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樞(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有樞(詩經)
【原文】
山有樞①,
隰有榆②。
子有衣裳,
弗曳弗婁③。
子有車馬,
弗馳弗驅。
宛其死矣④,
他人是愉。
山有栲⑤,
隰有忸(6)。
子有廷內(7),
弗灑弗掃。
子有鐘鼓,
弗鼓弗考(8)。
宛其死矣,
他人是保(9)。
山有漆(10),
隰有栗(11)。
子有酒食,
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
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
他人入室。
【注釋】
①樞:樹名,即刺榆樹。
②隰( X i):潮濕的低地。榆:樹名。
③曳:拖。婁:牽。曳、拖在這裡是指穿着。
④宛:死去的樣子。
(6)栲(kO。):樹名,即山樗。
(5)忸(nio):樹名,即鐿樹。
(7)廷內: 庭院和房屋。
(8)考:敲擊。
(9)保:占有,據為己有。
(10)漆:漆 樹。
(11)栗:栗子樹。
【譯文】
山上長着刺榆樹,
榆樹長在窪地中。
你又有衣又有裳,
為何不穿在身上?
你又有車又有馬,
為何不乘又不坐?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盡享樂。
拷樹生長在山上,
鐿樹長在窪地中。
你有庭院和房屋,
為何不灑又不掃?
你又有鍾又有鼓,
為何不擊又不敲?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樂陶陶。
漆樹生長在山上,
栗樹長在窪地中。
你又有酒又有食,
何不彈琴又鼓瑟?
姑且用它尋歡樂,
姑且用它遣時光。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進室中。
【讀解】
錢財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是赤條條來 到這世上,也是赤條條離開這世上,既無什麼可以羈絆,也無什 麼可以留戀。然而,偏偏有人想不開這個極其明顯的理兒,一頭 鑽進錢眼兒里,一頭扎進財貨中,做錢物的奴僕,變作掙錢聚財的機器。
或許有人會辯解說,掙錢聚財是一種個人愛好,一種寄託和 追求。想來也是。掙錢聚財不也像收藏古董、收集郵票之類的愛 好一樣嗎?純粹的愛好和實用態度大不相同。
買用態度的着眼點是錢物的使用價值。按照這種態度,便要 使錢、物充分發揮其使用效益。它們的使用效益,說穿了就是滿 足人的生存需要,僅此而已。對錢、物的要求取決於人的需要,可 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人的需要和欲望難以有止境,吃飽了窩窩頭。 就想吃白面饅頭,有了白面饅頭吃就想白麵包,有了白麵包就想 奶油麵包,如此等等,錢、物就永遠也填不滿人的欲望的無底洞。 純粹愛好的着眼點是精神價值。這種價值滿足的是精神上的 需要和滿足,甚至可以成為精神上的支柱。難道我們能說葛朗台、 嚴監生一類的守財奴看重的不是這一點?難道他們對錢財的痛惜 不像痛惜古董寶貝?[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