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都鎮為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治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77.4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725畝,森林面積53100畝。轄19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112069人(2017年)。鎮內有孔廟、東山文塔、洞淵閣、蓮舫庵等名勝古蹟,自古人才輩出,湧現出王庭珪、歐陽必進、王造時等歷史名人。[1]
中文名稱: 平都鎮
外文名稱: Pingdu Town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九江市
下轄地區: 19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安城社區
電話區號: 0796
郵政區碼: 343200
地理位置:贛中
面 積: 77.47平方公里
人 口: 112069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吉安站
車牌代碼: 贛D
鄉鎮簡介
平都鎮地處安福縣城及其四郊,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平都鎮左家村新屋裡自然村。全鎮總面積77.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15公頃,森林面積3540公頃,常住人口112069人(2017年)。2012年,轄19個行政村,155個村民小組,142個自然村,6個社區居委會。鎮內有孔廟、東山文塔、洞淵閣、蓮舫庵等名勝古蹟。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區居委會建設得到加強,社我服務功能逐步增強,家政服務、醫療衛生、職業介紹、法律諮詢等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展,各社區正朝「創業型、人文型、安全型、服務型」社區發展,為構建和諧社區奠定了基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切實有效,全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風淳樸,呈現文明、祥和、團結的社會風尚,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文明鄉鎮」光榮稱號,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04—2005年度文明單位。2008年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在全鎮選擇了下路的劉家自然村、凍背村的鶴家塘自然村、羅家的壇頭自然村、陳坪村的漸山自然村四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全面實施了「三清三改」和「五通一氣一美化」工程,修建示範村主幹道2.58公里,巷道5485米,清路障1800米,改房、改欄、改廁均完成了預定任務,達到了人畜分離的要求。大力加強改水、改氣工作,大部分群眾用上了自來水和沼氣或液化氣。實現了垃圾定點存放,定期清除,加強了新農村點上的綠化工作,全鎮新農村建設點上基本實現了房屋整齊,街道路面平坦硬化,公共設施配套,管網布局合理規範的目標,為群眾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按照高標準的要求,投資近30萬元,精心打造了壇頭自然村,使該自然村成為全縣的精品示範點。在做好點上工作的同時,非示範村開展了自選動作。對非示範點的15個村都安排了「三清三改」和「五通一氣」等自選項目。全年共興修4.5米寬的主幹道13公里,新增有線電視135戶,通自來水486戶,清污泥800立方米,清路障1800米。有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鄉村道路、清潔能源、農村電網和通廣播電視網絡等突出問題,全面促進了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上水平上檔次,村容村貌煥發新面貌。2008年來,全鎮幹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戰略目標、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不斷破除制約城區建設和發展的各種障礙,全面完善了文苑小區內各項基礎設施;積極做好了安成南路延伸段建設;協助做好了瀘水河大道、濱江富瑞淺水灣開發、思成路商住區、觀音堂商住區、建材大市場等工程建設,努力做好了安福三橋、體育活動中心、安福文化廣場等市政工程的征地、拆遷工作。2008年共完成征地1019.4畝,拆遷單位、居民和農民住宅500餘戶,拆遷面積達八萬餘平方米,為縣委、縣政府 「一河兩岸」新區建設做了一些紮實有效的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歷史沿革
平都鎮歷史悠久,始建於三國吳寶鼎二年(267),是吳末以來的郡、州、縣治所在地。清代時期,安成鎮區內設置坊廂,轄3圖。坊廂外設安順鄉,轄4都20圖。鎮南為1都,轄2圖;鎮北為2都,轄1圖;鎮東為3都,轄9圖;鎮西為4都,轄8圖。民國初年,平都改為安鄉。民國28年(1939),縣以下設立區、鄉(鎮)政府,安成為1區,轄安成鎮、管家鄉、橫龍鄉。民國30年(1941)撤區,34年(1945)擴大鄉(鎮)區域,管家鄉合併於安成鎮,轄12保。民國36年(1947),安成鎮改為平都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民國19年(1930)6月,安成鎮設立城區蘇維埃政府,轄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鄉蘇維埃政府。建國後,設立平都鎮人民政府,隸屬城關區。1958年成立平都人民公社,1968年擴大社並隊,江南、橫龍公社併入平都,成立平都公社革命委員會。1972年,調整社、隊規模,江南、橫龍析出。1984年成立平都鎮人民政府,2000年撤鄉並鎮,江南鄉併入平都鎮,轄城南、鐵井、文塔、蒙崗、洞淵閣、觀音塘6個居民委員會和19個行政村,計155個村民小組,142個自然村。全鎮28104戶,828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479人。多為漢族,壯、滿、蒙、回、苗、朝鮮、布依族不足百人。
經濟概況
平都鎮黨委、政府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圍繞「開放強鎮、招商活鎮、城建立鎮、實幹興鎮」的工作總體思路,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實現了全鎮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3.1億元,引進內資1200萬元,引進外資50萬美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260元。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城郊型特色農業發展迅猛,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已達1500畝,推出了以辣椒、苦瓜、茄子等為主導的無公害產品,通過了省市縣三級的驗收,獲得了省農業廳的認證。繼續擴大以韓國蘿蔔等為主要農產品的反季節大棚蔬菜基地規模繼續壯大,達到320畝。隨着兩個蔬菜基地的輻射作用日益顯現,全鎮農業產業結構正逐漸向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城鎮面貌煥然一新。鎮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城鎮化戰略,組織實施了安成大市場、安成南路中段及文苑路小區等開發項目,認真配合縣委、縣政府抓好城北新行政中心、安福大橋、安城北路改造、安吉大道、農貿市場改造、科教文化廣場等市政項目的建設。近幾年城區面積擴大1.5平方公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000餘人,推動了全鎮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鎮74%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鎮容村貌得到了較大改善,為群眾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2008年全鎮向農民發放種糧補貼344.66萬元,能繁母豬補貼30.64萬元,油菜補貼16.83萬元,農民種糧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2008年我鎮糧食種植面積5.1萬畝,產量達3863萬斤,比07年增加9.8%,優質油菜種植面積達16500畝,蔬菜等經濟作物16365畝,大棚蔬菜面積達4300畝,肉牛出欄3100頭,生豬出欄20092頭,與2007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全鎮農業結構正逐步向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進一步增加,2008年增加373元,達到3935元。大力完善了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資金310餘萬元,興修水泥路13公里,維修道路46公里,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認真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我鎮小型水庫處於安全運行之中,保證了水庫、山塘安全度汛,保障了群眾的生產用水;認真抓好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受益群眾達260多戶;建立健全了農村動物防疫體系,全鎮禽畜防疫面達98%以上。「十二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秀美幸福」新平都目標,始終堅持城鎮建設與「三農」工作兩手抓、兩促進,鎮村聯動,統籌兼顧,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保護自然生態,加快發展升級,促進小康提速,維護社會穩定,邁出富民強鎮、全面小康新步伐。201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84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三項指標均比2010年翻一番。糧食產量達3873萬斤,實現「五連增」,蔬菜種植面積達23355畝,較2010年增加近3000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為2010年的2倍。
風景名勝
平都鎮人文歷史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許多人文古蹟。
孔廟
當地人既稱它孔廟,又叫它「學宮」,因為它既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賢的場所,又是該縣歷代官學之所在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10年)。只過了100多年,新縣令認為此孔廟規模太小,格局也不大規範,故在南宋紹興十三年拆了重建。元軍南侵時進攻安福,孔廟毀於兵火。到了明代,皇帝欽定了天下孔廟統一建築格式,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縣余夔便按照朝廷統一的格式再建。明、清期間雖進行了幾次大修,其主體建築仍保持了明朝的規制。孔廟占地10餘畝,主要建築物均以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它利用層迭推進的門闕、津橋、院落豐富空間的變化,藉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題。大成門與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占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歇山重檐,琉瓦飛甍,展翅欲飛。大成殿高14米,寬25米,採用台梁框架結構,台基拱柱,橫樑穿方,8根合抱楠木大柱頂天立地支撐大屋架,木雕奇獸,梁枋彩畫,紅柱金匾,歷代楹聯,顯得莊重堂皇。殿外迴廊54根八角型紅石礎柱,猶如挺立着54位威武的衛士。其中大成門和大成殿正中的兩對紅石柱,直徑60厘米,通體鏤空浮雕纏雲滾龍、一鱗一爪,栩栩如生,其神其勢,呼之欲出,使大殿更顯莊嚴。時逢盛世,古建築煥發生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海內外安福人捐資修繕孔廟。經過5年多的努力,一座仍然保持明代風格的安福孔廟再現昔日的風采,並利用修繕好的分賢、名宦二祠及兩廡的場地,創辦了安福縣博物館,系統地介紹安福古縣2000多年來的歷史和文化。
東山文塔
原名「東山禪寺塔」,是吉安市佛教代表性建築。據《安福縣誌》記載,該塔的前身最早為三國東吳時魯肅監造的石塔,規模較小,兩晉後坍塌。宋宣和年間(1120—1125年)於原址重建磚塔並同時興建東山禪寺,故名「東山禪寺塔」。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重新在坍塌後的三層基座上續建。東山文塔在宋代是一座與寺廟連成一體的「佛塔」,經明代重建,已經和儒教、道家風水相結合,成為一座祈盼文風昌盛、科甲連綿的文風塔,塔名也因此改稱「東山文塔」。東山文塔為樓閣式仿木作青磚結構。塔高45米,須彌座基座,底層圍徑34.4米,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呈角錐形,猶如一支飽醮濃墨的巨筆直插雲霄……在塔內龕門中眺四方,縣城概貌盡收眼底。塔東與蒙崗嶺森林公園遙相呼應,綠樹婆娑、白雲飛渡;塔下一條小溪蜿蜒注入瀘水河,小橋流水、河畔稻花;塔西可窺視安福孔廟大殿的雄姿,塔北可遙望洞淵閣,領略古道觀之神韻。現代文明的車水馬龍、繁華街景、鱗次櫛枇的高樓大廈與之交相輝映。東山文塔一九五九年公布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載入《中國名勝詞典》。「一碧插禪扃、千年壓郡城;岧嶢分日表,孤聳礙雲行。夜靜藏鍾影、天晴送鶴鳴;秋風丹桂發、邑士好題名。」這首元代安福詩人胡定留下的詠東山文塔詩,是古塔雄風依舊的真實寫照!
洞淵閣
由後晉的劉悟真所建。宋時章盛棄官不做來此修真,以藥療民疾,邑人彭梅叟因感激而建閣紀念。清咸豐五年(1858)太平軍攻入安福城,將閣付之一炬。現存的「洞淵閣」為同治五年(1866)全邑捐資在廢墟上重建的。「洞淵閣」共兩層,高12米,寬14米,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磚木結構,翹角飛檐,歇山頂,一潑水風格,魚吻、寶葫蘆鎮屋脊。每二層四周均有迴廊,登高遠眺,武功山在雲海中若隱若現,俯瞰腳下的滬水河,漁帆點點、竹排成行,順水蜿蜒而下。環看山城美景盡收眼底,那聳入雲天的東山文塔,格外秀美。難怪少年時代旅居安福幾年的著名作家杜宣,樂不思蜀,晚年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安福的山水之美和對在洞淵閣上嬉戲的留戀,甚至還有重訪洞淵閣的念頭,因年高身體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對此他不無遺憾。洞淵閣前有一口水井,叫「清淨源」,水質純淨、甘冽。相傳建閣時的棟樑,由道士施法術,從水中取出。此傳不足為信,但它能證明閣的一段鮮為人知的過去。閣的兩邊是一條Y形古街,街的盡頭為吊橋。據說當年的兩頭各有一條千斤鐵牛鎮水,現已成為埋入泥沙中的塵封歷史了。此橋又叫集仙橋。傳說該橋建好的當天晚上,橋上鑼鼓喧天,徹夜不絕於耳。第二天早晨,街民們上橋一看,只見橋上赫然寫着「呂洞賓」三字。
蓮舫庵
抗清救亡烈女劉淑英養母奉佛的場所。劉淑英(1620—1657年以後),字木屏,號個山人(因幽居期間常居個山,故名),江西安福縣三舍村人,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藹妻。其父劉鐸(1573—1626),博學善文,剛毅忠烈。1626年,劉鐸因不滿魏忠賢的閹黨專權,憤然在扇上題詩痛斥曰:「陽至君王死,陰霾國事非」。為此被逮入獄,身遭數刑,至死不屈。後崇禎皇帝誅治閹黨,贈劉鐸太僕少卿,諡忠烈。劉淑英稟承家教,自幼攻讀經史,飽讀詩書。但因生於明末清初的動亂之世,經歷頗多曲折:幼年喪父,新婚喪夫。甲午年間李自成攻陷軍師,據徐鼐《小腆列傳?列女》云:淑英聞之慟哭曰:「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殲此渠爭,以報國讎邪!」1646年,清軍攻入劉淑英家鄉吉安,當時江南義軍紛起,劉淑英受此感染,傾盡家資招兵買馬,希冀為保衛家鄉而盡一己之力。她在《軍事未畢家人勸我以歸》詩里寫道:「屢世余家受主恩,結營細柳已成軍。毀盡釵環紓國難,九原聊欲慰忠魂。」時駐軍長沙的何騰蛟,勢力漸大,劉淑英準備投奔何騰蛟,希望能夠共同抗清。不料赴楚途中先遇永新守衛張先壁,先壁不僅抗清意志不堅,還意欲納劉淑英為妾。堅貞高潔的劉淑英豈受此辱,堅拒之,張仗着人多勢眾,將劉淑英關押。劉淑英在禾川囚室里,義憤填膺揮筆寫下慷慨激昂的詩句:「銷磨鐵膽甘吞劍,抉卻雙瞳欲掛門。為棄此身全節義,何妨碎剮裂芳魂!」張先璧賊心未死,千方百計進行勸誘,卻被劉淑英嚴詞叱退,她在囚室牆壁上題寫一首七絕,以表示她的鄙視:「莫向西風泣數奇,也知夙昔有分離。來朝快把頭顱斷,不聽群鴉聒耳啼。」張懾於劉淑英的凜然正義,釋放劉淑英並遣散其部(一說淑英憤而自散其部)。遭此變故,劉淑英盡散所部,使歸田裡,在縣城南門外建小庵,養母奉佛,然後將剪下青發為筆,飽蘸濃墨,將庵命名為「蓮舫庵」以明心志。
森林公園
位於縣城與安福火車站之間,西面與縣城主幹道武功山大道相接,西南面是安福火車站,北面是常年水流漣漪的瀘水河,為低山丘陵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宜各類植物生長。植被主要為馬尾松、針闊混交林等天然林他柏樹、桂花樹、楓香、木荷等。森林公園規劃面積800畝,其中一期工程建設400畝,二期400畝,該項目建設目標是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為一體,充分利用森林休閒和旅遊資源,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科學保護,合理布局,適度開發建設,人工提供休閒和旅遊為宗旨,逐步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平都鎮入選「2018中國中部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視頻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平都鎮鄉村美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