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黃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岩黃連

中文名稱:岩黃連

別稱:岩胡、岩連、菊花黃連、土黃連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罌粟目、罌粟科

屬種: 紫堇屬、石生黃堇

毒性: 無毒

岩黃連,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石生黃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的全草。分布於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註 1],利濕,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目翳痢疾腹瀉,腹痛[註 2]痔瘡出血。[1][2][3]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止痛止血。

主治

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目翳痢疾腹瀉,腹痛,痔瘡出血。

相關配伍

  1. 治朦皮火眼翳子:岩黃連3g,龍膽草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裝瓷杯內蒸透後,用燈草蘸藥點入眼內。(《貴州民間藥物》)
  1. 治痔瘡出血及紅痢:岩黃連15g,蒸酒60g服。(《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研末點患處。

使用注意

忌燥、辣食物。

採集加工

秋後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淡綠色易萎軟草本,高30-40厘米,具粗大主根和單頭至多頭的根莖。莖分枝或不分枝;枝條與葉對生,花葶狀。基生葉長約10-15厘米,具長柄,葉片約與葉柄等長,二回至一回羽狀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約長2-4厘米,寬2-3厘米,不等大2-3裂或邊緣具粗圓齒。總狀花序長約7-15厘米,多花,先密集,後疏離。苞片橢圓形披針形,全緣,下部的約長1.5厘米,寬1厘米,上部的漸狹小,全部長於花梗花梗長約5毫米。花金黃色,平展。萼片三角形,全緣,長約2毫米。外花瓣較寬展,漸尖,雞冠狀突起僅限於龍骨狀突起之上,不伸達頂端。上花瓣長約2.5厘米;距約占花瓣全長的1/4,稍下彎,末端囊狀;蜜腺體短,約貫穿距長的1/2。下花瓣長約1.8厘米,基部近具小瘤狀突起。內花瓣長約1.5厘米,具厚而伸出頂端的雞冠狀突起。雄蕊束披針形,中部以上漸縊縮。柱頭2叉狀分裂,各枝頂端具2裂的乳突。蒴果線形,下彎,長約2.5厘米,具1列種子。[4]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林緣岩石隙縫中。[5]分布於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6]

性狀鑑別

根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徑0.5-2cm。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具縱裂紋或縱溝,栓皮發達易剝落;質松,斷面不整齊,似朽木狀,皮部與木部界限不明顯。葉具長柄,柔軟捲曲,長10-15cm;葉片多皺縮破碎,淡黃色,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數對生[註 3],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氣微,味苦澀。

藥理作用

  1. 抗腫瘤作用。
  2. 安定作用。
  3. 鎮痛作用。
  4. 抗菌作用。[7]

現代應用

治療肝炎。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痛止血。」

視頻

深山實錄:採藥老人攀爬十幾米光滑絕壁,採摘中藥「岩黃連」
神草36味:岩黃連

注釋

  1. 「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清熱法之一。適用於瘟疫、溫毒及多種熱毒病證或瘡瘍疔毒的治法。症見高熱煩擾、口燥咽干、便秘尿黃、或吐衄發斑,或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常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連翹、板藍根、蒲公英等,代表清熱類食物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宜於治療熱證。用痛腫疔毒等病證的治法。
  2. 「腹痛」:腹痛(abdominal pain)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也是促使患者就診的原因。腹痛多由腹內組織或器官受到某種強烈刺激或損傷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此外,腹痛又是一種主觀感覺,腹痛的性質和強度,不僅受病變情況和刺激程度影響,而且受神經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即患者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相同病變的刺激在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時期引起的腹痛在性質、強度及持續時間上有所不同。
  3. 「對生」:對生(opposite,opposite phyllotaxis)為葉序形式之一。指每個節上着生兩片葉的葉序。如女貞、芝麻、薄荷、丁香等的葉序。各以180°開度位於同節的每兩葉與相鄰節的相互直交者稱為交互對生(decussate),是對生葉序中最常見的〔繡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龍膽(Gentiana scabra)的同化葉〕,在前節的葉垂直上方完全重疊連續排列的稱為二列對生(distichous opposite),已知有些植物的先出葉和次節葉間就是這樣排列的(如山香圓的腋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