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年糕里的鄉愁(孫同林)

年糕里的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年糕里的鄉愁》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年糕里的鄉愁

接近年底,關於年糕的記憶便清晰起來。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年糕是過年必備的年貨。

蘇中人家製作年糕用一種模具(糕箱)套制,一次成型,一箱25塊、36塊不等。蘇中年糕的糕體呈長方形,兩寸半長、一寸半寬,一寸高;年糕的糕面以「洋紅」着色,通常配以古代崇尚的文字或精緻的圖案。鄉里人家,做年糕不叫做,也不叫蒸,叫畫,畫年糕,這就令其多了幾分詩意。

鄉下人畫年糕,多為幾家合作,鄰裡間兩三人家,拌糕屑兒的拌糕屑兒,制糕面的制糕面,廚房間,灶火燒得旺旺的,灶台的蒸籠上,熱氣騰騰,霧氣中,幾個人忙碌着,一個裝糕箱,壓模製糕;一個管灶台,裝鍋卸籠;一個坐灶膛前,燒火打籠鍋。每隔半個多小時,從蒸籠里抽出一扇,那就是已經蒸好的年糕。剛出籠的年糕糕面紅膛膛的,糕面文字或圖案清晰可辨。這時候,孩子們肯定是要幫忙的,他們好像特別地好學,一邊從蒸籠里往帘子上拾糕,一邊點認糕面上的文字,每塊糕面兩個字:「一品、當朝,二龍、戲珠,三陽、開泰,四時、如意,五子、登科……」我的弟弟平時不太愛念書,這時候面對一塊塊年糕,細細端詳着,先是在嘴裡默默地念,直到終於認出才高聲讀出,卻又往往讀錯,便遭來姐姐們的責罵:「你就只記得吃。」在鄉下,對農家孩子來說,讀認年糕上的文字是一個不錯的啟蒙教育。

剛出籠時的年糕,多麼地鮮亮,多麼地誘人,香、糯、甜……他們一邊撿拾,一邊拿眼睛瞭着,趁大人一不注意,順手就拿起一塊塞進嘴裡,熱騰騰的年糕,越嚼越帶勁兒。每當這時,平時再嚴厲的父母,也會一團和氣,看見了也裝沒看見,最多只會心疼地說一聲:「燙呢,慢點兒。」爺爺奶奶們則會說:「吃年糕,年年高!」畫年糕的場面,騰騰的熱氣里,氤氳着過年的味道。

年糕最早是用於除夕敬神和祭祖,後來才衍化成年品。關於年糕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周朝的《國札·札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其「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南北朝時的烹飪書《食次》,詳述了米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亦有「將米磨粉制糕」的記載,將糯米磨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蒸熟即成。

鄉間至今流傳着關於年糕的古老傳說。遠古時期,有一種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怪獸稱為「年」,它們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沒法,就下山殘害百姓,攫奪活人充當食物,百姓不堪其苦。後來,「高氏族」部落有人想出一條計策,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米粉做成大量食物,一塊一塊地放在人家門外,人們則藏在家裡。「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米粉條塊充腹,吃飽後便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年復一年,這種躲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米粉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餵「年」,人們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年糕」。好一個充滿智慧和互助的溫暖故事!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記憶中,每年我家在年糕畫好之後,母親會用一隻乾淨木瓢裝上年糕,叫我給鄰居們一家家分送,每家十聯(兩塊合在一起為一聯)八聯不等,分送的標準體現了鄰里之間的感情和敬重的程度。河東的大爹爹沒有兒孫,而且愛吃黏,因此,標準會更高一些,有時是十二聯,有時是十六聯,這也能體現我家的年景。我把年糕送到大爹家的時候,大爹必是要回我一小袋紅糖果子或一包麻餅,最後還要回我兩聯年糕,說是「糕(高)來糕(高)去」……於是,年糕的高和生活中的高合二為一,成為我一段美好記憶。

蘇中民間,年糕既是傳統的特色美食,又是內涵豐富的民俗風情文化。過年吃年糕,品咂到的不僅僅是濃濃的年味兒,還有暖暖的親情。時光荏苒,蒸年糕的傳統習俗已逐漸淡化,那份親切溫馨的感覺,或許再也無法找回來了,但是,年糕身上散發出的鄉愁味道卻不會因時光流逝歲月更迭而改變。

是的,蘇中年糕和蘇中的老酵饅頭一樣,已成為人們心中一道永遠抹不去的鄉味。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