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戟天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戟天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巴戟天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乾燥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泥土,除去鬚根,曬至六七成於,捶扁,乾燥;或先蒸約半小時後,再捶扁,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枸杞、酒、菊花制(《雷公》)法。宋代有酒煮(《博濟》)、糯米同炒(《衍義》)、酒焙(《總錄》)、面炒、鹽湯浸(《局方》)等方法。元代有酒炒(《瑞竹》)法。明代增加了酒浸、油炒、火炮(《普濟方》)、炒制(《醫學》)、鹽水煮(《入門》)、甘草湯浸、枸杞湯浸(《仁術》)、鹽水泡(《保元》)、甘草湯炒(《景岳》)、甘草汁煮(《醒齋》)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酒洗(《說約》)、酒浸蒸(《玉楸》)、並有「助陽杞子汁浸蒸,去風濕好酒拌炒,攝精金櫻子汁拌炒,理腎氣菊花同煮」的記述(《得配》)等多種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巴戟天(巴戟肉):取厚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置蒸製容器內蒸透,趁熱除去木心,或用水潤透後除去木心,切段,乾燥。篩去碎屑。   2、鹽巴戟:取淨巴戟段,用鹽水拌勻,待鹽水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干。或取淨巴戟,用鹽水拌勻,蒸軟,除去木心,切段,乾燥。篩去碎屑。巴戟天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3、制巴戟:取淨甘草搗碎,加水(約1:5量)煎湯兩次,去渣,合併兩次煎液。取甘草煎液與淨巴戟天,同置鍋內,用文火煮透並使甘草液基本煮干為度,取出,趁熱抽去木心,切段,乾燥。篩去碎屑。巴戟天每100千克用甘草6千克,煎湯約50千克。

【飲片性狀】

巴戟天肉為空心扁圓形節段,或不規則小塊,切面淡紫色,周邊栓皮灰黃色,質韌,肉厚。味甘而微澀。鹽巴戟天質較軟韌,眯片微帶成味。制巴戟天表面微黃色,味甜。

【質量標準】

巴戟天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50.0%。含耐斯糖不得少於2.0%。

【炮製目的】

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溫。歸腎經、肝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能。用於陽痿遺精,官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生巴戟天味辛而溫,以補肝腎祛風濕力勝,適用於腎虛而兼有風濕之證,多用於風冷腰痛,步行艱難,腳氣水腫,肌肉萎縮無力等證。鹽制後功專人腎,且溫而不燥,增強補腎助陽的作用,久服無傷陰之弊。常用於腎中元陽不足,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無力,宮冷不孕,小便頻數等。甘草制後味甘,增強補益作用,多用於補腎助陽,益氣養血方中。如用於脾腎虧損,胸中短氣,腰腳疼痛,身重無力等方面。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冷腰痛:常與羌活炮姜牛膝等同用,具有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用於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如巴戟丸(《聖惠方》);若與附子、五加皮(酒洗)、川革薢(鹽酒炒)等同用,用於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如巴戟天湯(《張氏醫通》)。   (2)腎陽虛衰:常與肉蓯蓉、熟地、菟絲子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的作用,用於腎陽虛衰,陽痿不舉,小便頻數,遺精,盜汗,如巴戟丸(《發明》);若與良姜,肉桂,吳茱萸等同用,用於婦人子宮久冷,月經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如巴戟丸(《局方》);若與生牛膝同用,用於虛贏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如(《千金方》)。   (3)腎病綜合徵:常與山萸肉同用,用於柯興氏症候群的兒童腎病綜合徵的患者,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2、鹽制用   (1)不孕:常與白朮(土炒)、炒杜仲、菟絲子(酒炒)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的作用,用於婦人下部寒冷不孕,如溫胞飲(《傅青主》);若與炒扁豆·;炒山藥、茯苓等同用,用於婦人下焦寒濕相爭,經水將來,臍下疼痛,狀如刀刺,及不孕症,如溫臍化濕湯(《傅青主》)。   (2)小便不禁:常與益智仁、菟絲子(酒蒸)、桑螵蛸同用,具有補腎縮尿的作用,用於小便不禁(《奇效良方》)。   (3)產後嘔吐:常與熟地黃山茱萸(蒸)、白蔻仁等同用,具有溫腎止嘔的作用,用於婦人產後嘔吐,如溫腎止嘔湯(《傅青主》)。

3、甘草制用   腎氣虛損:常與杜仲山藥、干地黃、菟絲子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益氣養血的作用,用於腎氣虛損,腰腳疼痛,身重無力,如無比山藥丸(《中藥成藥製劑手冊》)。

4、酒制用   (1)腰膝疼痛:常與杜仲、牛膝、川斷等同用,具有補肝腎,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用於腰膝疼痛,軟弱無力,肌肉萎縮,如金剛丸(《保命集》)。   (2)白濁:常與菟絲子、破固紙(炒)、鹿茸等同用,用於白濁(《普濟方》)。

【現代研究】

巴戟天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葸醌化合物:甲基異茜草素,甲基異茜草素-1-甲醚,1-羥基蒽醌,1-羥基-2-甲基蒽醌,1,6-二羥基-2,4-二甲氧基蒽醌,大黃素甲醚,2-甲基蒽醌等。環烯醚萜苷:水晶蘭苷,四乙酰車葉草苷。其他尚有有機酸類:琥珀酸,棕櫚酸等。低聚糖類,氨基酸類及微量元素等。   動物實驗表明,巴戟天能顯著增加小鼠體重,並延長持續游泳時間。用未成年小白鼠,按ACTH生物活性檢定法試驗,結果證明巴戟天具有抑制小鼠胸腺萎縮及增加其血中白細胞數的功能。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質酮含量的作用,其活性可能是由於下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受到刺激所致。   比較巴戟天炮製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發現巴戟天經鹽炙後,紫外光譜發生了明顯變化,薄層色譜和無機元素含量也有所改變。巴戟天傳統用藥要求「去心」,文獻認為去心目的是「免人煩躁」。據現代研究,巴戟天的「木心」與根皮的化學成分有一定的差異。其微量元素鋅、鐵、錳等根皮含量較高。而有毒的鉛則在木心中含量較高,其他有關的化學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別。採用HPLC法,測定巴戟天炮製品中水晶蘭苷的含量,結果表明巴戟天不同炮製品中水晶蘭苷含量與生品比較有較大差異,生巴戟天、巴戟肉、鹽巴戟天、制巴戟天中水晶蘭苷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3.92、9.10、9.21、12.86毫克/克。   結合去心難易程度與游離蒽醌含量綜合考慮,巴戟天蒸製去心的工藝為:取淨巴戟天段,搶水沖洗,置蒸製容器內,武火加熱至蒸汽飽和時,改用文火蒸製15~20分鐘,取出,塑料薄膜覆蓋保溫,趁熱抽去木心,晾至六成干,切段,60℃乾燥2.5小時[12]。用正交設計實驗對制巴戟天、鹽巴戟天炮製工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制巴戟天的較佳炮製工藝為:取淨巴戟天,置入等量甘草汁(相當6%甘草)中浸潤約10分鐘,倒入鍋中,8~10分鐘拌炒至甘草汁被吸盡,取出,趁熱抽去木心,切段,乾燥。鹽巴戟天的較佳炮製工藝為:取巴戟天於80ml/L,的食鹽水中浸泡20分鐘,蒸15分鐘。

【附】

  文獻摘錄:「有人嗜酒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去米。」(《握靈》)「滾水浸去心。助陽,杞子汁浸蒸。去風濕,好酒拌炒。攝精,金櫻子汁拌炒。理腎氣,菊花同煮。」(《得配》)

【總結】

巴戟天古代炮製方法有酒制(酒煮、酒焙、酒炒、酒浸、酒洗、酒蒸等)、鹽制(鹽浸、鹽煮、鹽泡等)、米制、面制、油制、火炮、炒制、藥汁制(枸杞子菊花制、甘草制、金櫻子制等)。現代沿用鹽制和甘草制二種。巴戟天味辛而溫,生品祛風除濕力強,鹽制後溫而不燥,補腎助陽,甘草制增強補益作用,補腎益氣養血。   「巴戟去心」是傳統用藥的要求,根皮與根的木心部分的化學成分有較大差異,如二者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作為非藥用部分,去「木心」也有其合理性。但巴戟天根的木心是否「令人煩躁」或具有其他副作用,還有待於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用熱水泡透後,趁熱抽去木心,切段,曬乾。炙巴戟:取甘草,搗碎,置鍋內加水煎湯,撈去甘草渣,加入揀淨的巴戟天,煮至鬆軟能抽出木心時(此時余湯不宜多),取出,趁熱抽去木心,曬乾。(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兩)鹽巴戟:取揀淨的巴戟天,用鹽水拌勻,入籠蒸透,抽去木心,曬乾。(每巴戟天100斤,用鹽2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去菊花,布拭令干用。」  ②《綱目》:「以酒浸一宿,判焙入藥,若急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只以溫水浸軟去心用。」 [2]

【炮製方法】

1.淨制 東漢·華佗《華氏中藏經》和晉《肘後備急方》中最早見有巴戟天「去心」的記載;《太平聖惠方》中有「去苗」的記載;「去心」的方法在《本草經集注》《備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中均被記載為「錘破」;《證類本草》中有「槌破去心」的記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也有「銼」的記載;《本經逢原》中有「酒浸去心」的記載;《得配本草》中有「滾水去心」的記載;《聖濟總錄》中有「米泔浸去心」的記載;《馮氏錦囊秘錄》中有「水煮去心」 「酒洗去心」的記載;《炮炙大法》中有「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也」的記載;《胎產心法》中有「酒洗去骨」「酒浸去骨」的記載。 2.炒制 宋· 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中有「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不用米」的記載;《博濟方》中有「糯米炒,候赤黃色,米不用」「去心,以陳粟米同炒令黃色」的記載;《聖濟總錄》中有「米泔浸一宿,焙一兩」「去心,糯米炒,候米赤黃,去米不用」的記載;《古方醫統大全》記載巴戟天炮製方法為「炒」;《醫學綱目》對巴戟天有 「去心炒」的記載;《聖濟總錄》中有「去心,麩炒黑」「去心微炒」「糯米同炒」「去心炒黃」的記載;《筆花醫鏡》提及巴戟天的炮製方法為「炒」;《外科大成》中有「湯泡去心微焙」的記載。 3.鹽制 包括鹽浸、鹽煮、鹽泡、鹽炒等。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鹽湯浸打去心」的記載,這是首次將鹽制用於巴戟天炮製的記載,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奇效良方》中有「去心,青鹽酒煮」的記載;明· 李梴《醫學入門》有「鹽水煮,去心」的記載;明· 王肯堂《證治準繩》中有「巴戟肉,鹽湯浸」的記載;明· 龔廷賢《壽世保元》中有「鹽水泡,去心」的記載;《傅青主女科歌括》以及《竹泉生女科集要》中有「巴戟天鹽水浸」的記載;《王旭高臨證醫案》中有「巴戟肉,鹽水炒」的記載。巴戟天是補腎壯陽藥,而鹽性寒,有補腎、軟堅、涼血解毒的作用,用鹽制巴戟天可引藥入腎,達到助陽補腎之功。目前,鹽制巴戟天應用較廣泛。 4.藥汁制 (1)甘草水制 明· 張潔《仁術便覽》中載有「甘草湯浸去心」的記載;《景岳全書》中有「巴戟,甘草湯炒」「巴戟肉,甘草湯炒」的記載;明末· 繆希雍《先醒齋廣醫學筆記》中有「甘草汁煮,去骨」的記載;《成方切用》中有「甘草湯浸剝炒」的記載。甘草水制巴戟天,使其補益作用增強,可補腎、益氣、養血,用於治療脾腎虧虛、胸中短氣等證。甘草水制巴戟天也是現今巴戟天的主要炮製方法之一。 (2)枸杞湯制 明· 張潔《仁術便覽》對巴戟天有「枸杞湯浸者」的記載;《景岳全書》中載有「枸杞湯洗,炒」。 (3)金櫻子汁制 《得配本草》中對巴戟天有「攝精,金櫻子汁拌炒」的記載。 (4)枸杞子、酒、菊花合制 《雷公炮炙論》中最早有「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去菊花,布拭令干用」的記載。此後,《本草綱目》《炮製大法》《一草亭目科全書· 異授眼科》《本草述鈎元》《修事指南》等也記載了此法。《得配本草》中有「滾水浸去心;助陽,枸杞子煎汁浸蒸;去風濕,好酒拌炒;理腎氣,菊花同煮」的記載。 5.酒制 包括酒浸、酒煮、酒焙、酒炒、酒洗和酒蒸等。酒制巴戟天,是該藥應用較早、記載較多的一種炮製方法。歷代炮製以酒浸、酒焙較多用,明清時期尤為突出。在《銀海精微》中最早見有「酒浸一宿,去皮心」的記載。此後,文獻又記載了酒煮、酒焙、酒炒、酒洗和酒蒸等炮製方法。《博濟方》中有「去心,用無灰酒煮五七沸以來,卻曬或焙乾」的記載;宋· 趙佶《聖濟總錄》中有「去心,酒浸焙」「去心,用無灰酒煮」的記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凡先去心,以酒浸一晝夜,剉焙乾便」的記載;《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有「酒煮去心」的記載;《瑞竹堂經驗方》中有「去心,酒浸炒」,亦有「酒浸炒,去心」的記載;《醫宗必讀》中有「酒炒焙」的記載;《本草蒙筌》載「巴戟天制須酒浸,過宿曝干」;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今法,惟以酒浸一宿,剉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也」的記載;《惠直堂經驗方》記載巴戟天的炮製方法為「酒蒸」。清代多沿用酒制,其中要求「酒浸」的較多。如,《醫宗說約》中有「去骨,酒洗」的記載;《玉楸藥解》中有「去梗,酒浸,蒸曬」的記載;《本草從新》、《本草求真》先後有「去心,酒浸焙用」的記載;《得配本草》中有 「去風濕,好酒拌炒」的記載。酒能行能散、通經活絡,巴戟天借酒力可增強溫腎助陽、祛風濕之功。雖然該種炮製方法沒有被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錄,但是部分地區仍在應用。 6.其他輔料制 面制: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去心,面炒」的記載。油制:僅在《普濟方》中有「油炸焙乾用」的記載。鹽酒合制:僅在《奇效良方》中有「去心,青鹽酒煮」的記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