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水線面雙體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小水線面雙體船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小水線面雙體船是指一種水線面積小,且由兩個潛水體和一個水上箱體,中間有兩個流線型支柱連接起來的船舶。該船型最大的特點是耐波性好,尤其是在高航速、高波浪時,這一特點更明顯。

發展

早在19世紀就有人提出小水線面雙體船的設想,而世界上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直到1973年才建成,即美國「卡瑪林諾」(Kaimalino)號海上靶場試驗保障船。陔船主要用於監測火箭飛行軌道,打撈和回收返回地球的彈頭數據艙等。其使用經驗表明,小水線面雙體船具有適應惡劣海況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以後,小水線面雙體船在各國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各種類型和用途的小水線面雙體船紛紛問世。2001年4月,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交付使用,該船為一型海關監管船,主要用於珠江口執行反走私任務。

1.世界各國發展小水線面雙體船的概況

世界上小水線面雙體船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應用繁多。按功能劃分,海上作業用得最多;交通客運和油田服務次之;軍用靶場保障、水聲監聽為第三;旅遊娛樂為第四;其他用於試驗演示。

美國1983年建成的「海影」號,是隱身先進技術演示船,顯示出小水線面雙體船在未來高性能船和水面艦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1991年建成的「勝利」號,是世界上首次成批建造的小水線面雙體船;1998年建成的「完美」號,排水量和拖帶水聲陣的能力都加大,耐波性更好,作為美海軍對核潛艇監視的勤務保障船。在高速小水線面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四支柱、四潛體小水線面船「SLICE」號。SLICE的基本設計目標是在保持SWATH原有耐波性能的前提下減小阻力,提高航速。

日本、韓國等國在開發小水線面雙體船上的起步時間不同,水平也有差別。日本採取試製、試用、營運,再開發、再推廣、再提高完善的技術路線。其海鷗2型高速客運渡船基本上達到全海候運營。從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還建造了水聲監聽船,韓國建造了試驗保障船,英國建造了軍用交通艇,德國建造了水下系統研究試驗船,芬蘭建造了世界最大的萬噸級小水線面雙體豪華旅遊船。

2.小水線面雙體船在我國的應用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了SWATH船型的研究,並先後由多人對其阻力、耐波性、縱向穩定性進行了研究。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與大連理工大學藉助其試驗環境,進行了SWATH船型優化與阻力性能研究、耐波性能以及縱向運動穩定性的研究,並進行了大尺度船模試驗。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和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則開展了軍用與民用方案的設汁應用設計研究。2004年,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與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聯合設計了1500t小水線面雙體工作船。該型船潛體為變截面,採用雙機、雙槳、雙舵、前後雙鰭,採用電力推進系統,是國內首艘進行電力推進的小水線面雙體船。

構造

小水線面雙體船的上船體(亦稱箱體)的建造材料一般為鋼結構、鋁合金或玻璃鋼。

由於不必過多地考慮阻力性能,上船體通常採取相對容易建造的簡單造型,外形一般呈長方形,內部設置艙室,頂部為寬闊的甲板平台,可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布置有效載荷這些載荷可以是各種設備、武備、艙室、直升機或集裝箱貨物等下潛體(又稱下船體)為兩個彼此平行而且相互對稱的流線型箱體結構,尾部裝有推進器.正常航行時這兩個下潛體沒入水中,小水線面雙體船的主要浮力由下潛體提供推進器或推進器傳動機構、穩定鰭的控制執行機構以及各種油水艙一般也都布置在下潛體內,支柱體橫截面為流線型。它從下潛體向上穿過水麵與上船體連接、將上船體與下潛體構成了一個整體。支柱體也是上、下船體之間的聯繫通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