人才智力優勢,發揮學會組織網絡優勢,加強三個服務:為我省自主創新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科技人才服務。

廣東省學會至今已組建28個分會、專業委員會和21個(地級市)學會、代表處。28個分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分別為:數據庫分會、網絡專業委員會、圖像圖形學分會、單片機分學會、計算智能專業委員會、教育與科學普及工作專業委員會、高職高專分會、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專業委員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智能軟件與機器人分會、大數據專業委員會、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委員會、超級計算專業委員會、雲計算專業委員會、軟件工程專業委員會、高校網絡與教育信息專業委員會、移動互聯網專業委員會、互聯網+食品安全專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IT女性工作委員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動漫遊戲與電競專委會、宣傳媒體工作委員會、民辦教育工作委員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委員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航空航天科學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

21個(地級市)學會、代表處分別為:廣州計算機學會、深圳電腦學會(另有深圳市計算機學會)、佛山市計算機學會、佛山市順德區計算機學會、東莞市計算機學會、中山市計算機學會、江門市計算機學會、肇慶市計算機學會、惠州市計算機學會、清遠市計算機學會、韶關市計算機學會、湛江市計算機學會、梅州市計算機學會、汕頭市計算機學會、潮州市計算機學會、揭陽市計算機學會、陽江市計算機學會、河源市計算機學會、珠海市計算機學會、茂名市計算機學會、汕尾市計算機學會。

學會現有團體會員886家,具備人才優勢、智力優勢以及組織優勢,學會有院士4名、廣東丁穎科技獎得者20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教授一批,博士生導師一批;團體會員覆蓋全省幾百所高校;目前IT企業上市公司30多家;省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總工程師)上百人為我會理事。學會多次被評為廣東省科協系統的改革創新試點、先進集體。(2008-2009年度:廣東省科協省級學會先進集體;2009.07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精神25周年榮獲NO1優秀組織單位獎;2009.07:廣東省科協省級科技社團創新發展第二批試點單位;2010 .11 :廣東省科協省級學會改革創新工作先進集體;2010.12 :第八屆廣東省科協學術活動周活動優秀組織獎;2011.11:廣東省科協學會改革工作先進集體;2012-2013年:廣東省科協省級學會先進集體;2013.04:廣東省科協系統 先進集體;2014-2015年度:廣東省科協省級學會先進集體;2018.12: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2018)優秀賽區獎;2019.07: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精神35周年榮獲NO1優秀組織單位獎;2021年,廣東省科協系統 5星學會)。

視頻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 相關視頻

廣東省計算機水平考試題庫使用指導視頻
計算機組成原理 9.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