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黃皮(芸香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黃皮 |
![]() |
中文學名:山黃皮 界:植物界 黃皮屬、 芸香系列農作物 |
山黃皮,為無患子目、芸香科、黃皮屬、芸香系列農作物。 [1]
簡介
山黃皮:別名雞皮果_五薯葉_過山香_臭黃皮葉_蕃仔香草,為無患子目、芸香科、黃皮屬、芸香系列農作物,原產於亞洲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台灣)、印度、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野生於海拔1000m山坡灌叢或疏林中。樹葉、樹皮可入藥,夏、秋季採集,鮮用,或切段,曬乾備用。具有疏風清熱、消暑、消炎、化滯、祛濕、健脾、健胃,利濕、解毒、截瘧之功效。。
典型的南亞熱帶果樹,果實、樹葉均具有特殊香味。果實可鮮食、調味、還可入藥。果實含有18種氨基酸及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營養,果實經過醃製加工,可成為調味上品,有獨特香味。曬乾亦可做餅餡。
顏色分類:粉色_黃色 作物分類:柑果 味道分類:酸香 形狀分類:橢圓 光照需求:中光
開花季節:春季 培育難度:中等 適宜溫度:24℃±5℃ 酸鹼範圍:6.2±.5(PH)
山黃皮作物特徵
中型灌木,株高1-2m。小枝及葉軸均密被向上彎的短柔毛,且散生微凸起的油點。葉有小葉21-27片,幼齡植株的多達41片,花序鄰近的有時僅15片,小葉甚不對稱,斜卵形,斜披針形或斜四邊形,很少較大或較小,邊緣波浪狀,兩面被毛或僅葉脈有毛,老葉幾無毛。果橢圓形,初時被毛,成熟時由暗黃色轉為淡紅至朱紅色,毛盡脫落,有種子1-2顆。
山黃皮種植方法
選地時首先要考慮到氣候、土壤條件,應選擇小氣候環境中空氣流通、霜凍不嚴重、環境涼爽、土地較濕潤的丘陵、緩坡、山地或旱地作果園,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坡度小於15°以下,富含有機質、中性偏鹼並有灌溉水源而無積水的土壤。山黃皮生勢中庸,一年可抽生3-4蓬葉。果實發育期80-110天。結果樹第一次梢為混合梢,梢頂部為花序,基部為葉蓬。
山黃皮繁殖方式
早結豐產性能好。嫁接苗植後第2年可放花試產。實生苗第5年可開花結果。
山黃皮開花形態
花期4-5及7-8月,稀至10月仍開花。盛果期8-10月。花序頂生;花蕾圓球形;苞片對生,細小。花瓣白或淡黃白色,卵形或倒卵形。雄蕊8枚,長短相間,花蕾時貼附於花瓣內側,盛花時伸出於花瓣外,花絲中部以上線形,中部曲膝狀,下部寬,花葯在藥隔上方有1油點。子房上角四周各有1油點,密被灰白色長柔毛,花柱短而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