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川島(1901年6月1日—1981年5月12日)原名章廷謙、字矛塵,浙江上虞道墟鎮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1]「文革」中被誣為「歷史反革命」,遭迫害,1976年平反昭雪,1981年病逝。

目錄

魯迅摯友和忘年交

川島15歲隨父入太原一中就讀,後進山西大學哲學系,1919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被推選為北京學聯代表,赴南方各省宣傳抗日救亡。在校時,經常在北京《晨報副刊》、《語絲》雜誌發表文章。1922年北大畢業,留校任校長蔡元培辦公室西文秘書兼哲學系助教職。常為北京《晨報》副刊寫稿。1922年8月17日發表第一篇雜感《撒但的行徑》。1924年與孫伏園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俞平伯等共同創辦《語絲》周刊,參與出版發行事務,共同承擔實際編務,並成為主要的撰稿人,在論戰中旗幟鮮明地站在魯迅一邊,成為魯迅摯友和忘年交,傳為現代文學史上佳話。與魯迅來往甚密。

1924年出版散文集《月夜》,被譽為散文文學妙手。1926年任《民國日報》編輯。1930年11月,在南京任教育部編審。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北京大學中文系任副教授

建國後發表多篇研究、回憶魯迅文章。1949年10月,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1956年,當選為民進中央委員,兼北大支部主任。195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有散文集《月夜》等。

1926年魯迅被迫離京前往廈門大學任教。魯迅離廈門後不久,他奔波於京、浙、閩、寧各地,先後任教於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轉往浙江大學和杭州高級中學任教。1932年北上,在北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先後在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職。1941年集體加入國民黨,旋即自動脫離。抗戰勝利後,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執教,任中文系副教授。1949年10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後任民進中央委員兼北大支部主委。


著作

1949年前主要作品,有1924年在北新書局出版的散文集《月夜》,古籍校點本《遊仙窟》(魯迅寫序)和《雜慕四種》。1949年後有《和魯迅相處的日子》、《川島選集》。其散文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文筆優美,充分體現了「語絲文體」的風格特點。

參考資料

  1. 川島. [20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