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岩基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岩基】(batholith)深成侵入體產狀之一。規模龐大,出露面積在60平方公里以上,一般呈長圓形,長几十至幾百公里。寬幾至幾十公里,常與圍岩成不整合接觸。主要由花崗岩類岩石組成,根部向深處延伸。其所占空間,多為造山帶的隆起部位.侵入體內常出現捕虜體,圍岩常產生強烈的變質現象。
形成與分布
形成
它們是由於大規模的深位運動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漿緩慢地冷卻,形成結晶體大的岩石(如花崗岩)。後來,它們由於長期剝蝕作用而出露,成為廣大的高地。岩基的邊緣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體與之接觸的圍岩常常由於熱力接觸而變質。被擠碎的圍岩碎塊常掉入其中形成捕擄體。
分布
中國大部分山脈皆有分布,如崑崙山、天山、秦嶺、祁連山、大興安嶺、江南丘陵等。我國著名風景區黃山、華山、衡山、九華山都是花崗岩岩基。
形成機制
岩基形成的機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個理論,是火成岩的底辟約沿着「板塊邊緣」向上擠入了較脆弱的地層。另一個理論是「火口沉陷」或「吞沒」的理論,一大塊圍岩以這種方式陷落和下沉到下伏的岩漿之中。小規模的這種過程稱為岩漿頂蝕作用,岩基的邊緣經常見到的大量圍岩捕虜體,就是圍岩崩落後殘留的結果。圍岩可能已被花崗岩岩化過程吸收,或者甚至被這個過程轉化為岩漿。有時,在岩基上部有變質的圍岩碎片(捕虜岩)。
舉例
岩基的例子很多——西南半島和錫利群島的花崗岩體、愛爾蘭的威克洛山,布列塔尼高地形成了突出的地形。後者大致由東到西沿老褶皺山走向線延伸,並且已經受剝蝕而出露,形成急劇下降到較低古沉積岩地區的平頂高地。已知最大的岩基,過去認為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認識到這個岩體是由從下侏羅紀到新生代的幾個不同時期侵入的一系列單個岩體構成,這些單個岩體有時甚至曾相互侵入。它們形成長條形,主要為石英閃長岩的岩體,稱為沿海侵入體。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