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人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人故居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巴人故居

地理位置;大堰鎮大堰村

層數;兩層

結構;純木質

巴人故居位於奉化市大堰鎮大堰村,分為上下兩層,為純木質結構,主體成紅色。巴人晚年的臥室在故居一樓,有前後兩間組成。臥室北面為廚房,陳列有巴人使用過的部分器具,二樓為陳列室,收藏有巴人塑像一尊、巴人著作49冊、相關書籍21冊、原始照片28幅及巴人手稿等。[1]

巴人故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進入故居之前,要穿過一座雕樑畫棟、重檐彩壁的舊式門樓,門樓上方刻有「尚書第」的牌匾,兩邊坐立着一對相向而望的石獅子。相傳,門樓為明嘉靖年間工部尚書王鈁所建,整個閶門院落占地數萬畝。後房屋毀於大火,惟門樓歷經五百多年,至今仍完好無損,印證着這裡曾經是車馬盈門的深深庭院。

巴人,曾主編《新奉化》、《譯報大家談》,曾任《四明日報》編輯,著有小說《疲憊者》,短篇小說集《監獄》,翻譯《蘇俄女教師日記》、日本長篇小說《》等。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並於1926-1935年間三次被捕,1937年重新入黨並任中共江蘇省文委委員。與許廣平鄭振鐸胡愈之等共同編輯《魯迅全集》。1941年先後雲往香港新加坡任星(新加坡)華戰時宣傳部長。巴人還是我國首位駐印度尼西亞大使(1950年),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1960年反右傾,被撤銷一切職務。1966年完成《印度尼西亞歷史》初稿。文革期間遭批鬥,1972年病逝,1979年6月平反,恢復政治名譽。

單體位於大堰鎮大堰村內、縣溪西岸約150米處。距尚田鎮大約16公里,縣級公路尚董線可直達,路面大部分為柏油路面,路況較好。另外有大堰至大公岙公路與境外的寧海縣相連。在巴人故居東邊和南邊分別有王鈁故居門樓和王四佐故居。目前巴人墓及故居保護得較好。

參考來源

  1. 巴人故居: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 200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