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不輕菩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原圖連結 圖片來源新浪網

常不輕菩薩(梵文Sadāparibhūta bodhisattva),是一位恆常不輕視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菩薩緣起

常不輕菩薩,是出自《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品。由姚秦鳩摩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和笈多補譯偈頌。在《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講了如下故事: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來,其壽命和正法住世時間非常久遠,在像法時期,很多比丘變得十分傲慢。這時有一位菩薩比丘,謙虛恭敬,每逢見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為如何,都恭敬禮拜,並向他們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

忍辱恭敬

這位菩薩比丘不但讀誦經典,而且身體力行禮拜恭敬,甚至遠遠地看到四眾,都要走過去施禮讚嘆。四眾中有心不潔淨、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對此不屑一顧,而且破口大罵:「你這個無智比丘來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輕視你們』,還來給我們授記,說我們將來成佛,我們用不着你這種虛妄的授記。」即使這樣被呵斥辱罵,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仍舊一如既往堅持修行,有時眾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時仍然高聲說道:「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將來都要成佛。」因為他常這麼說,所以傲慢的出家、在家眾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常不輕」。

磨難成就

這位比丘臨命終時,在虛空中聽到威音王佛說《法華經》,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淨,並廣為四眾講經說法,以前打罵的人無不信服,都前來順從,聽法受教。由於他遇到無數佛,受持讀誦《法華經》,並廣為四眾解說,所以最後成佛。這位常不輕菩薩不是別人,正是釋迦牟尼佛自己。

生動樣板

盡人皆知,文殊普賢地藏彌勒觀音勢至虛空藏除蓋障八大菩薩,聲名顯赫、威力無比,可是世人對他們只是頂禮膜拜、祈求保佑而已,真以他們為榜樣,想最後達到他們地位的人寥寥無幾。而常不輕菩薩則不然,他所處的環境,跟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我們覺得親切、自然。他在現實中磨練、苦修,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最後終登彼岸、見性成佛,其鮮明的象徵意義,與深刻的現實意義,可以說並不亞於八大菩薩,如若初學菩薩行者真正發心,常不輕菩薩的言行是可望而可及的。

破三重障

事實常常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常不輕菩薩的修持其實是相當不易的,這是真正「軟中帶硬」的高級內功,一般行者跟他之間至少有三個台階要攀登。一、我們雖然時時自我提醒,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但是無形之中總有「傲慢」的蛛絲馬跡出現,即使這種微弱痕跡,還是逃不過他人的眼睛,甚至被人家的顯微鏡放大,那結果何其了得,輕則關係疏遠,重則分道揚鑣;二、讚嘆別人做得不夠,分不清正面讚嘆跟阿諛奉承的差別。實際上,正面讚嘆是使被讚嘆的人正直前行,阿諛奉承則是自己另有利益所圖;再者讚嘆別人就以為降低了自己,或者稱讚別人而沒被別人稱讚就失去了平衡,而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可行之路;三、讚嘆人家、幫助人家,人家不但不領情,甚至還反過來辱罵、毆打,這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因此這道坎成了多數行者無法逾越的障礙。而常不輕菩薩的象徵意義正在這裡,當他被人家辱罵甚至毆打時,既能行忍辱行,又無嗔恨之心,而且還要繼續讚嘆他們,堅稱他們將來終能成佛。

立志作菩薩並欲最終成佛的行者,必須以常不輕菩薩為光輝榜樣,謙虛謹慎、忍辱負重,自覺、自願地去破除此三重障礙,破一重障礙則攀登一級台階,自己有多大能力,別人有多高水平,僅用此尺度衡量,則馬上可見分曉,由此可知,在順境中修行不足為難,在逆境中堅持才是真正用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