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庫(Baku)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原圖鏈接來自建筑邦 的圖片

巴庫(Baku)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裏海一個大港口,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位於裏海西岸阿普歇倫半島南部。其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2008年)。巴庫由10個行政區和46個城鎮組成,1月平均氣溫為4℃,7月平均氣溫為27.3℃。阿塞拜疆盛產石油棉花,阿塞拜疆人驕傲地稱之為「黑金和白金」,共和國的國徽上刻着石油井架與棉鈴圖案,是這個國家兩大經濟支柱的象徵。

名稱由來

關於巴庫這一名字的來源眾說紛紜。較多人認為來源于波斯語باد کوبہ (Bād-kube),意為風襲擊的城市。bād意為風,kube意為猛擊。事實上,巴庫市在冬季的確受到暴雪和強風的襲擊。不過還有人認為巴庫在古波斯語中的意思是「上帝之山」。

歷史

公元前

根據巴庫市政府,巴庫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埃及人PharaohMenesa在《死亡之書》(Book of The Dead)中曾提到過巴庫的信息。屋大維在公元前1世紀曾在巴庫建立軍營征服高加索。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則普遍認為在公元6世紀,巴庫第一次出現在書面記載中。從那時起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巴庫都與波斯諸帝國聯繫在一起。

中世紀

中世紀早期的巴庫同現在一樣,經濟依賴於石油與鹽業,為阿布歇隆半島地區的經濟中心。

近代

在18世紀,巴庫為巴庫汗國都城。之後與沙俄一直有着戰火的聯繫[1]。在1803年,Tsitsianov曾與作出妥協的巴庫可汗簽訂了協議,但很快被廢止了。1806年2月8日,巴庫汗Huseyngulu被俄人Tsitsianov在城門前刺死,其後巴庫投降,併入俄國。1813年俄羅斯與波斯簽署了古利斯坦條約,將包括巴庫在內的高加索地區正式併入。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巴庫開始工業性採油,十九世紀末成為外高加索工業中心和舉世聞名的石油基地,擁有22大煉油基地,石油工業發達。1917年曾成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巴庫公社。1920年成為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922年由於阿塞拜疆加入外高加索聯邦,而聯邦加入蘇聯導致阿國首府在此期間變為第比利斯。1936年後重新成為阿塞拜疆首都。現代的巴庫建在環繞海灣的山坳上,街道整齊而建築巍峨。

資源狀況

直到20世紀初,巴庫還是一座落後的城市,城裡沒有樹木,滿街煙塵滾滾。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隨着裏海石油的大規模勘探開發,巴庫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逐漸建設成為一座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現代化城市。1940年,巴庫的石油生產達到高峰,其產量占當時蘇聯總產量的71.5%。此後,巴庫原油產量開始下滑,但直到1950年它仍然是蘇聯的第一大油田,石油產量占蘇聯總產量的39.2%。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儲量日益衰減,原油產量在累計開採12億噸之後走向衰退,生產形勢急轉直下。1955年原油產量占全蘇聯的比重降為15%。1970年跌至5%左右,到80年代,其所占比重不到2%,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的發展速度大為減慢,地位不斷下降[2]

巴庫很多工業門類與石油密切相關便是很自然的事,比如石油化工、石油機械等工業就相當發達。但巴庫經濟轉型比較早,是原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石油城市成功發展的一個案例。

在蘇聯時期,巴庫除了油氣開採之外,其它行業如機械製造、冶金、採礦、機床、電機、造船、汽車修理、水泥及建築材料、消防器材等也逐步發展壯大;輕工業也從無到有,成為外高加索地區重要的輕工業基地,地毯、食品工業相當發達,所產粒狀黑魚子和魚子醬聞名於世界。石油開發也推動了軍工企業、交通運輸業、城市交通、住宅建設、商業、服務業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巴庫還是外高加索重要的鐵路樞紐和航運中心,高加索多條鐵路幹線匯集於此。作為港口,巴庫可停泊中等噸位船舶,年吞吐量達1800萬噸。

教育事業

巴庫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十分重視文教科技事業的發展。阿塞拜疆教育體制分為學前教育、中小學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居民中識字人數已達居民的99.9%。巴庫市內有阿塞拜疆科學院等100多所科研機構,10多所高等學校,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是國立拉蘇扎德大學,還有阿塞拜疆石油學院、阿塞拜疆醫學院和高等音樂學院。巴庫阿洪多夫國立圖書館,建於1923年,館藏圖書300多萬冊,是阿塞拜疆最大圖書館。此外,還有建於11世紀的瑟納克——卡爾清真寺塔,建於十二世紀的「處女塔」和克孜卡拉瑟塔樓,建於15世紀的希爾凡王宮等。著名的「處女塔」位於巴庫老城中心,瀕臨裏海,是12世紀汗王宮的一部分。塔的圓形部分朝北,寒風繞行而過;塔的突出翼朝南,夏季將涼爽南風導向城內,故而老城始終冬暖夏涼。眾多的名勝古蹟為發展旅遊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名勝古蹟

巴庫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城,城內有眾多名勝古蹟,如十一世紀建造的瑟納克一卡爾清真寺塔,十二世紀的克孜一卡拉瑟塔樓,十三世紀的巴伊洛夫石堡,十五世紀的希爾凡王宮及十七世紀的汗王宮殿至今保存完好。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庫牆城及城內的希爾梵國王宮殿和少女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其中巴庫少女塔[3]坐落在巴庫老城中心,比鄰裏海海濱,是十二世紀所建的汗王宮殿建築群的一部分。全塔高27米,為8層圓柱狀,每層可容納50餘人,內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清涼甘美。塔土每層窗日都有防禦設施,可傾瀉滾燙的熔鉛,或投下燃燒的石油火把,抵杭外敵的進攻。少女塔經受了1304年大地震,當時許多居民住宅都被夷為平地,它卻安然無恙。

巴庫城

巴庫城高高聳立於港灣之上的城市的最高部分,以其被稱作王(沙赫)宮的漂亮宮殿而著稱。它真正建在突出的懸崖上,具有皇家的豪華和不同尋常的富麗堂皇。所有的一切都用閃光的削平的石頭做成,彼此連接精巧之極,無論從哪個地方都辨別不出接縫[4]

希爾凡宮

建於15世紀的希爾凡宮原圖鏈接來自宣講家 的圖片

十五世紀時,希爾凡的首都是舍馬哈——不僅是後高加索也是整個近東最大的城市之一。最初這裡是希爾凡沙赫的宮殿,但後來出於一系列的政治考慮,希爾凡沙赫哈利盧拉一世將自己的落腳地選在了巴庫市。在巴庫山丘的頂上準備好了一個平台用於修建宮殿建築群[5]

建有希爾凡宮的這座山丘,其西面和南面的一部分是陡峭的斜坡。在規劃修建工程時,需要去掉這個斜坡,為此,往山丘西面的斜坡填充了很多土,並且為支撐住大量的填充土還專門修建了一堵高約6米的支撐牆。這樣一來,在宮殿的西面和主要入口前就出現了一座上層宮殿。

建有宮殿的地段和它毗鄰的建築物形成三個位於不同高度層面上的院落。宮殿本身位於第一個層面上。宮殿的主要入口有門樓裝飾,設在宮殿的西面。門樓的階梯通向圓頂的高高的八角形大廳。這個大廳的兩道箭形的門洞通向宮殿的東邊和南邊部分,大廳圓頂下的其餘各面分別建有高高的箭形壁龕。

兩個大的壁龕上開鑿了縫狀的孔,經過這些孔可以進入宮殿第一層的房間,據研究者推測,這些房間是僕役們的住處。很可能,這些縫狀的孔是用來召喚奴僕用的。

在宮殿正廳的後面是一個也為八角形的小過廳。由這個廳可以進入宮殿中用於居住的房間(這些房間的面積都不大),以及用於製作東方三面體燈的房間,這個房間通過三個分別由上下兩層組成的窗戶來採光,以前房間的房頂是箭形的拱頂。

宮殿建築的第一層也開設了窄窄的縫狀窗戶。希爾凡宮沒有進行加固,這些窗戶狀的射孔根本不足於防禦侵襲。而且它們的數量也不多——整個建築物正面一共才22個,因此它根本就不能將周圍的宮殿都納入射程之內。但應該指出的是,這些窄窄的窗孔不可能讓人從這裡進入宮殿裡,因為它太窄,人根本沒法鑽進去。

希爾凡宮用阿普歇倫斯克產的石灰石建成,這種石灰石具有很獨特的價值:經過打磨後呈牛奶白色,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獲得金赭色的色調。宮殿的牆用不同大小的石頭壘成,但是十五世紀阿塞拜疆的工匠非常用心細緻地對石頭進行打磨,技術如此高超而有品位,以至於看不出壘砌的石頭縫。除此以外,一排窄石頭、一排寬石頭角本身就已經壘出了花紋圖案。一些石灰石水平鋪設,另一些垂直鋪設,這鋪設上的差異也創造出完全看得見的顏色效果:一些石頭看起來亮一點,而另一些則暗一點。

在宮殿的同一層面上還建有基萬汗宮,坐落在宮殿的北面並部分與之相接,基萬汗宮是一個不大的方形小院,三面都有拱頂的柱廊圍繞。院子的中間是一個圓形建築物,它的中間部分是一個八角形大廳。無論是大廳還是柱廊都建在一米半厚的巨大底座上。箭形的門孔從外面鑲上了門框,其中幾個框上還能看到刻在石頭上的幾何圖形和植物圖案。

據學者們推測,基萬汗宮是「法庭」,他們的假設援引了刻在中央大廳入口上方的銘文。銘文是古蘭經中的詩句。

神說,——讚揚和祝福他:於是神往家裡招來了和平並給他垂青的人指引捷徑。行善的人給與善報,並且比這還多:無論灰塵還是恥辱都不能掩蓋他們的臉龐,他們將是天堂的居民,他們將永遠住在那兒。

正如歷史學家們推測的那樣,舉行會議時希爾凡沙赫自己在中央的圓形建築物里,而顯赫的封建主們則在柱廊里。在圓形建築物的底座下的岩石上建了一個圓頂的地下室,形狀如一個5米深的水井,很可能是用來關押被判有罪的囚犯的。關於這個黑暗的房間直到現在還流傳着令人心驚膽寒的故事:在圓形建築地板的孔上割下人頭;被割下的人頭就沿着地下管道直接滑到海中;還有一根活動的柱子,柱子下有一個孔,被判有罪的犯人被扔進那裡。

很長時間以來,巴庫的居民中都有一種迷信傳說,認為圓頂的房間是基萬汗宮里的一眼枯井。這眼井具有神奇的魔力,能讓斷奶的產婦出奶。阿塞拜疆語將之稱為「休德——庫尤西」,意為「奶井」。因此,基萬汗宮,甚至整個希爾凡宮被認為是聖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基萬汗宮的裝修並未完工。柱子的柱頂和底座上,以及圓形建築物箭形門洞的門框上都能發現一系列未完工的地方。比如,一些柱頂還有需要進行裝飾的地方;另一些柱頂上只雕刻了一個輪廓。因此,賦予基萬汗宮以特別之美和魅力的是它的主門樓,上面裝飾了別具一格的石頭地毯花紋雕刻:顏料和彩色釉面磚這裡均未採用。

第二個層面上——比王宮和基萬汗宮稍低一些——是賽義德·阿西亞·巴庫維陵墓。這是一座八面體的建築,建築的上部是八面拼成圓錐形的幕形頂蓋。民間傳說認為,賽義德·阿西亞·巴庫維陵墓里埋葬的是希爾凡沙赫哈利盧拉的一個宮廷科學家,他從事醫學、數學和星相學研究。現在這座建築物更多的是以「苦行僧陵墓」而聞名。

古代這座陵墓還添建了一座由四根石柱子從內部支撐的圓頂清真寺。1918年的火災將這座清真寺燒毀了。

陵墓建築物的下面是墓穴。20世紀20年代在對陵墓和古代清真寺遺蹟的全面考古過程中,學者們在墓穴中發現了20副不完整的人體骨骼。研究者們認為,陵墓所在的位置的四周曾經是墓地。修建清真寺和挖地基下的地槽時損壞了一些墓葬,而墳墓中的骨頭是後來放到陵墓下的墓穴中的。

宮殿建築群的第三個層面坐落着1435年修建的希爾凡沙赫陵墓群。陵墓建築為圓頂,裝飾有浮雕的六放星。通向陵墓的入口要穿過一個箭形拱頂的門樓。門樓上部的石頭上刻着花和葉子,下面則用阿拉伯組合花字刻着以下內容的兩行銘文。

神聖而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說:到那一天,安拉會原諒你們的,因為它是仁慈中最仁慈的。

先知說——他們上面是最好的祈福並給他最誠摯的問候:「你們肯定能親眼看到你們的主。」

第二條銘文的文字是哈底斯聖訓,也就是對先知穆罕默德所言所行的敘述。這句名言並未寫入古蘭經,但卻被認為是穆罕默德所說。

被列入希爾凡宮殿建築群的還有一座清真寺——一座結構幾乎為直角形的建有箭形拱頂門樓的建築。門樓鑲了用石頭鑿成的寬闊的邊,但並未用雕花裝飾。

清真寺的內部裝飾、飛檐和白漆,以及門樓牆上的塗料都是到後來——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完成的,與古時候沒有任何關係。

在清真寺的塔上,上面部分的環狀平台下面有鐘乳石的裝飾物。比這些裝飾物稍低的地方繞清真寺一周刻有浮雕銘文,到了19世紀末,繞着清真寺塔裝上了鐵柵欄。

在建成以後的幾百年間,希爾凡宮自然而然地成了許多歷史事件的見證者。薩非王朝曾統治過巴庫,1578年,巴庫又被土耳其人占領,到1723年彼得一世的軍隊攻占巴庫時,宮殿的南面和東面受到破壞。

十九世紀20年代,曾到過巴庫的第比利斯國王領事、勳章獲得者甘巴指出,「汗的宮殿看起來像一座廢墟,裡面住着30戶貧窮的韃靼人和波斯人的家庭。」1842年時,喀山大學的教授別列津在進行對近東國家的科學考察時訪問了巴庫。他在自己的行程日記中是這樣記述希爾凡宮的:「這座建築飽受時間的折磨,而忍受得更多的則是人類的懶惰,人們為了省點力,直接從這兒拿走石頭去建糟糕透頂的房子,不知羞恥地破壞着古蹟。屋頂已經不復存在,完全消失了:上面一層的牆也大部分都倒塌了,而下面一層則幾乎完全被填平了。」

宮殿的這種廢墟狀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1857年,它被轉交到俄羅斯軍事機構手中。軍事機構對宮殿進行了部分修繕,並同時對它進行了徹底重建,使宮殿建築成為了軍事裝備倉庫。這座作為偉大的歷史文物的宮殿的重建工作花去了巨額的資金。

十月革命後,阿塞拜疆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新政府決定成立一個藝術和古蹟文物保護委員會。於是,從1932年開始希爾凡宮開始進行整理修繕工作。

視頻

巴庫 相關視頻

巴庫
阿塞拜疆首都巴庫
在外高加索給大家直播美景: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裏海之濱
巴庫城:被列為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之一,這座老城一定要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