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素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素廟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常素廟

別名;甘露寺

定義;常年把齋吃素,不吃葷腥

地理位置;內蒙古

投用時間;民國十八年(1929年)

創建人;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維)

常素廟,顧名思義,就是常年把齋吃素,不吃葷腥。常素廟,又名甘露寺,為漢式廟宇,磚木結構,四合頭廟院。主殿瓦脊飛檐斗拱藻井雕樑畫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正面是殿,東西兩側為房,是內蒙古境內規模最大的一座漢佛教寺廟。1951年,廟被勞改部門徵用,和尚全部還俗。1980年之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該寺廟重新得以修復。[1]

基本簡介

甘露寺是內蒙古西部最大的淨土宗道場。初名觀音茅蓬,俗稱常素廟,坐落在臨河區新華鎮哈達村,始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當地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維)創建。1934年,據說此地旱災嚴重,村民久仰寂成法師法力高超,懇求為之祈雨。法師端坐法台誦經三日,菩薩顯靈,普降甘霖,百姓感恩戴德,盛讚常素廟為「甘露寺」,甘露寺之名從此叫響。 1937年由當地居士、信徒資助,在該寺第二代住持妙鼎和尚的主持下,歷時兩年,對甘露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該寺鼎盛時,前來敬香禮佛的僧眾和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現居美國的當代高僧宗才法師曾在本寺做過當家。1985年,恢復重建甘露寺。1990年,該寺第四代住持妙仁法師山西大同市上華嚴寺,懇請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三義老和尚援手復興甘露寺。1991年上華嚴寺妙聞法師秉承師公三義老和尚的重託,先後從呼和浩特市觀音寺請來了藏文法師,從上華嚴寺請來了藏寶法師,在兩位高僧的指導下,精心策劃、歷時12年終於在2002年將常素廟建設成為內蒙古西部最大的漢地佛教淨土宗道場。

該寺坐北朝南,占地13公頃,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南北中軸線上有正殿三重。一進為山門殿,單層翹角,門楣上鐫有「甘露寺」三字,為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所書,山門前雄踞着一對2.5米高石獅;二進為觀音殿;三進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構,殿基高3.3米,殿高21米,面積1320平方米,雙重複檐,檐下斗拱密緻。院內建有大佛殿、齋堂、僧眾房、庫房,這是常素廟的一大特色。

常素廟莊嚴肅靜,樹木成蔭,交通便利,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僧侶、居士、善男信女和遊客紛紛前來禮佛、參觀。尤其是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的觀音大法會上和六月十九的菩薩成道日內,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最高峰時日接待15萬人次以上,全年接待50萬人次以上。2005年以來,菩薩成道日已被定為常素廟觀音文化藝術節。其間,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目的,舉辦佛教研討會、筆會等。

常素廟歷史

甘露寺,原名觀音茅蓬寺,又名常素廟,位於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鎮哈達淖爾村,1926年由本地農民裴金錐所建。裴金錐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從小受父母感染,信奉佛教。在他 19歲的時候,父母給他娶妻成家,但是他立志超凡脫俗,就在成親前一天的夜晚悄然離家出走,到山西省河曲縣海潮庵寺出家為僧,因為他俗家姓裴,人稱裴和尚。

1926年春,裴和尚聽說包頭河套等地區遭了災,返回故鄉,建寺安僧,弘法辦道,普度眾生,順便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裴和尚多年來的修行感化了周邊的信眾,他們幫助裴和尚修建土窯3間,第二年又重建土窯7間,但是信眾越來越多,裴和尚決定外出化緣,籌辦一座磚木結構的佛寺。

傳說1934年夏,艷陽高照,久旱成災。裴和尚去富戶李雙佳等門上化緣。李雙佳周二麻等人懇求其為之祈雨,並且承諾如果老天爺下雨,願意給常素廟糜子20石,素油200斤。裴和尚連續誦經三日,老天果然普降雨水。當地老百姓喜出望外,把這場大雨稱做菩薩降甘露,觀音茅蓬寺因此改為甘露寺。

1935年,寂成和尚為了進一步深究佛法,普度眾生,他把寺務工作交給妙鼎法師辦理,自己則乘船由黃河逆流而上,經蘭洲、西藏去了印度。他成了「一缽遷家飯、孤身萬里游」的取經人。妙鼎法師成為甘露寺第二代住持。同年,楊五居士,聞知師父外出遊方,他為了報答恩師為他治好肺病之因,主動發起組織了四十八家大富戶,投入了大量資金,在妙鼎和尚的住持下,時經兩年,一座雄偉莊嚴磚木結構的甘露寺宇初具規模。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二樓僧寮齋堂大寮碾房。殿宇壯觀,金身莊嚴,氣勢靈奇,環境清幽。從此,敬香禮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大法會,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該寺常住僧人多達三十餘名,每年結夏安居舉辦講經法會,冬天打七共修。現居美國的當代高僧宗才法師曾在本寺做過當家。

1949年解放後,由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寺廟被占用,「文革」中更蒙厄運,香火中斷,把甘露寺所有的殿堂、房屋全被拆毀,成為—片廢墟。具有文物價值的牌匾、法器、佛像、經書均被付之一炬。僧人都被迫離寺,返鄉種地。僅剩一位雙目失明的僧人佛源,無處安身被迫住入農業社飼養員房,成了這裡的五保戶。

1976年,法師的住房快要倒塌,由佛門弟子馮雙小以給五 保戶蓋房為名,用土坯建起佛殿兩間、僧房一間,仍由佛源法師居此恭行佛事活動,他在此苦守了三十多個春秋。

1985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當時為縣級市)人民政府根據中央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恢復重建常素廟,並且作為漢傳佛教活動場所。 1986年,佛緣法師把多年來信徒供養他的善款6000 余元捐獻出來,修建法殿3間,僧房4間,庫房4間。佛緣法師圓寂後,由妙福、妙仁法師住持。

1990年,在河套地區廣大佛教徒的再三懇求下,妙仁法師赴山西省大同市上華嚴寺,請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三義法師幫忙,三義法師責其徒弟藏文法師、藏寶法師協助妙聞法師復興常素廟。

1991年,妙聞法師秉承師公三義法師的重託,隻身一人從上華嚴寺來到常素廟,承擔起恢復興建重任。他積極引導群眾革除陋習。在弘法辦道上,既遵守教理教規,又遵紀守法。常素廟累計投資數百萬元,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最大的漢傳佛教聖地。

建築

甘露寺俗稱常素廟,坐落在河套平原臨河區新華鎮哈達村,始建於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是當地寂成和尚創建。寂成出家後,在外參學多年。有一年回家探親時,路經此地巧遇蛇盤兔,視為吉地,故發心搭茅安暫住,開始募建,後經歷次興修。建成有天王殿、大殿、鐘鼓二樓,殿宇壯觀,金身莊嚴,氣勢靈奇,環境幽靜。

常素廟占地面積38畝,整個寺院布局嚴謹,組合別致。遵循唐宋佛寺規模,融明清兩代群體寺院特色,坐北朝南,軸線南北,正殿三重,現已建成兩重。三門前,道路寬敞,綠樹成蔭,專線班車直通臨河市內,為遊人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條件。山門兩側雕有2.5米高石獅一對,威武雄壯,穩坐山門。山門殿五間,單層翹角,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兩邊配有庫房,流通處共有14間,更顯協調整齊。門楣上鐫有「甘露寺」匾額,為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所題。

進入山門兩邊是仿天壇式鐘鼓樓兩座,重檐斗拱,建造別致。軸線中間是大雄寶殿,殿基全用石條砌成,堅固古樸,高3.3米。上有漢白玉欄杆,石雕圖案,清晰美觀。大雄寶殿高21米,面積742.9平米,為雙層重檐,檐下斗拱密緻,歇山式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作響。大殿中間供華嚴三聖,全用香樟木精雕而成,高4.5米,佛座2米,背光8米,全部是手工雕刻,工藝精湛,法相莊嚴。佛像背後為海島觀音,牆壁畫有五百羅漢,起伏坐臥,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東側自南而北依次祖師殿、客堂、伽藍殿、齋堂、上客堂。西側,自南而北為報恩堂、功德堂、西歸堂、三學堂。東西外環建有講經堂,內供緬甸玉佛一尊,精美莊嚴,堂內設經櫃四個,收藏大藏經一套,共48函,各種經書上千冊,供僧人研讀。牆壁掛名人字畫數十幅。整個殿堂內的陳設為具有很高價值的佛教文化薈萃。前有念佛堂,供阿彌陀佛,內設禪凳拜墊,香案供具,是僧人念佛清修之所。後有玉佛殿,中間供2.5米高的漢白玉佛3尊,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法相莊嚴,潔白無瑕。佛像裝有背光,雕刻精美,造型古樸。殿內後牆有大型壁畫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工筆流暢,人物清晰,引人入勝。兩側壁上畫有16尊者,形貌奇特,神態各異。西院建有僧舍30多間,寺院建築東西配合勻稱,僧舍環擁,廊敞軒明,曲徑通幽,過往參學,僧歸有宿,晨鐘暮鼓,梵唄相聞。

廟會

常素廟廟會吸引了眾多的老百姓。在常素廟南大門外的空曠土地上,有四條商貿流通街,兩排簡易的店鋪中間人來人往,好不熱鬧。甘露寺南大門院牆外,各種車輛停得滿滿的,文化用品、衣物鞋帽、瓜果蔬菜等商品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鄂爾多斯包頭烏海等地的商販也來此做生意,這裡成了新華鎮周邊地區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每年兩次的常素廟廟會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物質文化生活。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經商者組織貨物來此交流,商品流通極為活躍,每次廟會的交易額可達300多萬元。

政府有關部門還利用廟會人員集聚的有利條件,舉行各種養殖、種植、市場信息等科技三下鄉活動,常素廟從場地、食宿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管理下,常素廟觀音廟會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物資交流、科技推廣的發展平台。

相關視頻

電視專題:走進常素廟_高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