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是省屬公益一類、正處級科研機構,成立於1996年,前身為1960年成立的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系、經濟作物系。研究所主要面向華南農業發展需求,針對糧油經濟作物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開展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煙草、特色作物與南藥等作物的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內部設置

現設有玉米研究室、花生研究室、甘薯研究室、煙草研究室、馬鈴薯研究室、特色作物與南藥研究室6個研究室和辦公室、科技管理科、政工(人事)科、財務與資產管理科4個管理部門。全所現有職工128人,其中高級職稱34人,中級職稱[1]22人;博士47人,碩士25人。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得者等17餘人(次)。現有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5名,廣東省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1名、崗位專家7名。

創新平台

我所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24個,其中: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國家南方甜玉米原原種擴繁基地等國家級平台10個,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廣東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華南花生與鮮食玉米科學觀測實驗站、廣東省旱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鮮食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煙草育種與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12個。

建所以來,我所共有獲獎成果147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勵2項、省部級以上獎勵48項,育成並通過審定/登記作物品種187個,授權植物新品種權28項,授權專利[2]82件,發表研究論文1009篇。「十二五」以來,我所入選廣東省主導品種及主推技術101次,我所育成的主導品種平均占全省同類作物主導品種的63%,多個品種入選全省最受歡迎主導品種。培育的優質、高產、抗病、專用型作物新品種和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新技術,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達3億餘畝,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撐。

交流與合作

我所長期與國際知名機構和組織保持廣泛聯繫和密切合作,建立「廣東-菲律賓熱帶亞熱帶作物耐熱技術研發中心」、「南方花生遺傳改良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際科技創新平台。長期與我所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半乾旱所Rajeev Varshney博士,由我所提名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科技合作獎。

未來,作物研究所將圍繞以「種質資源研究為基礎,重要性狀基因發掘與機理解析為核心,健康營養型作物新品種選育為目標,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智慧農業研究為導向,為解決廣東及華南地區糧油與特色經濟作物產業發展中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科技問題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的總體目標,建立和完善學科發展、人才隊伍和學術文化三大體系建設,加強學科交叉融合、隊伍整合和科技人才資源共享,形成種質資源保存鑒評、基因發掘、遺傳機理解析、種質創新、育種技術、新品種培育的一體化研究格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