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宛(詩經)
【原文】
宛彼鳴鳩①,
翰飛戾天②
我心憂傷,
念昔先人。
明發不寐③,
有懷二人④
人之齊聖⑤,
飲酒溫克(6).
彼昏不知,
壹醉日富(7).
各敬爾儀,
天命不又(8).
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9),
蜾蠃負之(10)。
教誨爾子,
式彀似之(11).
題彼脊令(12),
載飛載鳴。
我日斯邁,
而月斯征。
夙興夜寐,
無忝爾所生(13)。
交交桑扈(14),
率場啄粟。
哀我填寡(15),
宜岸宜獄(16).
握粟出卜(17),
自何能毅。
溫溫恭人(18),
如集於木。
惴惴小心,
如臨於谷。
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
==【注釋】==
①宛:小的樣子。
②翰:高。戾(li):至,達到。
③明發:指 湖。
④二人:指父母親。
⑤齊聖:聰明正直。
③溫克:蘊藉 從容
(7)壹:語氣助詞,沒有實義。富:滿。
(8)不又:不再來。
(9)螟嶺:螟蛾的幼蟲。
(10)蜾嬴(guo luo):細腰蜂。負:背。
(11)式: 用。彀:善。似:繼嗣。
(12)題:看。
(13)忝:愧,辱沒。生:指父母.
(14)交交:飛來飛去的樣子。桑扈:鳥名。
(15)填:苦。
(16)岸:牢房。
(17)出:問。(18)溫溫:和軟的樣子。
【譯文】
小小斑鳩在飛鳴,
展翅高飛上天空。
我的心中多憂傷,追念故去的先人。
直到天亮睡不着,
心中懷念父母親。
有人正直又聰明,
飲酒蘊藉又從容。
也有昏庸無知者,
沉醉酒中難自拔。
各自威儀要慎重,
天命一去不再來。
田野長着野豆苗,
庶人百姓去採摘。
螟蛾生子長成蟲,
細腰土蜂背走它。
教導你的親生子,
使他向善長成材。
看看那些小鶺鴒,
一邊飛來一邊鳴。
我要天天出門行,
你要月月在外奔。
早起晚睡要勤勉,
切莫辱沒父母親。
桑扈鳥兒飛去來,
沿着禾場啄米粒。
可憐我窮無依靠,
應吃官司進牢房。
抓把小米去問卜,
何處能夠得吉利。
溫和恭順的人們,
好像棲身大樹上。
忐忑不安多小心,
就像面臨那深谷。
恐懼謹慎戰兢兢,
就像雙腳踏薄冰。
【讀解】
士大夫身處亂離之世,不僅感嘆自身命途多件,並且勸誡身 在朝廷的人們,在特殊情勢之中要謹守職責,向善明哲,不但小心做人,也要勤於政務,不要辱沒先輩。這是傳統具有良知正義 感的士大夫在亂離之世特有的憂患意識,也是傳統士大夫特有的 品質。
亂離之世,看被紅塵者,往往隱通山林,或自暴自棄, 或沉溺於酒色。英雄豪傑落草綠林,劫富濟貧。在這種時候,堅持操守,盡忠盡職,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們各自的命運瞬息變幻,朝不保夕,更是難以顧及其它。此情此景,猶如在一個飛快旋轉的渦漩之中要站穩腳跟,得有巨大的自制力和平衡能力。
但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總該有一個軸心,一種向心力, 否則便會成散沙一盤,失去主心骨。這個軸心,這種向心力,往往是由具有社會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構 築的。他們不依附於任何既成的社會群體或利益集團,竭力維護 作為社會生活支柱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理想的價值取向。在某些特 殊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和生命,以成全自己竭力 維護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應當說,這樣的人同創造物質文明的人 一樣,在為整個社會和民族的群體作着自己的貢獻。他們並非 「精英」,只為某種信念和理想存在着。他們手中沒有掌握實際的權力,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手中握有權力的人們。他們沒有財富,卻以維護精神上的獨立為己任。
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人,無論是拯救還是逍遙,都以自己 特有的方式在支撐着民族和社會的價值與信念體系。從屈原到 「戊戌七君子」,以血薦軒轅,殺身以成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精神足以感天動地泣鬼神。 亂世出英雄。這英雄應當不單是打家劫舍的綠林好漢,也不單是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不單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豪傑;同樣也包括矢志不移地堅持道德和人格理想的人們,包括憂國憂民憂時的人們。[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