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任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任俠
出生 1904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季青、牧原
職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北大、北師大、佛學院教授
知名於 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委員
知名作品 《中國古典藝術》、《中印藝術因緣》、《漢畫藝術研究》、《漢代繪畫選集》、《阿旃陀石窟藝術》、《東方藝術叢談》、《佛經文學故事選》、《中國舞蹈史話》、《中國美術史談義》(日本版)、《美學與中國美術史》(合著)、《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集》、《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印度及東南亞美術發展史》,譯著《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繪畫史》(以上三項合譯)、《中國服裝史研究》,詩集《毋忘草》、《 收穫期》、《蒙古調》,南北曲集《祝梁怨》《田橫島》《鼓盆歌》《媽勒傳》

常任俠(1904年~1996年10月25日),筆名季青、牧原。安徽潁上人。民盟成員。

193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後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研究東方藝術史,回國後在國立藝專、中央大學任教。

「七七」事變後,歷任《抗戰日報》編輯,武漢軍委政治部周恩來副部長聯絡秘書,國立藝專國文教授,昆明東方語言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長,應聘赴印度國際大學任中國文化史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北大、北師大、佛學院教授。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委員[1]

中國藝術史學會創辦人之一。主要從事中國以及中亞、東亞、東南亞諸國美術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對中國與印度、日本的文藝交流史研究作出了開拓性貢獻。1996年10月25日零時50分因心肺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2]

192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論著《中國古典藝術》、《中印藝術因緣》、《漢畫藝術研究》、《漢代繪畫選集》、《阿旃陀石窟藝術》、《東方藝術叢談》、《佛經文學故事選》、《中國舞蹈史話》、《中國美術史談義》(日本版)、《美學與中國美術史》(合著)、《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集》、《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印度及東南亞美術發展史》,譯著《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繪畫史》(以上三項合譯)、《中國服裝史研究》,詩集《毋忘草》、《 收穫期》、《蒙古調》,南北曲集《祝梁怨》《田橫島》《鼓盆歌》《媽勒傳》等。

主要經歷

左起謝國楨、顧廷龍,梁容若,常任俠

常任俠家學淵源,幼習古詩文辭。

1922年入南京美專,1927年加入北伐學生軍。

1928年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古典文學及印度、日本文學,193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5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研究東方藝術史和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曾在上野帝國學士院作漢學報告,1936年底返國,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

1938年春,到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三廳郭沫若麾下從事抗日文化宣傳工作,並應茅盾廖沫沙之邀,為《抗戰日報》編副刊。

1938年底隨三廳轉移重慶,任中英庚款董事會藝術考古員,兼任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授。

1942年轉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編輯《學術雜誌》。

1943年轉任昆明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簡稱"國立東方語專",三遷校址,由昆明而重慶,由重慶而南京,最後併入北大東方學系)教授。

1945年應印度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授中國文化史。

1949年應周恩來總理電召返國,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特級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佛學院(1956年創辦)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五十年代,多次受國務院委派,出訪印度、尼泊爾等東南亞國家,完成文化外交使命。[3]

主要作品

常任俠

常任俠一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著譯文筆氣勢耗宕,詞采華茂。著作有新體詩:《毋亡草》、《收穫期》、《蒙古調》、《中國現代詩選》。他創作古體詩詞1500餘首,編為《紅百合詩集》;《祝梁怨》《田橫島》《鼓盆歌》《媽勒傳》等南北曲集。

藝術史研究著作有《亞細亞之黎明》《民俗藝術考古論集》《西域樂舞百戲東漸史略》《中國古典藝術》《中印藝術因緣》《漢畫藝術研究》《漢代繪畫選集》《阿旃陀石窟藝術》《東方藝術叢談》《佛經文學故事選》《中國舞蹈史話》《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集》《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印度與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中國美術史講義》《美學與中國美術史》(與朱光潛黃藥眠合著)、《石刻畫與磚刻畫》《中國美術全集第十八卷》等。

譯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近東與近東的文明》《日本繪畫史》《中國服裝史研究》等,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物評價

常任俠一生追求光明,反對腐朽,意志剛強,不畏艱難。他愛黨愛國,矢志不渝,文革中身受迫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保護,粉碎"四人幫"後,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入黨夙願。他衷心擁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他一生心胸寬廣,潛心治學,終生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為座右銘,光明正直,筆耕不輟,獎掖後學,不遺餘力。

在病榻上,他還不時地為滿足來訪者的懇求而題詞賦詩。

"願身作繭永抽絲"是他於1991年3月5日在中日友好醫院寫下的詩句,也是他崇高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

他的名字被《美國名人錄》、《遠東及澳洲名人錄》、英國《國際名人錄》、日本《日本現代美術家名人錄》收錄。

生平年表

1904年1月31日生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黃橋鎮新廟村。

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門學校學習。

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學習古典文學與宗教、民俗藝術史。

1935年赴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研究東方藝術史。翌年回國。後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1936年底返國,在中央大學任教。

1939-1941年,曾與郭沫若衛聚賢金靜庵胡小石馬衡等共同主持了重慶江北漢墓群的考古發掘;並在宗白華商承祚梁思成等組織的中國藝術史學會中,常任俠任常務理事。

1942年任國立藝專國文教授。

40年代中期赴印度聖蒂尼克坦國際大學講學,研究印度佛教藝術史。

1949年應周恩來電召回國。

五十年代初期,常任俠向中央美術學院捐贈若干線裝珍本圖書,為豐富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的典藏,貢獻巨大心力。

1953年7月參加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的甘肅麥積山石窟考察團。

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常任俠受國務院委派,赴印度新德里,擔任國際佛教藝術展覽中國部顧問。並曾擔任印度國際大學任中國文化史教授、加爾各答華僑中學任教務主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名譽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學術委員,瑞典音樂考古學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大學、北京師大、中國佛學院兼職教授。

珍貴視頻

劉伯駿拜訪吳作人和魏傳統,常任俠及王琦。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常任俠. 中國作家網. [2019-10-10]. 
  2. 常任俠. 豆瓣. [2019-10-10]. 
  3. 【文化常識】常任俠,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