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年的味道(張敏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年的味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年的味道》中國當代作家張敏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年的味道

北方的冬天,最不缺少的就是寒冷,這在我的家鄉尤其明顯,但寒冷中也有盼頭,那就是過年。當看到人們身上的衣服越裹越多,河裡的冰凍得越來越厚實的時候,年就快到了,這是除了翻看日曆外判斷是否快要過年最直觀的表現了。

其實一進臘月,年味兒就開始瀰漫了,最早的年味兒當從母親熬的那頓臘八粥開始。臘八粥,原料是自家種植的黃米、綠豆、紅豆、紅棗、花生、栗子等食材,在旺火持續不斷的催促下,這些來自八方的食物匯集一起,共煮一鍋,不斷煎熬,最終合而為一。這種紅黃相間的食物,聚合萬物、糯而香甜,飽含着豐收的喜悅,承載着人們的勤勞,但這種味道竟多年未曾嘗到。臘八,應當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這一天,想戴耳環的小姑娘們必須起個大早,去外面跑上好幾圈,再到手腳麻利的大娘那兒去扎耳朵眼兒,在耳朵被凍得毫無知覺時,「挨扎」才感覺不到疼,難怪會有諺語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十里不同俗。在過年這件事上,即使是相距三二里的上下鄰村風俗也會有所不同,這或許是每個村子流傳下來的風俗與現有習慣碰撞而成的最適合自己的文化認同。

臨近年底這幾天,最是忙碌,也最是講究,歷年流傳下來的風俗在這幾天表現的也最為淋漓盡致。年的味道,離不開大人們忙碌的身影,伴隨着打掃屋、蒸饅頭、點燈花、磨豆腐、趕集、炸糕、殺豬、燒肉、剁餡、上供等等一系列的行為,村里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但這麼多且繁瑣的行為,在時間安排上既要照顧自家情況,又要保持全村同步。於是,這幾天全村就成了一家人,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全村人都忙碌着,不讓一家落下。

於大人們來講,在對待過年這件事上,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細數一年的收穫和見證孩子的成長,憂的是過年的人情世故、來年開春的播種和孩子上學的支出。而對孩子們來講,能在緊巴巴的日子裡吃好、穿好、玩好,無疑是最高興的事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過年時,正是孩子們的寒假期間,村子裡的熱鬧一半源於孩子,孩子們的怒罵嬉笑、追逐打鬧,讓整個村子活了起來。有些樂趣是冬天特有的,比如河裡滑冰,雪後捕鳥。帶一塊木板在河裡凍實的冰上玩一整天,即便鞋襪盡濕,必然免不了父母的苛責,仍樂此不疲。在厚厚的雪地里藏起來,靜靜看着鳥兒偷吃谷穗時被網,甚至腿腳酸麻,也要不動聲色待上半天等着鳥兒上當,好去和其他孩子炫耀。過年這幾天最常聽到的,是遠近不一時而密集時而稀疏的鞭炮聲,是父母多次叫孩子回家吃飯的呼喚聲;最常看到的,是人們臉上洋溢着的自然的喜悅,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特有的滿足;最常聞到的,是有點刺鼻但讓人高興的火藥味兒,是家家戶戶餐桌上飄散出來的飯菜香。

年,對於不同的人,味道不一。為戴耳環早起「挨凍」「挨扎」,是愛美的小姑娘們心中年的味道;吃好、穿好、玩好,是孩子們心中年的味道;有喜有憂,是當時村里大人們心中年的味道。年,對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味道也不一樣。走過了不同的路、喝過了不同的水,領略了不同的風景,經歷了不同的人情,年的味道早已不是昔日的味道。

時光在走,味道在變。如今,人們心裡感受到的年的味道與之前相去甚遠,但祈求家人平安、期盼家人團圓的味道始終未變,也不會改變。

隨着時間的行走,故土、別離、鄉情、憂愁,勤勞、堅忍、團圓、喜悅等不同的情感已經雜匯成一種獨特的滋味,與其說這是年的味道,不如說是年給予的情懷。

[1]

作者簡介

張敏月,女,金融從業人員,長治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在文字中釋放自己。偶有作品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