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平關帝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平關帝廟
圖片來自itsfun

常平關帝廟亦稱關帝祖祠關府[1],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古名下馮村)西側,南面中條山,北倚鹽池,西距解州關帝廟約10公里。該廟為紀念關羽的家廟,由關羽故宅改建並擴展而成,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介紹

據清代盧湛輯《關聖帝君聖跡圖志全集》所考證,關羽為解州常平下馮村寶池裡五甲人,村內中條山陰有其祖塋。常平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其前身為關羽故宅,關羽避難出走時其父母投井而亡,後人於井上建塔(即祖宅塔)以表之。1985年在崇寧殿台明西南角、背面廊檐下發現隋唐時期細繩紋磚數塊,可能當時已出現祠廟[2]

金大定十七年(1177)里人王興重修祖宅塔,按當時解州律學張開謹所撰《漢關大王祖宅塔記》只提及塔而無未提及廟,但明萬曆年間解州知州魏養蒙認為廟亦為當時所創建,並記載其最初廟在前、塔在後,廟坐南朝北,有大門、儀門、正殿和寢殿各三間,周圍環廊四十間。最遲至明成化時廟已存在,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二年(1523)和嘉靖九年(1530)由當地村民三次重修,至明代中葉常平關帝廟仍為一座民修廟宇,參與修繕的包括常平村及附近的曲村、蠶房村村民和一些來自北方衛所的鹽商[3]

自明代嘉靖以後常平關帝廟轉為官修,嘉靖二年(1523)巡按御史王秀豎「關王故里」石牌坊於塔前,其後巡鹽御史尚維持宋儀望等認為廟在前、塔在後,「坐背考妣非宜」,遂將廟移至塔後,改為坐北朝南,並移石牌坊於最前,至嘉靖三十四年(1515)重修後其布局依次為三間四柱石牌坊、大門四間(兩側耳門各兩間)、祖宅塔(大門內稍東)、獻殿、正殿六間(前有東西廡各十間)和寢宮四間。地方官員同時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和崇禎二年(1629)於祭祀禮儀上分別增加了每年清明節與五月十三日(相傳為關羽忌日)的祭掃,其中清明節時由州官親詣行禮,一祀本廟,一祀祖塋,並在隆慶三年(1569)購地二十餘畝作為廟田。有研究認為官方對廟宇的重修和改制與常平村所在的鹽池南部私鹽販運有關,常平村不僅處在護衛鹽池的要衝,同時還位於通往河南平陸縣的一條鹽道旁,官修常平關帝廟可以利用關羽崇拜加強對各村的管理,並藉助關羽神威震懾當地的盜鹽者。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州知州言如泗又在寢宮後建聖祖殿,祀關羽始祖龍逄公及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和父成忠王。

建築

常平關帝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其布局前朝後寢,廟內單獨設有娘娘殿、太子殿與聖祖殿,分別供奉關羽夫人、子關平關興及關羽祖先,在各地關帝廟中為孤例。此外因常平關帝廟的建築多屬民間籌資所為,其建築用材普遍存在不考究和不規範之處,材料搭配、工程做法中民間手法較為普遍。

今建築坐北朝南,占地約1.4萬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三間四柱石牌坊(上題「關王故里」,兩側有三間四柱木牌坊各一,分別題「靈鍾鹺海」和「秀毓條山」,再兩側為鐘樓、鼓樓)、山門三間、七層八面的磚塔祖宅塔、儀門三間(兩側有碑亭各一間,分別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解州常平里重修漢義勇武安王廟記》碑和四十四年(1565)《重修解州常平義勇武安王廟記》碑,再兩側為東西廡各十間)、獻殿三間、崇寧殿五間(兩側有官廳、官庫各三間)、娘娘殿五間(兩側有太子殿各三間)和聖祖殿三間。山門與儀門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均為懸山頂。崇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娘娘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重檐歇山頂。聖祖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4]

參考文獻

  1. 侯學金、王大奇. 《山西省運城市關帝廟》. 滄桑. 2001年第04期. 
  2. 王興中. 《關羽信仰與常平關廟》. 文物世界. 2011年第05期. 
  3. 侯娟. 《從私葺到官修: 明清山西解州常平關帝廟的演變及影響》. 古風晉運. 2012年第04期. 
  4. 國家文物局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62. ISBN 978-7-5010-2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