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福縣屬於江西省吉安市管轄內縣城。郵編:343200。代碼:360829。區號:0796。拼音:Anfu Xian。
歷史沿革
秦朝以前,先後隸屬吳國和楚國。公元前222年,秦朝在今安福境內設立安成和安平二縣。縣治所分別設於今嚴田鎮和竹江鄉境內。西漢初年,境內安平縣為豫章郡18縣之一;安成縣為長沙郡轄縣。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安成、平都(公元96年,改安平為平都)、宜春、萍鄉、新余、永新6縣合併,設立安成郡,郡府設於境內安成縣,歸屬揚州。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廣興縣,安成改為安復縣,統7縣,改隸荊州。隋開皇九年(589),將安復、平都二縣合併為安成縣。十年(590),廢安成郡,安成縣隸屬吉州。十八年(598),安成縣改為安復縣。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復縣為穎州,七年(624)廢州,改安復縣為安福縣,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貞元年(1295),安福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清乾隆九年(1744),從安福縣上西鄉劃出12個都之地(即今蓮花縣的路口、湖上、閃石、坊樓、高州、六市等鄉鎮),與從永新縣劃出的一部分轄地,設置蓮花廳(今蓮花縣)。自那時起,安福版圖基本未變。[1]
民國時期的安福縣,1912年直屬省;1914年屬廬陵道;1926年直屬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行政區;1935年屬江西省第三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福縣屬老革命根據地,先後隸屬井岡山根據地和贛西南蘇維政府、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1949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安福縣。安福縣先後隸屬江西省吉安分區、吉安區、吉安專區、井岡山專區、井岡山地區、吉安地區、吉安市。
安福概況
安福為西漢初期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春秋時期,先後隸屬吳、越、楚。公元前222年秦國在安福設置安平縣和安成縣,縣治分別設在今竹江鄉和嚴田鎮境內。安平縣隸屬九江郡,安成縣隸屬長沙郡。三國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初期轄安成、平都(安平)、宜春、萍鄉、新余、永新6縣。隋代,撤安成郡,並安成、安平(平都)為安復。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復為穎州。武德七年(624)廢州,安復改為安福縣,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貞元年(1295),又改安福為州。明洪武初年,廢州,恢復安福縣。清乾隆八年(1743),因設置蓮花廳,將安福縣上西鄉之12個都劃歸蓮花管轄。此後,經民國,一直到現在,縣名、縣域未發生大的改變。
安福自古稱「文章理學忠節之邦」,人文鼎盛,人才輩出。由於曾在很長時期立郡建州,史志多處記載安福為江南「衣冠一大都會」。自吳寶鼎問遷城以來,「風氣日開,望於東南」。明清期間,安福人丁繁衍,經濟相對發達。清同治年間,人口達46萬。宋、明兩代文風日盛,所謂「理學文章、忠孝節烈,直可冠諸西江諸邑」。入清後,「人文繼起,後先輝映。理學忠節,文藝科名,甲於宇內」。這些史家評述反映了安福的歷史事實。
安福人民歷來崇文尚教,敬賢尊儒,勤於農商,廣置基業,民風淳厚,講究氣節。早在唐代,縣內已設置官學。宋代,四鄉已建立書院,著名的有竹園、秀溪、石岡等。明清兩代興建書院之風更盛。到同治末年,金縣書院達40餘所,著名的有復古、復真、識仁、道東、崇文五大書院。
安福歷史上產生了許多名儒、名宦、名醫、高僧。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之一的《安成記》,即為南朝時縣人王孚所撰。唐代高僧行思為禪宗七祖,開創青源法系,四方禪客雲集,至今影響及於和日本朝鮮。唐僖宗諡行恩為弘濟禪師。宋代醫學家劉元賓,通曉醫藥、陰陽術數,著有《集正歷橫天掛圖》、《神巧萬金方》。宋文學家劉弁、詩人王庭珪,詩文功力頗深,著述甚豐,享譽文壇。元初名儒王炎午,飽含激情撰寫的《生祭文丞相文》,成為宋末遺民愛國詩文中的光輝篇章。明代禮部侍郎劉球,不畏宦官王振的炙人權勢,剛正不阿,以文章節義之美德名載史冊。北京國子監祭酒李時勉一生忠耿,匡正學風,被譽為「賢祭酒」。狀元彭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內閣宰輔,晉少保,《明史》盛讚其「古大臣之風」。歐陽必進歷任工、刑、吏三部尚書。理學家、教育家鄒守益,正德六年(1511)中會元,點探花,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為陽明理學在江右的傑出代表,人稱「南鄒北呂(柟)」。在逆境中崛起的女傑劉淑英,文武雙全,工詩詞,通曉兵法劍術。明末清兵入關,劉淑莢起兵抗清未成削髮為尼,著有《個山遺集》,飽含憂國憂民之情。清代名醫謝玉瓊,擅長內、兒科,所著《麻科活人全書》於1748年刊行於世。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入安福縣人著作454卷。宋、元、明、清四代刊行的縣人詩賦文集、醫學、科技等類著作,除已收集在《四庫全書》者外,較重要的達300餘種。宋、元、明、清四代,安福縣共產生舉人1860名、進士460名。民國時期,安福人才之盛繼續聞名全國。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的羅隆基博士,救國會領導人、「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時博士,愛國詩人王禮錫,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宣部長、中央日報社社長的彭學沛,都是活躍在30、40年代中國政壇、文壇的著名知識分子,名載史冊。
唐宋以來,安福的大族大村遍及城鄉,至清代末期,有史可考,名人相對集中、規模較大,結構完整的文化古村落達100多個。這些古村落在整體形態、建築樣式、人文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內涵。時至今日,仍頗有影響的古村落主要有「理學名流之家」的甘洛三舍村、「一門八進士」的山莊荷溪村、「宰相之府」的楓田松田村、傳統文化功能齊備的金田柘溪村、「風水寶地」的楓田車田村、經商發跡的洲湖塘邊村、「民間府第」的洲湖蔥塘村、風水地形的洋溪橋頭村、道院文化發達的洋門上街村等等。先後被公布國家級傳統村落6個、歷史文化名村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
世代安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也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勝跡。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境內現有古城址3處(安平縣址、安成縣址,安成郡址),古窯址5處(寮塘思塘岑背、橫龍太湖、楓田桐木塘明清陶窯、橫龍潭頭明代石灰窯、社上清代陶瓷窯),著名古墓群和古墓葬50餘處(最早為漢墓)古建築44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92處,古碑刻200餘塊、石造像100多個,古著作、古字畫不計其數。先後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大智彭氏家族石刻,安福孔廟、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含待批)9處,縣級文件保護單位113處。
地處安福的武功山為江南名山,不僅自然風景優美,人文景觀也堪稱一絕。早在三國時,道教即在山上「安營紮寨」,隋唐以後,道佛儒三教在武功山融匯演繹,至清代中期,山上的宮壇寺觀達百餘處。這裡終年鐘鼓不息,燈燭長明,素有「小南嶽」之稱。陶淵明、陸游、楊萬里、黃庭堅、王庭璉、鄒元標、徐霞客、郭沫若等都在此留下不少優美詩篇。經過歷史的洗禮,武功山成為多教派、多神祗、多壇宇的宗教文化名山,聞名於江南數省。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福是革命老根據地的一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肖克等指揮紅軍戰,先後在安福留下光輝的足跡,賀國中、劉之至、伍中豪三名紅軍將領英勇犧牲在安福這片熱土上。1934年至1934年,中共湘贛臨時省委領導數百名留守紅軍和游擊隊員以武功山為依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鍛煉培養了譚余保、劉培善、段煥競、李發姑等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戰士,譜寫了一篇篇傳奇動人的革命史話。
鄉鎮子站
平都鎮 滸坑鎮 洲湖鎮 橫龍鎮 洋溪鎮 嚴田鎮 楓田鎮 竹江鄉 瓜畲鄉 錢山鄉 赤谷鄉 山莊鄉 洋門鄉 金田鄉 彭坊鄉 泰山鄉 寮塘鄉 甘洛鄉 章莊鄉
自然地理
安福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地處東經114°-114°47′、北緯27°4′-27°36′之間。東鄰吉安,南接永新,西與蓮花、萍鄉交界,北和宜春、分宜接壤。全縣東西長76千米,南北寬59千米,總面積2793.15平方千米。總人口3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平都鎮,距省會南昌市278千米,距吉安市區59千米。
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南寬北狹,東短西長。山地面積201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2.2%。武功山脈主峰金頂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內最高峰。主要河流為瀘水河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7℃,7月平均氣溫28.9℃,1月平均氣溫5.9℃,年均降水量1553毫米,平均降雨日166天,平均日照時數1649小時,年無霜期279天。
旅遊景點
- 羊獅慕
- 武功山
- 泰山溫泉
- 楓林橋夜景
特色特產
- 安福米粉
- 安福火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