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雨燕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Apus nipalensis 目/科/屬 雨燕/雨燕/雨燕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17-18cm/43-44g |
別名:家雨燕、小白腰雨燕、姬雨燕,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短,黑褐色。
臺灣特有亞種kuntzi
- 全身大致黑褐色。頦及喉灰白。
- 腰白,尾羽短,翼長而尖,摺合時明顯突出尾端。
- 飛行時,雙翼狹長,兩端尖細呈弦月形,後彎弧度較叉尾雨燕小,有明顯白腰。尾羽微凹,張開時呈扇形。
棲地&習性
臺灣本島最常見之雨燕。人們熟悉城鎮、鄉村、農耕地、河床,至中海拔山區或林區上空。
成群飛翔於空中,夜晚鉤掛及攀附在屋簷、橋樑或岩壁休息。高空飛行捕捉飛蚊、白蟻及蛾等小昆蟲。
食物雙翅目為主。
繁殖
緬甸,繁殖時間在2月至10月初之間,大多數巢位選擇在3月下旬進行,築巢在4月進行。巢經常密集在一起,以雜草混合口涎粘成,築巢在岩洞和礁岩上。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聲音很大。常邊飛邊發出尖細叫聲「gili、gili、gili」或「啾、啾」叫聲。
外觀相似性
小雨燕體型較小,雙翼後彎弧度小,尾羽較短,略內凹分叉淺。腹面較黑,且無淡色細鱗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A. n.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 尼泊爾東至中國東南部(福建),南至阿薩姆邦和東南亞。還有日本。
- A. n. subfurcatus (Blyth, 1849) – 馬來半島,阿南巴斯島,廖內群島,蘇門答臘,勿里洞,納圖納斯,婆羅洲和菲律賓(北甘米京,呂宋,明多洛,內格羅斯,桑加·桑加)。
- A. n. furcatus Brooke, 1971 –爪哇和巴厘島。
- A. n. kuntzi Deignan, 1958 – 臺灣。[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house swif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