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好漢(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山東好漢》是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東好漢
當我收到憨仲先生的巨著《天齊高風》時,瞬間感受到她的分量之重!這大部頭,不一般的沉甸甸,說實話,好久沒看過這麼厚的書了。
憨仲(石紹宏),早就聞其大名,說是「久仰」一點也不是客套。他是《東方散文》的發起人,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使這本散文刊物辦的聲色俱佳,成為知名度頗高的國內散文領軍刊物,並且自身也是著作豐厚。去年我還斷續拜讀了憨仲撰寫的長達80萬字、138篇章的《泱泱齊風》,該書上至殷商,下至秦漢,風光地貌、人文傳統、故事典故、當代風情、正史、傳說,無所不包。作者信手拈來,古今貫通,文史一體,寫法獨特,堪稱大家。
憨仲,山東淄博人氏。他是著名作家,也是良師益友;但這裡,我稱他是「山東好漢」。
為何是「好漢」?且聽慢慢分解。
說到山東漢,先聊山東女。我上大學剛進校那陣,我們男生都有好奇心陌生感,校園裡不知哪會兒就會閃出個貌美如花的倩影,上課下課、食堂打飯、操場健身、樹林朗誦、圖書館閱讀、校園閒逛,說不定就會遇上個美女,男同學忍不住偷偷多瞄一眼,即使只看到背後的長髮和走路的姿勢,也湧起一股熱流。那時候比較封閉,除了學習和工作的事情,男女之間不大說話,更少交往,流氓才敢唱「讓我看看你的臉」呢!男生在一起,也不那麼熱衷談論女生。但對於校花,青春萌動的男同學倒是議論不少,都想知道點底細,誰有了新發現,回到宿舍便以最快的速度跟大家分享,「看法」不合時還會爭論的面紅耳赤。除了本班本系裡的同學,以及學校里那些特殊的活躍分子之外,在1500多人的校園裡頭(當時這樣的本科大學只有一兩千學生),男同學能知道外班、外系的某同學叫啥名字、多大年齡、哪的人、哪個系的、穿啥衣服、有啥愛好之類,非那些校花莫屬了。
這些個校花,好幾位就是來自山東的膠東半島。記得其中有低年級的一女生,跟我們宿舍的某男同學還是老鄉呢,偶爾過來跟學長說幾句話,便令我們紛紛投去羨慕的眼光,一連幾天就在宿舍數落那男同學,找找樂,也找點心裡平衡。
無形中,校花們成了山東的「形象大使」。山東出美女,似乎大家都因美女而愛山東,哈!
而我愛山東,還因為我的校友中最為要好的男同學,好幾位也是來自山東。他們是那種沒有心機、沒有虛浮、樸實大氣的人,交往簡單,容易相處。有些好友直到如今仍然保持聯繫,成為至交。走過青春期,人就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游過齊魯大地的山山水水,對山東的愛也是與日俱增。
而今,我又遇上了一位山東的作家和老師——憨仲,在全國散文作家西安筆會上,終於能近距離感受和學習這位散文大家。憨仲是這次筆會的發起人、組織者,一直在會上忙這忙那。這漢子,薄唇寬鼻,臉正眉長;胸脯橫闊,可當萬夫。高興時眉飛色舞,煩悶時目光如炬。身不高卻凜凜然,眼不大卻炯炯然,壞笑而憨,憨笑而聰;只那紅彤彤的臉膛,還有額前削出的皺紋,好似剛從魯中的麥田裡走出來,一邊開心地笑着,說着逗樂的山東話。
幾天的接觸,感覺這位先生確有魅力,他思維敏捷,知識淵博,談吐幽默,深得文學同仁的尊敬和愛戴。又平易近人,不分彼此,男女老幼都可以和他開個玩笑說句愣話啥的。
手捧憨仲的《天齊高風》,不敢怠慢。在憨仲的循循善誘之下,我跟着他的腳步,一同走進了歷史。我仿佛墜入蒼茫的史海,在憨仲的感召下,追尋那激發心靈的浪花,我看到了武王伐紂、攻向朝歌的獵獵旌旗,我聆聽了齊國渤海郡秦越人起死回生的故事,我到達蒙山搜尋鬼谷子的傳說,我揭開了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蒲姑城的面紗,我發現了徐福東渡的始發地,我回到鮑叔牙的封地、也是我故鄉的河間,我領略了飛將軍李廣勇戰匈奴、自刎戰場的壯懷激烈……
還是跟着憨仲的腳步,我從歷史中走出來,回到了今天的圓點。我似乎和他一起,咀嚼着山東大煎餅,我品嘗着岐山的臊子麵,我疲勞着住進新鄭的賓館,我享受着泉城濟南的陽光,我遊走在滕國故城,我徜徉在定州的古城樓,我漫步在遷安這座國家級園林城市之中,我暢遊於荷花滿湖、碧波蕩漾的百花洲,我欣賞着書壇大家張海先生的書法,我到達了泊頭火柴廠的誕生地,我想起了老人講的「董永和七仙女」還有「掘地見母」等等動人的故事,我精心整理着浩如煙海而又雜亂無章的文字,我回味着多年採訪的酸甜苦辣,我撫摸着多年來陪伴我行走的雙腿……
這部大開本的《天齊高風》(上下卷)有百餘篇,長達750頁。立意高遠,思想深刻,以齊文化為主題,表現出一種跨越歷史與現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識。將與齊文化相關的歷史典故、傳說、故事與山水、人物、風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俯仰古今,見微知著,從塵封的歷史遺蹟中發現閃光的亮點,從精彩的引經據典中彰顯作品的厚重與灑脫。是散文,卻充滿了歷史任務和事件的描述,甚至有大量的史學研究與考證,有相當的史料價值,特別是齊文化的史料價值;寫歷史,卻充滿濃烈的文學氣息,甚至不乏詩情畫意。憨仲說自己寫的記游散文、歷史雜文,是個「大雜燴」。其實是自謙,即使雜,也不是隨意「亂燉」的,這裡的學問大着哩!
很多人讀過余秋雨的散文,並把它歸結為「文化散文」,有人評價余秋雨「是當代一位善于思考的學者,也是一位淵博的思想家。他的文化散文,樸素中蘊含哲理,典雅中透着大氣,給人以滄桑的歷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感,使愚者添智,智者增慧。」這段話,應用到憨仲老師身上,也是比較合適的。憨仲《天齊高風》等散文作品,不僅是文化散文的優秀之作,更是發展了文化散文。憨仲散文,平實淡然,自由灑脫,且張弛有度,這是很多同類作品所難以達到的。以《齊風在這裡瀰漫》為例,寫的是河北定州的歷史,還有今日,但絕非如一般寫法「歷史上定州……」、「今日定州……」而是從「打開《水經注》」開始,帶着「管仲當年所築城池遺址在哪」的疑問,開始考察。游訪過程、史料記載故事、古蹟遺存、今日面貌,寫作上幾者穿插進行,行走自由,描寫融會貫通,一氣呵成。「酒足飯飽之後,晃着個可以免票的綠本本,我大搖大擺地走進了猶如一首短小精煉的小樂曲的貢院」,「滿街上的語言幾乎分辨不出是在異鄉,一句『操你娘』雖然粗俗不堪,卻叫我感到熟知親切」。你說作者狡黠不?你說罵人的話粗不?但這是真實的內心寫照,絲毫沒有掩飾做作。我想,也正因為作品真實,灑脫實在,不修飾、虛偽,他的歷史考證才更加嚴謹和可信。憨仲作品,涌動着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擺脫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氣息,而呈現出情懷更為浩然擴張的大視野,體現了對「齊文化」充滿深情的俯仰天下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表現了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我以為其研究成果,當記入齊文化研究史和中國當代散文史正史之中,她不僅足以作為正史之補,也使之更加多姿絢爛。
憨仲之「憨」,是憨在對文學寫作和齊文化研究的執着不懈,也憨在對文學同仁和青年的真誠友愛。為了探尋齊文化寶藏,他不懼風霜雨打,不懼深山野嶺,不懼病魔纏身,拖着病腿,走千里萬里,訪萬戶千家。為着古人擔憂,為着今人遺憾,動容、興奮、痛苦、流淚、期待……這是怎樣的情懷呢!這部《天齊高風》,連同之前的《泱泱齊風》,有170萬字之巨,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完成啊!你要知道,憨仲是一個患中風後遺症的殘疾人,每邁出一步,每敲打一個字,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價。寫到這,我的眼睛也不禁淚水濕潤,模糊起來……憨仲,是一條漢子!
看過新一期的《東方散文》雜誌,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封二封三封底的許多照片中,身為活動發起人和主持人的憨仲,竟沒有選用一幅個人圖片,而把版面留給了更多的參會者。這同樣使人感動,因為適當的推介宣傳,並不為過;而憨仲所做的是以作品服人,更以低調形象給文學同仁做了樣板。
你說,我叫他「山東好漢」,不是相當恰當嗎?一丁點不為阿諛。好漢,又是山東好漢,我們會想到聚義起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漢、草莽英雄;而那手持兩把斧,義氣走江湖的所謂「好漢」,放到今日,說不定就是現實版的無腦之人。今日「好漢」,是誠實厚道、吃苦耐勞的真男人,也是智慧型、知識型的有勇有謀有學問的人,是追求上進、正直無畏、勇攀高峰的人。憨仲,不就是這好漢嗎?
山東何止出美女,齊魯大地好漢多!我愛山東,更敬佩憨仲,我可以跟着這位山東好漢,探尋歷史,體驗齊文化,感受齊文化幾千年來帶給中華民族的無窮力量,我自己也爭取做個好漢,四川話那叫「要得」![1]
作者簡介
李錫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