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街(朱法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街》中國當代作家朱法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街

小時候總有很多幻想。比如上山砍柴時,站在高高的山嶺上,幻想要是有一根鋼絲繩,一頭連着山沖里的村莊,一頭懸於崇山峻岭之上,砍好的柴捆往鋼絲繩上一掛,「唰」一聲,就到了家,那該省多少挑柴扛木翻山越嶺的苦累啊。又比如每到秋天生產隊收穫紅薯時,我們總要跟着「倒薯」,就是挖取深土層里殘留的紅薯,以彌補家裡口糧的不足。這活計相當花力氣,且所得甚少。於是就幻想發明一架挖薯機,駕着它像磁鐵一樣一吸,地里殘留的紅薯輕而易舉地吸了出來,豈不省了許多傻勁……諸如此類,不知有多少異想天開的念頭在腦子裡翻騰,伴我度過那饑饉的童年

而幻想最多的還是故鄉要有一條小街。

我的故鄉實在是太「山」了。巴掌大的一塊平地,鄉親們便稱之為「源」,水源、盧源、東源等等。我家位於水源,也有個街口,可那只不過是在較中心的地方,開有一間小店鋪而已。印象中,店鋪陳舊,坐北朝南,三面為磚砌,朝南一面是上木板的一溜鋪門。鋪門前面有條小道,通往其他鄉鎮的道路在這裡會合,相當於一個小小的交通樞紐。小道南側是一條小溪,清冽的水流,跳動的魚蝦,長年歡快着。那個店鋪以前是一家地主開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成了供銷社,南北雜貨皆納其中,一個「經理」兩名售貨員,便把一「街」「統治」。

經年累月,山鄉的人們依靠這麼個「街口」生活着,無非柴米油鹽、刀鋤布衫,所需不多,倒也過得安寧。風調雨順的年頭,縣供銷社還會在秋收之後組織一次物資交流大會,大約相當於「大處地方」(山里人常用語)的趕集。那兩三天裡,「街口」才真的名副其實,供銷社借用旁邊村民的住房當鋪面,還搭起許多棚子,取了門板架成臨時櫃檯。人們紛紛把家裡的山貨帶來,賣了錢後,攜妻帶子逛一回「街」,再買些糖酒肉布,其樂融融。也有專來玩耍的,多是青年男女、頑童小孩,滿街上下走來竄去,扎堆嬉戲,把個氣氛攪得熱熱鬧鬧的。等到「大會」一過,山民的物、錢被掏得差不多了,街口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我便是依照這「物資交流大會」的景象,來「規劃」我幻想中的小街的。但是,那時的我認為,這只能是幻想而已。

儘管山鄉偏僻落後,可人們思想中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儒家理學觀念卻扎得既深且牢,對詩書禮義頂禮膜拜,對買賣經商卻不屑一顧,以至於輕易不將「買」字說出口。比如買酒叫打酒,買肉叫剁肉,買布叫扯布,即使如買鹽、買煙之類無特定詞語取代的,也要叫稱鹽、拿煙,常常父母差子女時,都是喊:「崽姑哩,去鋪里幫我稱一斤鹽,拿兩包煙來。」就是不說「買」字!試想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山鄉的買賣怎能興隆,街口怎會不寂寥呢?

時隔多年,當我再次回鄉省親時,猛然發現我的幻想成真了。過去的老「街口鋪」旁邊,不知從何時起,出現了一條貨真價實的小街。小街的一頭由村莊演變而成,另一頭則延伸到了田野上,足有一里長。街中間是一條水泥大道,連接進出山鄉的馬路。兩邊是擠擠挨挨的小商店,有二三十家之多,什麼服裝店、鞋帽店、雜貨店、水果店等等,一應俱全,還有三兩家餐飲店、美容美髮店「雄踞」其間。那些店鋪大都是二三層的小樓房,一層賣貨做生意,樓上存貨、住人。街上流動人口雖不多,但聚集了這麼多住戶,也是人來人往,頗有些人氣。一到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把個小街映得通亮。儼然成了一個熱鬧的小鎮。

那天,我去看望一位少年時代的好友。好友本住在山嶺上,因兩個孩子在外打工賺了錢,鄉里建設小街時,他舉家遷下了山。我去的時候,他正與一夥雀友在摸麻將,見到我,只是稍停片刻為我讓了個座,吩咐愛人為我倒杯茶,手中的「活計」基本沒有停。在與眾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言談間,我逐漸了解了一點如今山鄉的狀況。現在到處都在發展,山鄉也不例外,不是老百姓口袋裡有了錢,這小街是斷難形成的。但從另一面看,山里人走南闖北的,既學會了經營之道,卻也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比如這打牌賭錢,在小街已是「全民皆兵」,人不分男女老幼,時不論春夏秋冬,誤了工作誤了農時誤了學業全然不顧。朋友開的是間雜貨店,常從南昌武漢等地進貨。一般說來,總是怕進到假貨吧?可他卻常專揀假貨進。像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真的太貴,顧客害怕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反而沒人敢買;便宜的哪怕是假的也沒關係,反而暢銷。」是非黑白全顛倒了,真是匪夷所思。我還聽說小街上有人調白糖當蜂蜜賣,有人靠搞迷信活動、為地下六合彩做莊寫單而發家致富的,何止三教九流,真是良莠難分。

我不禁苦笑:所有這些,都是我少年幻想中所始料不及的啊!

老友留我吃了晚飯,一家大小甚是熱情。我還是感到了他們心靈深處的那份純淨和樸實。只是搓麻已成風氣,他們都不知不覺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了。我於是又想到了那間老供銷社,那時賣南貨的極講究足秤,老人說掐秤(即短斤少兩)是會掐子孫的;賣中藥的不僅不能摻假,還在藥包上加一張紅紙,送病人一個吉利。當時的風氣是多麼純淨。

帶着微微醉意,我走出了小街。這是一個陰冷的冬夜,天上不見星月,四周的山巒被夜色籠罩着,似乎已進入了安謐的夢鄉。回望小街,卻已燈火闌珊,白天的喧囂已然退去,小街又融入了平靜。望着那蜿蜒的輪廓,我百感交集:小街是我兒時的夢,是我遠行後的牽掛。她打破了山鄉的沉寂,鑄造了山鄉的希望。我多麼希望小街能夠除卻糟粕,洗淨污垢,在優美的環境裡茁壯成長啊! [1]

作者簡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專業編審,現任上市公司中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