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炮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炮姜

炮姜,中藥名。為乾薑的炮製加工品。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炮姜

拉丁學名: 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

別稱: 姜皮、鮮姜,老薑。姜根。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姜目

科: 姜科

屬: 姜屬

種: 姜種

分布區域: 分布於全國各地。

基本信息

【拼音名】 PáoJiāng

【英文名】 RHIZOMA ZINGBERIS PREPARATA。

【拉丁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乾燥根莖的炮製品。

【科屬分類】姜科

【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功效分類】溫中止痛藥;溫經止血藥

【藥理作用】溫中散寒,溫經止血

【採收和儲藏】同乾薑。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用藥禁忌】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來源】該品為乾薑的炮製加工品。

【製法】取淨乾薑,照燙法(附錄Ⅱ D)用沙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歸經】性味苦,澀,溫。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性狀】該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藥材鑑別

植物形態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花葶自根莖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葯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黑色。花期8月。

顯微鑑別

炮姜表面棕褐色該品粉末棕褐色。澱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卵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偶見糊化澱粉粒團塊。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螺紋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鑑別

取該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6-姜辣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論述

1.《醫學入門》:「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辟,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髮油、樹脂、澱粉等。 

2.藥理:能顯著的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應激性及幽門結紮型胃潰瘍、醋酸誘發的胃潰瘍均有抑制作用。

藥用區別

概括

乾薑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e.的乾燥根莖,歷史上先後有鮮姜、乾薑、煨姜、炮姜、姜炭等出現,且性味、功效各不相同。由於人們對炮姜、姜炭的炮製工藝和程度不太了解,因而二者混用的現象十分普遍。現就二者的混用原因、本草考證及區別方法作一淺析。 

生薑與炮姜

炮姜為姜的新鮮的根莖,性味辛、微溫。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被中醫譽為「嘔家聖藥」。可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喘咳、脹滿、泄瀉等。如用生薑、紅糖熬製的薑湯可活血驅寒,就是防治風寒感冒的一劑良藥。此外,生薑還能解半夏、南星、魚蟹之毒。

乾薑

為姜的乾燥根莖,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由於乾薑能守能走,性熱而偏燥,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又因為力速而作用較強,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等症的治療。如用於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理中丸,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

炮姜

炮姜為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性味苦、辛、溫。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炮姜的辛燥之性較乾薑弱,溫里之力不如乾薑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如用於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

炮姜與姜炭功能有異,且兩者炮製方法、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炮姜多利用輔料,炮製時間短,注重藥物的膨脹度,意在除去部分揮髮油,偏於溫中。姜炭炮製火力大,製品炭化多,注重藥物之顏色,意在炒炭存性,偏於止血。由於不同的炮製方法決定藥物不同的功能與主治,這便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在炮製實踐中,炮姜多以砂伴炒為佳,燙法有受熱均勻,炮製程度均一的優點。且炮製時間短,損耗少。姜炭宜清炒為佳(炒炭法),便於處理。由於炮製程度不一,炮姜炭化少,損耗率一般為20%,而姜炭炭化多,損耗率高達40%,導致其成本較高。

疊混用原因

炮姜炭炮姜、炮姜炭皆為乾薑的炮製品。目前市場上仍存在視二者為一物的現象。一些醫療單位或藥店也僅備一品,或炮姜、或姜炭,當然這有其歷史淵源。首先體現在許多藥學著作的論述方面,《中藥大辭典》《中草藥匯編》《中藥學》(成都中醫學院主編)均將兩者合為炮姜;《中藥炮製學》(成都中醫學院編)《新編中藥炮製法》(馬興民編)則把炮姜歸「炒炭」項下;《浙江炮製標準》更是明言:「寫炮姜、姜炭均付姜炭」。其次體現在中藥經營方面,有些單位習慣經營炮姜,當有姜炭出現時往往認為炮製不當,懷疑「過火」了。而有些單位習慣使用姜炭,當付給炮姜時又認為炮製火候未到,所以購銷雙方經常在二者使用上出現異議。 

本草考證

炮姜乾薑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炮製品炮姜最早記載於漢《傷寒論》。至宋代,《太平聖惠方》中所載乾薑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可以認為姜炭從宋代開始為乾薑的又一炮製品。明代繆希壅在《炮製大法》中指出乾薑:「若產後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本草崇原》中指出:「後人以乾薑炮黑謂之炮姜,姜味本辛,炮過則辛味稍減,若炮製太過,本質不存,謂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姜之功能」。《全國中藥炮製規範》明確把兩者區分開:「炮姜溫中散寒,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姜炭溫經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陰虛失血」。故可以認為炮姜、姜炭應該是乾薑的兩種不同炮製品。 

兩者區別

炮姜與姜炭功能有異,且兩者炮製方法、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炮姜炮姜多利用輔料,炮製時間短,注重藥物的膨脹度,意在除去部分揮髮油,偏於溫中。姜炭炮製火力大,製品炭化多,注重藥物之顏色,意在炒炭存性,偏於止血。由於不同的炮製方法決定藥物不同的功能與主治,這便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在炮製實踐中,炮姜多以砂伴炒為佳,燙法有受熱均勻,炮製程度均一的優點。且炮製時間短,損耗少。姜炭宜清炒為佳(炒炭法),便於處理。由於炮製程度不一,炮姜炭化少,損耗率一般為20%,而姜炭炭化多,損耗率高達40%,導致其成本較高。所以二者不但規格不一,功效各異而且在銷售價格上也有高低不同。

綜上所述,炮姜、姜炭雖屬於乾薑的炮製品,炮製上也有相似之處,然而在炮製程度、效果、價格及臨床應用上卻有根本區別,可以說二者名不同,物也異,效更殊,故在經營、使用中應嚴格區別藥用。[1]

參考文獻

  1. 炮姜,醫學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