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尤溪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尤溪縣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轄縣,位於三明市東部,素有「閩中明珠」「中國綠竹之鄉」之譽。

尤溪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占總面積93%,全縣海拔差異較大。境內景點有九阜山自然保護區、閩湖景區等,曾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1]

建制沿革

始建縣於唐開元29年(741),隸屬福州。南唐保大六年(948)改隸劍州(州治在南平)。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起,劍州改稱南劍州,至元十五年(1278)南劍州改稱南劍路,延祐元年(1314)南劍路改稱延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改為延平府,尤溪縣隨其隸屬。

民國16年(1927)尤溪縣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1934)7月,尤溪縣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溪縣屬第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平)。1970年起尤溪縣劃歸三明地區,1983年7月三明地改市,尤溪縣隸屬三明市。

行政區劃

截止2017年9月下轄10個鎮、5個鄉: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洋中鎮新陽鎮管前鎮西城鎮尤溪口鎮坂面鎮聯合鎮、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八字橋鄉。以及250個行政村、12居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以「尤溪八景」著稱。

人口民族

2019年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52100人,比上年下降1.93‰,其中男性人口243098人,女性人口209002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3.8%和46.2%。全年出生人口7227人,出生率15.97‰;死亡人口2669人,死亡率5.90‰;人口自然增長率10.07‰。按人口年齡段分:0—17歲97710人,占總人口的21.6%;18—59歲279485人,占總人口的61.8%;60歲及以上74905人,占總人口的16.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6.3萬人,比上年增長2.76‰;城鎮化率47.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按城鎮化率計算,其中城鎮人口17.2萬人,農村人口19.1萬人。[2]

地理環境

區位

尤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三明市東部。地處東經117°48'30" ~118°40',北緯25°50'36" ~26°26'30"之間,東鄰閩清和永泰縣,南接德化縣,西連大田和沙縣,北毗南平市。全境面積342036.76公頃。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省會福州市國道198千米,高速公路173千米,水路232千米;距三明市省道117千米,高速公路128千米。

地貌

尤溪縣地處戴雲山脈北段西部,境內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占總面積93%。地勢中部低,西北與東南山嶺聳峙,千米山峰林立。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原錯落其間,面積占6.94%,尤溪河斜貫南北。全縣海拔差異較大,最高峰大漠山坐落東南方,海拔1472米,最低處是東北方,為尤溪口鎮政府駐地尤墩居委會,海拔72米。

氣候

尤溪縣地處北緯26度以南,東面距海約100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冬季溫涼,春夏多雨,降水豐富。

2~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1月為冬季。因各地海拔懸殊,各季節起始與持續時間差別較大。尤溪縣各地累年年平均氣溫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1998年,創該縣年平均氣溫最高記錄)。氣溫年變化呈單峰型,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8.0~12.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28.9℃。極端最高氣溫40.3℃(1992年7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7.8℃(1999年12月23日,創該縣氣溫最低記錄)。日最高氣溫≥35℃、38℃的最高溫天氣平均每年分別是45天和6天。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是夜晨(5~7時)氣溫最低,午後(14~16時)氣溫最高。因縣內地形複雜,各地氣溫分布差異較大,中高海拔地區隨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0.6℃。

尤溪縣氣候溫暖濕潤,一年雖四季分明,但冬季有霜期短,且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有着大農業生產的良好環境。尤溪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4%,是全國有名的木材生產大縣。由於木材品種繁多,闊葉林面積大,給各種菌類植物特別是食用菌的孕育生長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也給人工栽培食用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縣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多達30餘種。隨着生產條件和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食用菌的產量也隨之逐年增長。[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已發現有31個礦種,其中石灰石、大理石、輝綠岩、石英石、鐵、鉛、鋅、金、銀、稀土、煤、瓷土、粘土、鉀長石等22種礦種得到開發利用。尤其是鉛鋅礦儲量豐富、品位高,已探明儲量達2000萬噸,居華東地區之首。

水力能源

中國首批初級農村電氣化縣、福建省農村初級水利化縣,年降水總量多年平均55.5億立方米,境內4條水系均屬閩江支流,河床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境內可開發水力裝機容量達81.67萬千瓦。

森林資源

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改革重點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試點縣,有林地面積24846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2.6%,活立木畜積量達1646萬立方米,毛竹立竹量5526萬株,年產商品材30萬立方米、商品竹500萬根。

交通運輸

尤溪城區距福州市區149公里、三明市區123公里、南平市區78公里、尤溪口火車站47公里;福銀高速公路貫穿尤溪縣,並在尤溪縣境內設立「大排」和「洋中」2個互通口。尤溪口和西濱的500噸級碼頭已建成使用,船舶上行可直航南平市,下行可直達福州馬尾港。

廈沙高速將於2011年3月份左右動工,完工後尤溪城區將實現小車10分鐘內通高速,20分鐘到機場(沙縣飛機場建設中),40分鐘到三明,2個小時到廈門。興尤高速也將於2011年動工,全線通車後,從尤溪到莆田只要2個半小時。

在鐵路方面,「十一五」規劃建設的向莆鐵路已於2008年開工建設,將在尤溪的西城設一個客運站和中仙設一個貨運站。304省道往西直達沙縣,進入三明市區、206省直連閩南地區--經濟特區廈門市、316國道途徑我縣境內。並於2013年9月底通車。向莆鐵路於2013年9月26日開通運營。該鐵路全線共辦理22個客運作業站點,其中有12個客運站,分別為南昌西、撫州、南城、南豐、建寧縣北、泰寧、將樂、三明北、尤溪、永泰、福州。屆時,每天正常停靠尤溪站的動車有12趟,節假日將增加3趟。正常行駛的動車趟次分別為漢口→福州,漢口→廈門北,福州→武漢,廈門北→漢口,福州→鄭州,鄭州→福州,三明北→福州,南昌西→廈門北,福州→九江,南昌西→福州,南昌西→廈門,福州→三明北。

尤溪公交統一由國有企業閩通長運有限公司經營。 尤溪公交圍繞打造「安全、便捷、舒適、環保」的城市公交體系,帶給廣大群眾諸多方便。一是主體線路優化,增開2條公交線路,優化2條線路。二是新增26台公交車輛。第一期新增16輛LNG新能源公交車已投入營運;第二期繼續新增10輛新能源公交車。三是班線網擴大。將水東新城、閩中物流園、三奎新城納入全縣的公交路線網,中心城區實現全覆蓋。加密部分熱點線路,並對原有的汽車站至尤溪火車站的接駁專線優化為2路和6路公交,方便市民乘坐客車及動車。

2019年全縣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83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縣共有市際線路13條,縣際線路6條,縣內線路40條,公路通車裡程2673.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1.87公里、國省道461公里、農村公路(縣、鄉、村道路)2090.2公里。共有客運車輛106輛,總座位數2575座;貨運車輛1429輛,總噸位22151噸。全年完成客運量86.8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328.52萬人公里,分別下降26.3%和39.4%,全年完成貨運量1137.89萬噸、貨運周轉量11.67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5.2%和8.8%。[4]

經濟發展

綜述

尤溪縣在建縣前被稱為山峒地帶,建縣後逐漸開發;宋代,經濟、文化逐漸發展,被列為上縣;元代被譽為「閩中尼山」;明初,礦冶、地丁賦稅苛重,爆發過蔣福成、鄭永祖領導的農民起義。爾後罷銀冶,劃地立大田縣。明清兩代,手工業、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有所發展。但本縣歷代封建王朝的官吏,對於地方經濟資源的開發,未見有顯著事功。民國初期,土匪騷亂,軍閥混戰,社會不寧,百業衰敗。抗日戰爭時期,閩江口被日軍封鎖,本縣木材、土紙等農林產品的輸出和外來的糧食輸入,都遭阻斷,人民生活困苦。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加強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在本縣的革命活動,遭到破壞和鎮壓。當時,政府橫徵暴斂,貨幣貶值,金融紊亂,農林工商均停滯萎縮,民生凋敝。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迅速發展,但也有過失誤和挫折。1950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過平息匪患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工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年均增加389.44萬元;1953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年均增加數上升為469.60萬元;1958至1962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大躍進」、「共產風」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年均增加僅為247.02萬元;1963至1965年執行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年均增加升到823.11萬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前五年年均增加僅160.29萬元,後五年年均增加637.12萬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使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加821.94萬元;1981至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實行改革、開放方針,年均增加躍為1537.90萬元。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2488.68萬元,比1950年增長8.6倍。國家和個人收入均成倍增長,全縣預算內的財政收入由1953年的70.4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2060.44萬元,年均遞增9%;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8年的85元增加到1985年的439元,增長四倍多;全縣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由1957年的529元增加到1985年的1024元,增長近一倍。城鄉人民儲蓄年終餘額由1951年的3.2萬元上升到1985年的3714萬元,增長1160倍。城鄉人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中、高檔商品相當普及。居住條件大為改善,農村大部分農民都蓋了質量較高的新房。

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5.05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1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4.45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0.42億元,增長5.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93萬元。

2019年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7∶39.7∶37.6調整為23.3∶39.3∶37.4,其中一產上升0.6個百分點,二產和三產分別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貢獻率為15.6%,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2.7%,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1.7%,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尤溪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多,勞力足。這些,都為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解放前,本縣由於長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交通不便,耕作技術落後,經營單一,生產發展緩慢。農作物歷來以水稻為主,其次是甘薯及少量麥、麻、茶果;畜禽飼養以豬為首,還有雞、鴨、兔、牛、羊。農業生產力低下,遭到自然災害,農作物便歉收、絕收。民國時期,糧食欠缺,農民生活貧困,流往外地謀生者甚多。

新中國建立後,尤溪縣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解放了生產力。同時,逐步加強耕作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效益得到較快提高。1953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49年增長43.63%,開始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結束了本縣缺糧的歷史。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0年增長47.3%,年遞增6.67%,提供商品糧525.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0年增長76.6%,年遞增10%。

1958年10月全縣農村人民公社化後,刮「共產風」,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糧食連續3年歉收,農民收入減少,生活困難。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糾正農村工作中部分「左」的錯誤,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同時推廣良種、大養母豬、開展多種經營,生產有所發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所謂資本主義復辟,限制農民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再度受到破壞。1970年以後,搞農田基建,推行水稻「三改三擴大」,糧食雖得到較大幅度增產;但基建投資過大,忽視多種經營,經濟效益低,農民生活改善不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進行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貫徹「絕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方針;推廣雜交水稻、柑桔上山、豬人工授精等科技成果,並且增加動力機械、化學肥料,農業生產得到較全面發展。1985年,全縣糧食總產17278.6萬公斤,比1978年增加28.45%,比1950年增加3.2倍。全縣賣給國家商品糧3039萬公斤,成為全省商品糧基地縣。水果、茶葉、淡水魚、大豆、生豬等產量也迅速增加。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3135.0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41%。在1985年農業總產值中多種經營占60.7%。這個比重比1976年提高5%,比1950年提高15%。農村各種專業戶、重點戶和經濟聯合體不斷出現,提高了農產品商品率(1985年為44.4%)。

2019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42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實現產值47.25億元,增長6.5%;林業實現產值21.31億元,增長1.2%;牧業實現產值11.14億元,增長1.2%;漁業實現產值2.51億元,增長4.5%;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1.21億元,增長6.1%。

2019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3.40萬畝,與上年持平,產量13.38萬噸,比上年增長0.3%。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2.46萬畝、產量22.05萬噸,分別增長4.5%和5.8%。茶葉產量1.22萬噸,增長5.7%;水果產量9.95萬噸,增長8.6%;食用菌產量4.40萬噸,增長9.2%;藥材產量2288噸,增長27.5%。全縣毛竹採伐量2675萬根,下降29.1%;木材產量52.41萬立方米,增長0.1%。全縣生豬出欄23.72萬頭,下降5.5%,豬肉產量1.91萬噸,下降5.8%。全縣水產品產量1.01萬噸,增長4.4%。

第二產業

尤溪縣的工業,在民國以前僅有造紙、造船、煉銀、煉鐵、燒石灰、制陶瓷、鑄鍋、釀酒、制醬油、榨糖、榨油、木器、竹器、鐵器等作坊,以及家庭副業的織紵、織席和彈棉、編棕衣等,都是個體經營,規模很小,手工操作,工具簡易,地點分散。民國時期,才出現了發電、印刷、兵工3家近代工業企業,規模也很小。尤溪和平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5種手工業行業、150個作坊和2個工廠。

尤溪和平解放後,中共尤溪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工業,地方工業發展較快,不僅改造了私營工業,而且積極創辦地方國營工業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但在如何發展工業生產方面也有教訓。例如:1958年「大煉鋼鐵」得不償失,手工業「提前過渡」事倍功半,「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受挫折,都應引以為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地方優勢資源為主的林產化工、竹木加工、造紙、建材、罐頭等工業蓬勃發展。企業的擴、建技術改造及新產品引進開發,不斷增加工業的活力。工業企業的管理,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大部分建立健全了以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類工業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大辦鄉村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工業產品的品種、產量增加,質量提高。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松香、松節油、水輪泵、高低壓電瓷、日用瓷、罐頭、鎢精礦、白石米、厘竹、竹編和首飾盒工藝品。傳統產品在省內稱優的有:「滿山紅」黃酒、「山花」酒、新橋粉干。1985年,全縣有森工、食品、化工、造紙、建材、電力、機械、陶瓷、電子、印刷、工藝美術、礦冶、縫紉等20個門類,企業4456家,職工22622人,工業總產值達9353.61萬元(比1950年增長100.24倍,比1978年增長1.02倍),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1.59%。其中,地方國營企業25家,職工3770人,總產值4219.4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5.11%,全員勞動生產率10812元,比1981年增加540元,比1978年增加1177元;縣辦集體企業31家,職工1577人,總產值937.0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10.02%,全員勞動生產率4457元,比1981年增加338元;鄉(鎮)辦、村辦、聯合體、個體等企業有4400家,職工17275人,總產值4197.13萬元,比1978年增長1.78倍,占工業總產值的44.87%。

尤溪經濟開發區於2003年設立,2006年省政府批准並經國家發改委確認升格為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城區為中心,以13500畝的城西園、4800畝的埔頭園、82000畝的城南園、5000畝的林坑園、2700畝的仙山園等為主園的「一區多園」格局。已開發面積近20000畝,已入駐企業15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以林產、紡織、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開發區多項經濟指標位於全省山區縣開發區前列,榮獲「福建省級工業園區建設先進單位」、「福建省級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海西十佳品牌工業園區」等榮譽稱號,被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為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狀況信息調查樣本採集點。

2019年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8家,實現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5%,其中2家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產銷率98.29%,比上年回落0.19個百分點;全社會工業用電量11.3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3%。

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0.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實現利潤總額4.93億元,增長5.1%,涉及22個行業大類,其中2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達95.5%;年末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71.54%,比上年提升49.26個百分點。

2019年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3.3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全縣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35家,實現建築業產值23.55億元,增長17.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8.99萬平方米,增長16.1%,其中新開工面積100.03萬平萬米,增長4.2%。

第三產業

據民國《尤溪縣誌》載,宋代本縣城鎮有商店、農村有圩集;明、清時代商業發展較快。當時,本縣輸出商品主要是茶葉、土紙、木炭、柴片、筍乾、香菇、木材、毛竹;輸入商品主要是食鹽、棉布、日用雜貨、果品、海產品、中藥材。商品運輸主要靠船運、筏運和肩挑。處於交通要道的村落,逐步形成集市貿易場所。尤溪兩岸的一些大村落,逐漸形成商品集散轉運的碼頭或小集鎮,各種商店陸續辦起,資本較多的商人在縣城設店建倉,開展批零兼營的購銷活動。一些小商小販也應運而生。縣城逐漸形成商業中心。

民國時期,本縣兵災匪禍不斷,社會極不安定。雖然江西、福州、永春等地一些商人到尤溪縣開業,但由于山區交通閉塞,商品運輸比較困難,生產水平和人民購買力低,因此,市場仍不繁榮。尤其是軍閥盧興邦統治時期,發行地方性貨幣,干擾市場,「廣豫」票停用作廢,「華通」票打折收回,使一些商人、農民蒙受損失。抗日戰爭勝利後,官僚富紳擠入商業,利用權勢壟斷市場,隨意漲跌物價,對小商小販進行排擠傾軋,更使市場日益凋零。至民國35年(1946),全縣僅有大小商店693家,民國37年降為570家,民國38年初又降為280家。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縣人民政府首先保護原有的商業。同時,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指引下,逐步建立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對糧、油、木材等實行統購統銷,對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賣,這對制止不法商人囤積居奇、穩定市場物價、保證物資供應起了很大作用。1954年8月開始,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逐步壯大成為市場的主體經濟。但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錯誤地把商品生產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除,限制了許多農副產品上市。這兩個時期,市場物資幾乎只有國營商店和供銷合作社經營,物資短缺,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便。

1978年以後,商業工作執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恢復國營、集體、個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實行多種經營方式和經營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縣零售商業網點2835個,比1956年增加2.4倍,24處圩場全部開放,城鄉市場空前繁榮,內外貿易購銷兩旺。1956年和1985年相比,全縣農副產品收購總額由149萬元增加到4686.86萬元;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由835.5萬元增加到9285.03萬元。外貿出口總值由1958年的19.6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632.6萬元。國營商業1956年虧損4.14萬元,1985年盈利70.8萬元。供銷合作商業實現的利潤由1953年的5.1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100.02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6.4%,其中項目投資增長10.0%,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3%。全縣5000萬元以上項目93個,比上年增加56個、增長1.5倍;500-5000萬元項目55個,比上年減少75個;房地產項目17個,比上年增加3個。

2019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1.05億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住宅投資7.46億元,增長5.9%;辦公樓投資0.06億元,下降90.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84億元,增長6.6%。全縣商品房屋銷售面積26.9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9.4%,商品房屋銷售金額20.70億元,增長56.8%;全縣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22.52萬平方米,增長20.6%,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26.24萬平方米,增長2.7%。

內外貿易

2019年全縣共有限上貿易單位45家,其中批發單位14家、零售單位28家、住宿單位3家;限上餐飲個體13戶;限上零售個體5戶。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6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從消費規模看,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54億元、增長12.0%,實現限額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9.11億元、增長8.7%,限上限下比為32.2∶67.8。從批零住餐四大行業來看,批發業實現銷售額44.30億元,增長8.7%;零售業實現銷售額55.86億元,增長8.2%;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52億元,增長17.3%;餐飲業實現營業額5.35億元,增長8.1%。

2019年全縣新備案外資企業2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3453萬元;外貿出口16.76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外貿生產型企業出口14.42億元,增長25.7%;外貿進口1.6億元。

2019年全縣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1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4.9%;網絡零售額9.73億元,增長28.4%。

財政、金融

2019年全縣完成公共財政總收入12.09億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12億元,增長0.8%。全縣完成稅收收入5.21億元,下降2.1%,稅性比為64.2%,分行業看:電力行業增長23.7%,有色金屬礦業、紡織業、房地產業、建築業和竹木加工業等行業分別下降41.7%、24.7%、13.8%、8.2%、7.9%。全縣公共財政支出30.36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31億元,增長3.3%;教育支出7.54億元,增長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58億元,增長7.8%;農林水支出6.09億元,與上年持平。

2019年全縣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2.08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人民幣住戶存款餘額126.40億元,增長14.0%。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24.78億元,增長12.1%。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餘額存貸比77.0%。[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9年秋,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6個,在校生60386人,其中:公辦幼兒園25個、民辦幼兒園44個,在園幼兒15586人;完小41所、教學點23個,小學在校生26947人;初中13所,初中在校生9521人;完中4所,高級中學1所,高中在校生6226人;職業中專1所,在校生2029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生77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在編教師4322人,其中專任教師3826人,幼兒教師358人,小學教師1742人,初中教師1457人,高中教師536人,職業中專學校175人,特校教師21人,進修學校教師33人;離退休教職工2256人。2019年高考全縣本一上線401人,上線率26.1%;中考全縣進入全市前100名的學生9人。

科學技術

2019年年內新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家;通過認定的省、市、縣級科技特派員共95人,其中省級59人、市級12人、縣級24人;新創建科技特派員團隊7個,法人科技特派員1個;新創建2個鄉鎮市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全縣專利申請總量為267件,其中發明申請量19件、實用新型申請量176件、外觀設計申請量72件;全縣專利授權量為214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136件、外觀設計74件;全縣有效發明專利37件。

文化事業

2019年,精心策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成功舉辦「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大型廣場歌會、經典歌曲音樂會、「記憶尤溪」老照片回顧展、「說古道今話尤溪」朱子文化專題系列講座、學習強國知識競賽、「我家在景區·禮讚新中國」自行車騎游活動、「輝煌70年·築夢新時代」建國70周年巡迴講座、「半台戲」等群眾性文化活動59場次。整合組建11支農村電影放映隊,全年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007場,其中放映掃黑除惡宣傳片1000多場次、交通安全公益宣傳片186場次。

體育事業

2019年年內選派本縣籍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家、省、市各級的游泳、籃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中國武術、體育舞蹈、射擊、圍棋等各類體育賽事項目,共獲金牌26枚、銀牌33枚,銅牌21枚。全年共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活動88場,參與人數近8萬人次。全縣共有體育彩票網點29個,其中城區12個、鄉鎮17個;體育彩票銷量2260萬元,其中電彩銷量2042萬元、即開銷量218萬元。

醫療衛生

2019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93家,其中二甲綜合醫院、三乙中醫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各1家,民營醫院3家,鄉鎮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家,門診部2家,診所、醫務室、衛生所(室)361家。全縣共有醫護技術人員1805名,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50名、註冊護士955名;共有鄉村醫生474名。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744張,其中公立醫院1080張、民營醫院240張、基層醫療機構424張。全年醫療機構總診療256.99萬人次,其中公立縣級醫院78.39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6.21萬人次;醫療機構總入院6.33萬人次,其中縣級醫院4.1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83萬人次。縣級醫院病床使用率87.29%,鄉鎮衛生院病床使用率56.25%;縣級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8天,鄉鎮衛生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4.6天。

人民生活

2019年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0.23元,比上年增長10.2%;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002.85元,增長10.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29.44元,增長10.0%;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217.11元,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9.45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519.97元,增長9.4%。

社會保障

2019年全縣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0.94萬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4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2.7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4.0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84萬人;全年徵收基金2.68億元,基金支出4.32億元,全縣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全縣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118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

2019年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6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2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9%。年內共舉辦3場春夏大型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2220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81筆共計3810萬元,挖掘優秀創業創新項目16個。

2019年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605.77萬元,募集福彩公益金128萬元。從2019年7月起,城鄉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6144元提高到6456元;為全縣3225戶6192人農村低保對象發放農村低保金2840.85萬元;為全縣194戶323人城市低保對象發放城市低保金172.48萬元;為全縣80周歲以上低保對象發放高齡補貼16.34萬元;為全縣774戶799人特困人員發放特困人員供養資金1174.81萬元;為全縣1018戶3064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319.37萬元;為全縣6443人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或護理補貼補助資金1178.45萬元;為全縣26名孤兒發放生活保障資金28.08萬元,為全縣12218名高齡老人發放高齡補貼817.18萬元。

環境保護

2019年全年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32,同比上升0.0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地表水、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較高水平,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每個月監測一次均符合或優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20Ш類標準,其中符合或優於Ⅱ類水占比87.5%。地表水監控斷面每個月監測一次且均符合或優於Ⅱ類水質標準。

安全生產

2019年全縣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0起,死亡9人、受傷7人,直接經濟損失78.5萬元,與上年比起數下降9.1%,死亡人數上升80.0%,受傷人數下降22.2%,直接經濟損失下降46.7%,發生1起一次死亡3人的較大生產安全事故。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47人,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49人。[6]

歷史文化

尤溪縣獨特節日活動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

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後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裡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有的鄉村因習俗不同,這個節日定在初一、初七、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禦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7]

風景名勝

尤溪風景名勝

尤溪縣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全縣自然景觀的景點主要有: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風景區、東湖風景區、閩湖景區、明山湖遊覽區和中仙龍門場古銀杏群、聯合梯田、枕頭山、伏虎岩、倒排岩、蓬萊山、白岩山、秀峰山等自然景區;人文景觀的景點主要有:朱熹故居(沈郎樟公園)、洋中桂峰古民居、雙鯉盧興邦故居、西濱厚豐鄭氏大厝、中仙西華聚奎堡、西城後山渡民居、以及縣城金魚井、白鶴樓、文廟、福星塔、天后宮、保安寺、錦雲亭、龍鳳亭、靈源院、福明宮等。

2019年全縣共有4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中年內新增1個;9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其中年內新增4個;1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聯合梯田;1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閩湖。全年接待旅遊人數381.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4.1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7.1%和72.9%。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洋中桂峰古民居

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阜山自然保護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尤溪風景名勝

南溪書院、聚奎堡、厚豐鄭氏大厝、桂峰蔡氏民居、西城盧家大院、公館峽民居

國家水利風景區

閩湖景區

中國五大魅力梯田、海西十大美景之一、全國首批農業文化遺產[5]

聯合梯田

福建省攝影創作基地

中仙龍門場古銀杏群、聯合梯田

=土特產品

竹類產品

毛竹產品

毛竹(也稱「貓竹),是縣內的主導竹種。尤溪縣1998年被省林業廳列為全省第一個毛竹豐產林培育技術標準化示範縣。

毛竹

全縣現有毛竹種植面積45.7萬畝,其中畝立竹量140株以上的毛竹林達37萬畝。年生產商品毛竹200萬根以上,銷往全國各地。縣內開發毛竹系列產品達11個品種。

毛竹筍

春筍 春筍產期在立春之後到穀雨前,盛產期在驚蟄至清明期間。其外觀為褐色、花斑紋、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時挖取。春筍含水份高,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助消化,深受人們喜歡。1998年銷往省內外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達3000多噸。並製成清水筍罐頭外銷。縣內有7家加工清水筍罐頭廠家,加工清水筍罐頭3300噸以上,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冬筍 

冬筍的產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產期為大雪後至小寒。筍籜外觀色澤為淡黃色,個比春筍小,個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數達2~3公斤以上。部分筍體呈腰鼓狀。也有個較小兩頭尖的稱「老鼠形」的,此形狀冬筍筍質量佳。

1997~1999年,全縣年產冬筍3000~5000噸。銷往省內外各地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保鮮後的冬筍還銷往香港等地區,以及出口到日本等國。

烏筍乾

烏筍乾為鮮毛竹春筍加工而成,鮮筍經烤乾脫水加工成褐黑色干製品。該產品保質期長、耐貯運。縣內經選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烏筍乾是質量上乘的高檔次食品。

尤溪縣的西城、管前、八字橋、坂面、台溪、溪尾、中仙、梅仙等鄉(鎮)為主要產區。1985~1999年,年產量達100~150噸。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是深受歡迎的熱銷產品。

白筍乾

白筍乾也是鮮毛竹春筍的加工製品,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高食物纖維食品,不但營養豐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譽為「玉蘭片」的美味佳肴就是白筍乾烹調而成的。

尤溪縣的白筍乾加工技術要求甚高,質量等級分撿十分嚴格,有:繡湖、繡尖、繡片、黃標、鳳尾、下路等6個種類。尤溪縣白筍乾產地主要在西城、八字橋、坂面、新陽等鄉(鎮)的部分村,新陽鎮的雙鯉村即是著名的白筍乾加工地。一般年份的年產量達50~60噸,盛產年份可達100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福州、上海及香港等國內大、中城市。出口銷往泰國、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等國。

綠竹

尤溪縣綠竹以「馬蹄綠」竹種為主,主要植於尤溪、清印溪兩條水系的兩岸,面積達6萬多畝。1997~1999年,年產綠竹筍6000~10000噸,年銷綠竹1萬噸以上。尤溪縣是閩北最大的綠竹產地縣,也是綠竹筍產量最高的縣。綠竹的種植利用是尤溪縣一項重要的竹業經濟。2004年尤溪縣榮獲全國第一個「中國綠竹之鄉」稱號。1990年以後,全縣每年有大量的鮮筍銷往東南沿海各省的大、中城市。並製成筍絲、清水筍片罐頭、筍乾等干製品銷往省內外及出口日本等國家。

中小徑竹

紫竹

紫竹也稱黑竹,竿小而色純紫,杆上呈現黑色斑點,竿圓筒形,高3~5米,直徑2~4厘米,竹竿長成後漸變紫黑色,竹直葉茂而富有層次。紫竹大的可制几案、櫃、架及工藝品等,顏色美觀。小竿可制簫、笛、煙杆、手杖、胡琴杆等。此竹還可制盆景或植庭院內供觀賞。由於竹材堅韌還可作釣竿。系珍稀竹種。該竹主要生長在聯合、中仙等鄉(鎮)。

方竹

方竹也稱「四方竹」,外觀方形內為圓形。竿呈鈍圓的四棱形,光滑有節,高5~8米,直徑1~4厘米。方竹竹筍產期在每年9~10月,為各種竹筍的淡季,加之筍質鮮嫩,是反季節的好食品。方竹主要產地在八字橋、聯合、梅仙、洋中等鄉(鎮)。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箭竹

箭竹竹竿高可達3米許,直徑大的12毫米,小的6~7毫米。呈深綠色。花成小穗狀,每穗2~5朵小花。花色呈淡綠,初夏時開。據記載此竹可作箭杆,因此得名。也可製作小花傘的傘柄;做庭院、花圃竹籬等,典雅美觀,增添觀賞情趣。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苦竹

苦竹也稱「傘柄竹」,是筍竹兩用竹種。全縣種植面積5.2萬畝左右。竹竿呈圓形,其節筒疏長、筆直;葉長而細,呈卵形,常綠不凋。每年四五月開花,每小穗含小花8~12朵,花綠色或淡紫色。竹頭較肥大,形狀各異,經栽培變種,可作盆景觀賞。苦竹筍葉甜中帶苦、脆嫩,常吃不膩,深受人們喜愛。被加工成的苦竹清水筍罐頭,銷往省內外,供不應求。

鳳尾竹

鳳尾竹竿細且長,叢生,高2~3米,竹徑僅6~8毫米,葉呈順序排列。每叢竹蔥飄逸,若微風輕拂,楚楚動人,如神話中鳳凰展尾,因得此名。因此竹均是聚集成叢,美態萬千,故被譽為「竹中少女」。有民歌贊此竹:「鳳尾竹如絲飄逸,月色下輕柔美姿楚楚迷人,徑使人流連忘返。」可見此竹是觀賞的佳品,一般栽植於庭院,供人觀賞。系珍稀竹種。

湘妃竹

湘妃竹形秀挺拔,高3~4米,竹竿直徑2~3厘米。竿和枝葉均有美麗斑紋,色澤典雅。可製作小桌椅等家具,天然形成古色古香之韻味。因此此竹可作為小型家具及工藝品的原材料。該竹成片成林較少,為較珍貴竹種。

石竹

石竹是中徑竹種,竹徑5~7厘米,高6~8米。為筍、竹兩用竹種。由於其竹材厚、質堅韌,所以以材用為主,筍用有保護性管理。竹材可加工成各種耐用性器具,如農具柄、扁擔、桌椅家具等。石竹筍清甜無苦味,脆嫩,出筍期5~7月。該竹原來成片成林較少。80年代末以來經逐年培植,全縣成片林達1萬畝左右。

羅漢竹

羅漢竹,又稱人面竹,竹徑3~4厘米,高4~5米。主要產地在洋中鎮上塘村。該竹基部竹節呈念珠狀,是稀有的珍貴竹種。植成盆景變種,有極高觀賞價值。21世紀以來少量加工高檔拐杖,銷往省內外。

少穗腫節竹

少穗腫節竹,為小徑筍、竹兩用竹。竹徑一般6~8毫米,高2~3米。產於湯川、溪尾、台溪、管前等鄉(鎮)。竹材一般用於造紙。可供育秧架暖棚使用。21世紀以來有成批銷往中國北方作為冬季種菜弓架暖棚使用。該竹竹筍脆嫩甜美,是受人們喜愛的食品。所制筍乾被譽為珍珠筍乾,價值較高。該產品銷往省內外及台灣、東南亞各國。

黃甜竹

黃甜竹為稀有竹種,種植面積僅3000畝左右。以筍用為主。筍味鮮美、清甜,筍質幼嫩。一般以清燉、炒食為主,還可鮮食。每公斤鮮筍價格達12~20元。

茶杆竹(亦稱篙竹)

茶杆竹是尤溪縣用途較廣泛的以竹用為主的竹。直徑2.5~5厘米,高達8~10米。成熟的竹竹質堅韌,彎曲到60~70度不會斷裂。可作農具柄、撐船竹篙,可加工各種耐用器具。該竹主要分布在城關、梅仙、聯合、西城等鄉(鎮),種植面積7000~8000畝,質地好的該竹,按大小每根價植可達10~20元。其筍脆嫩、有微苦,因其成竹價值較高,故較少食用其筍。

刺黑竹(亦稱觀音竹)

刺黑竹,竹徑3~5厘米,高8米左右。該竹分枝以下各節的氣孔上長發達根刺,故名刺黑竹。分布於全縣各地,不成林。竹質堅硬,以竹用為主,可制各種器具。筍也可食用,筍味清甜。每年10月出筍。

小觀音竹

小觀音竹,高僅60~80厘米,竹徑大的1~1.2厘米,小的僅5~7毫米,皮潤節密。一般供盆景製作用。成竹也可製作小工藝品及煙杆。聯合鄉是此竹繁衍最多之地。

食用菌

紅菇

紅菇是稀有的較珍貴的野生食用大型真菌。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紅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富含人體所需的幾種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可治療貧血,舒通血管等,還有很高的抗癌作用。

尤溪縣是福建省產紅菇的主要縣份之一。年產紅菇12噸左右,銷往全國各地。由於質量好,產量不高,所以每年均供不應求。

香菇

香菇是尤溪縣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有800多年的栽培歷史。

1999年全縣種植香菇3000多萬袋,鮮品產量達2萬噸左右,產值達6600多萬元。產品不但銷往省內外,並銷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及台灣、香港等地區。

草菇

尤溪縣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進栽培草菇。發展至90年代,各鄉(鎮)均有栽培草菇。主要產區在管前、西城、新陽、城關等鄉(鎮)。已形成室內、室外堆栽、床栽及工廠化整年栽培技術。已開發出草菇保鮮鮮品、干品、速凍產品、罐頭等系產品。年產鮮品草菇800噸以上。1999年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香港等地區及出口到日本等國家。

靈芝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人工原木栽培技術,隨着栽培工藝的不斷完善,靈芝產量占全省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福建省的靈芝主產縣之一。

尤溪縣靈芝的主要產區以坂面鄉下川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梅仙鎮的玉石村、小蕉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1999年全縣年產靈芝25噸左右,產值200萬元以上。

尤溪縣已開發出靈芝精粉、靈芝口服液、靈芝飲料、靈芝片劑等系列深加工產品。產品銷往省內外,並出口到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活水牌靈芝,沈城大酒店北側有賣,也有靈芝精粉等。

姬松茸

尤溪縣1994年在湯川鄉引種成功,1997年全縣種植面積發展到200多萬平方尺,1998年達到300多萬平方尺。由於姬松茸栽培主要以稻草為原料,尤溪縣又是福建省的水稻主要產區之一。所以姬松茸是尤溪縣重點推廣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之一,現干品年產量可達70噸以上。產品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茯苓

尤溪縣的茯苓歷史上均是野生的,雖質量好,但產量極低。1964年,尤溪縣開始人工引種栽培獲得成功,逐步得到發展。1990年以後,全縣每年茯苓產量達50噸左右,是福建省的茯芩主要產區之一。主要產區在新陽、洋中、溪尾、中仙等鄉(鎮)。

雙孢蘑菇

尤溪縣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雙孢蘑菇。1998年全縣種植面積達600多萬平方尺,年產量達6000多噸。該菇原出產於每年的11月初,已提早到8月底9月初就可出產。21世紀以來又開發了反季節的該菇品種。

尤溪縣生產的雙孢蘑菇,80%以上製成罐頭食品銷往省內外及日本、東南亞各國及香港等地區。

果類產品=

銀杏

尤溪縣是福建省現存古銀杏樹最多的縣份,人工開發種植銀杏的歷史也較久。據調查,現存的古銀樹有353株,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仙鄉的善鄰、吉安、劍溪及聯合鄉的連雲、下雲、雲山、東邊等村。古銀杏樹一般零星分布,中仙鄉善鄰村龍門場、山坑有集中連片的古銀杏林,共有155株,是福建省最大的古銀杏群。據傳,這兩片古銀杏樹群始植於南宋年間,最長樹齡達800多年。縣內現存的古銀樹最高年份的產量株產乾果(白果)達100~200公斤。

1980年以後,尤溪縣大力發展銀杏樹的栽培,至1999年,全縣新種植的銀杏達3000多畝,年產白果近百噸。產品暢銷省內外及港澳、東南亞一帶。

尤溪金柑

尤溪縣的八字橋鄉、管前鎮由於其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成為盛產優質金柑的主要產地,而以八字橋鄉的洪田村、洪牌村、管前鎮的洪村三個相連一片的「三洪」村及其相鄰的綠柳村、九曲村等出產的金柑品質最優。這幾個村是福建省的金柑主產區之一。

尤溪金柑最早植於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誌》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尤溪縣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一。1997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省名優特又產品,優質水果柑橘類金獎。2001年尤溪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柑之鄉」;2002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名牌產品」,2005 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尤溪金柑地理標誌已獲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審批通過。1997年,尤溪註冊了金柑鮮果「秀峰」牌商標,制定統一的銷售等級標準,打響品牌。尤溪金柑暢銷上海、杭州、廣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2004年,還通過廣交會走出向了東南亞國家。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製品廠,已將其製成罐頭、果醬出售。幾十年來廈門、漳州缸頭廠生產的出口水果缸頭,配上管前金柑打漿的桔香水吃起來桔香回味綿長,獨具風味而聞名全國各地。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紐荷爾臍橙

尤溪縣的城關、梅仙(丁地)、西濱、聯合、洋中、尤溪口等鄉(鎮)屬於低海拔的河谷盆地,丘陵地帶,土壤肥沃,熱量資源豐富,平均氣溫在19℃左右,適合於抗臍黃的紐荷爾臍橙的種植。尤溪縣於1990年從中國柑桔研究所引進紐荷爾臍橙,種植於上屬各鄉(鎮)。所產的果實,果皮橙紅光滑,果肉鮮紅汁多濃甜,清脆化渣,香味濃,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13%,每百克含維生素c50毫克。

尤溪「九都柚」

「九都柚」又名「九都拋」,為尤溪縣梅仙鎮梅營村的獨特產品,歷史上梅營的行政區劃屬九都故得名。梅營村處於尤溪河中遊河畔,其地質為古代泥沙沉積形成的小河谷平原。

尤溪蘆柑(厚祿坪蘆柑)

尤溪蘆柑是尤溪縣的特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分布在尤溪河上游的坂面、台溪兩個鄉。1990年以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997年產量達7500多噸。而以坂面鄉厚祿坪村的蘆柑質量最為優良而聞名省內外,因而有「厚祿坪蘆柑」獨特的稱呼。

1998年,全縣已投產的蘆柑面積1萬多畝(厚祿坪村達5500畝),年產蘆柑1.1萬噸(厚祿坪蘆柑達6000多噸)。產品遠銷廣東、澳門、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有大量厚祿坪蘆柑銷往俄羅斯等國家。

1979~1999年,厚祿坪蘆柑先後三次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獎。其中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屆優質水果鑒評會上獲金獎。

尤溪果蔗

尤溪果蔗歷史上主要種植在梅仙鎮的梅營、坪寨及西城鎮的解建、聯建等村。歷史上全縣年產量150~200噸。1958年後由於過份強調糧食的種植面積,對經濟作物嚴重忽視,果蔗的種植面積急劇下降,全縣年產量不到20噸。

1978年以後,經濟作物的發展重新得到重視。幾個主要的植蔗村又恢復了傳統的植蔗局面,並進一步得到發展。1998年全縣該品種蔗的產量達到300多噸,除在縣內銷售外,還銷往鄰近各縣。

尤溪蘇柑

尤溪縣栽培蘇柑的歷史有百年以上。民國16年(1927年)版《尤溪縣誌》物產篇中記載:「有仙柑、雪柑、蘇柑,微酸酢,九都(現梅仙鎮部分村)產者最佳。」蘇柑的主要產地在梅仙鎮的汶潭、梅仙、半山、坪寨,城關鎮的水東、埔頭,台溪鄉的清溪、山兜、象山等村以及西濱鎮、坂面鄉的部分村。由於受土質等方麵條件限制,蘇柑的產量不很高,全縣年產蘇柑不超過5萬公斤。

據資料記載,福建省西地區部分縣(市)有產蘇柑,但僅是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唯尤溪縣部分鄉(鎮)有成片蘇柑種植。

中仙無核柿

無核柿,因其果實無核而得名;又因形似棗,又名棗柿;因含糖份高,又名糖柿。無核柿主要產地在中仙鄉的華仙、上仙兩個村,也有部分村零星種植。據《中仙鄉志》記載,該柿在華仙村的栽培歷史已有250年以上。

由於無核柿有無核、高糖以及自然生長性能良好和高產的優良特點。因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般嫁接後的柿三年即可結果,10年生單株平均產量達49公斤,最高株產量達125公斤。華仙村僅存的60餘株百年以上的母樹,產量最高年份株產達200多公斤。1990年以後,其經濟價值得到重視,進行推廣栽培。90年代中期,中仙鄉發展無核柿近50畝,可採摘面積達20畝左右,年產量2萬公斤以上。

茶葉

湯川普濟茶

湯川普濟茶產於尤溪縣湯川鄉赤墓村的普濟岩,也稱普濟岩茶,又稱苦竹茶。該地海拔800米以上,清泉常年不竭,土質為黃紅壤,適宜該茶生長。每年產茶季節霧多、濕潤,這一地帶遍長苦竹。

這些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出的茶葉味純香濃厚,清甜又有微苦。此茶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有生津止渴、祛痰止喘、收斂、止瀉、消炎及治腹脹和消食等功能,還有治療浮腫的藥效。此茶連沖3~4次味質猶厚。故此茶葉是品味極高的清涼保健茶,是尤溪縣的名茶。

由於受地域環境的限制,普濟茶的產量不高,90年代年產僅1.5噸左右,故較名貴。

台溪東岩有機茶

位於台溪鄉高海拔地區,是全市第一家有機茶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產地。

名人

林積(?~1091)常平鄉進溪裏白泉村(今新陽鎮中心村)人。宋慶曆六年(1046)進士,是尤溪縣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進士。

朱熹(1130~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轄),生於尤溪縣,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

詹榮(1500~1551年)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龜厝(新陽鎮高士村)人。擅長書法,尤精篆書。明朝靖邊將領。

盧興邦(1880~1945年)生於尤溪縣六都朱源里農家。國民革命軍獨立師長。

羅駿(1896~1985年),字鈺光,尤溪縣城關鎮建設東街人。民國5年,就讀於日本東京大學,並參加中華革命黨。

林松青(1920~1948年)雲源鄉上雲(今聯合鄉連雲村)人。革命烈士。

林正恩(1921~1948年),今聯合鄉連雲村人。革命烈士。

羅春俤(1925~1990年),女,尤溪縣梅仙鎮謝坑村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阮傳成(1933~2003年),1933年8月27日出生於泉州市鯉中區,全國綠化勞動模範。

李記中(1933~1996年),1933年11月10日出生於尤溪中仙華仙村農民家庭,原尤溪縣農業局副局長。

關合義(1921~1995年),1921年8月16日出生於平順縣陽高鄉南莊村,享受廳局級待遇離休。

吳龍駿(1927~1987年),1927年7月出生在尤溪縣管前鎮鴨墓村。

楊忠意(1933~1999年),1933年9月出生,尤溪縣洋中鎮後樓村人,曾任中共尤溪縣委第一書記。

蔡奇(1955~ ),1955年12月出生於永安縣(今永安市),歷任北京市市委書記、北京市市長等職務。

城市榮譽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