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籠包子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小籠包子是開封特產。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製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1]。只要點起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2]

特產簡介

小籠包子,本稱小籠饅頭,在浙江一帶習慣叫做小籠饅頭,四川、蕪湖叫做「小籠包子」,武漢則直接稱為「小籠包」。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的灌湯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汴梁(今開封市)的酒店「王樓」就制售過名為「山洞梅花包子」的湯包‌。清代道光年間,小籠包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形式,並在各地得到了發展和演變,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口味和特色,如常州味鮮、南京味清、無錫味甜等,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

小籠包子最初是由黃繼善主持經營的。他博採各家之長、製成的包子色白筋柔,獨具風味,很受食客讚譽。小籠包子原為大籠蒸製,後經黃繼善師傅的改革,成了十五個一屜的小籠包子。並對包子的面和餡,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如原來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發麵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後改為只用死面,不用發麵,使皮更薄,且不掉底。活面工藝要求頗嚴,要經過搓、甩、拉、拽,幾次貼水,幾次貼面的「三軟三硬」的過程,才能達到要求。包子餡原摻有肉皮凍,吃多了膩口,後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調餡,去掉了甜醬,餡內只放薑末,不放蔥。打餡很下功夫,一直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小籠包子隨吃隨蒸,就籠上桌;其形:「提起一綹絲,放下一薄團,皮象菊花心,餡似玫瑰瓣。」

開封小籠包子現在已推廣至全國各地,鄭州、大連、瀋陽、太原等地都開設了開封包子館。來開封旅遊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僑胞,在飽覽了古城名勝之後,以能品嘗開封小籠包子為樂事,並給予很高的讚譽。

總的來說,小籠包子不僅是中國傳統美食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作為早餐、午餐還是晚餐,小籠包子都能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滿足人們的味蕾需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