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嵩祝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祝院
圖片來自itsfun

嵩祝院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個地名和胡同名,因嵩祝寺而得名。[1]

嵩祝院位於明清北京皇城的東北部。嵩祝院以西的嵩祝院西巷,以北的嵩祝院北巷也都是因嵩祝寺而得名。嵩祝院原名「嵩祝寺」,這一地名是該胡同內的嵩祝寺法淵寺智珠寺的統稱。「嵩祝寺」這一胡同名一直沿用至1965年。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該胡同改稱「嵩祝院」。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歡心大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又改回「嵩祝院」,一直沿用至今。

嵩祝院附近居民在稱呼「嵩祝院」時,一般會念成「松竹院兒」(Sōng Zhú Yuànr)的音。

嵩祝寺

嵩祝寺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嵩祝院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如今,由於該寺山門早已被拆毀,所以該寺殘存建築被分為若干門牌號。

歷史

沿革

清朝初年,蒙古準噶爾部多次東侵。清廷為撫綏蒙古、西藏,遂抬高藏傳佛教的地位,大批興建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寺院。

康熙四十年(1701年),蒙古各部在多倫諾爾會盟之後,藏傳佛教二世章嘉活佛阿旺羅桑卻丹被康熙帝封為「多倫諾爾扎薩克達喇嘛」。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獲康熙帝封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負責掌管漠南蒙古黃教(即藏傳佛教格魯派)事務。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決定建寺贈與二世章嘉活佛。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奏請命名嵩祝寺」。自二世章嘉開始,嵩祝寺成為歷世章嘉活佛在北京的主要駐地。

嵩祝寺始建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關於嵩祝寺的始建年代,有不同說法,當前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是康熙五十一年或 康熙年間說,二是乾隆年間由番經廠舊址改建說(見陳楠《法淵寺與明代番經廠雜考》)。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雍和宮導觀所期刊》(第一、二冊)中載,「嵩祝寺在北平市內六區松公府後身,即地安門內東南,三眼井之東。」「此寺是康熙五十一年時改建,奏請命名嵩祝寺。」「該智珠寺及嵩祝寺之後(殿),均為章嘉呼圖克圖之倉所……該寺均為章嘉呼圖克圖所轄。」此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漢文「內務府奏銷檔」中,可查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嵩祝寺的修繕(擴建)記錄,雍正十二年和康熙五十一年之間相隔二十多年,基本符合清朝皇家建築的一般維修頻率。可見,嵩祝寺始建於康熙五十一年的說法可信。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清事件,雍正帝命清軍統帥年羹堯尋訪出二世章嘉活佛的轉世靈童,將其護送至北京。雍正二年(1724年),該轉世靈童移駐嵩祝寺,並舉行了坐床典禮,正式成為三世章嘉活佛。三世章嘉進宮同皇子弘曆(即日後的乾隆帝)一起讀書。三世章嘉曾多次作為大活佛及清廷特使,赴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藏等地參與解決了許多重要的民族及宗教事件。乾隆帝曾從三世章嘉學習佛法,拜為金剛上師。乾隆帝還為嵩祝寺題寫了多處匾額。

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雍正帝御旨,清朝惟一的官刻漢字《大藏經》開刻,此後歷時近6年完成。此部《大藏經》被稱為《龍藏》,其刻版最初存放在嵩祝寺,首印也是在嵩祝寺,故又稱為「嵩祝寺版」。

雍正十二年(1734年),法淵寺創建。智珠寺則可能建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間。法淵寺和智珠寺建立後,同嵩祝寺形成了三寺並列的盛況。

清朝歷位皇帝多次賜予嵩祝寺佛像、金碗、手珠、玉如意、法衣以及各種寶物。比如1819年,嘉慶帝將佛像、手珠及法衣等賜予該寺的四世章嘉[2]

1900年8月16日起,八國聯軍在北京城內公開劫掠三日。其間,嵩祝寺遭八國聯軍公開搶劫,受到嚴重損失。寺內的佛像、器物損失了數萬件。其中包括「鍍金八尺大悲菩薩一尊,一尺菩薩三尊,大小鍍金銅佛三千餘尊,銅佛五萬餘尊,瓷佛十三尊,瓷瓶十二對,鍍金器物四十件,銀器七件,銅器四千三百餘件,銀器五十八堂件,幢幡七十堂首,錦鍛繡品一千四百餘件,竹木要器一百一十餘堂份,墨刻珍品一千六百餘軸,樂器一百餘件。」

中華民國時期,嵩祝寺內成立了佛教同願會,七世(十九世)章嘉擔任會長。此後,嵩祝寺還曾做過「蒙旗宣化使公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