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城風景(闕惠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城風景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小城風景》中國當代作家闕惠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城風景

與喧鬧的鳳凰相比,百公里之外的黔陽,則沒有眾星捧月般的幸運。反而成就了它的美譽--「最隱匿、最真實的古城」。

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部分仍可居住,危房不少,絲毫不煞風景。街道不齊整,不平的青石板,被雨水洗刷得可見倒影。緩行在曲里拐彎的深巷,踏着光溜的石板路,我走進了古城的昨天。

在小城的深巷裡,藏着一幢神秘的舊址,那就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在黔陽開辦的軍統培訓班。 從1939年到1945年, 此訓練班與臨澧,息烽,蘭州,東南的訓練單位共培訓了13500名左右的軍統情報、諜報、行動、電訊和游擊戰專業人員,為抗日戰爭輸送了不少諜戰人才。之後,重慶最有聲望的中央培訓機關從這些班裡挑選了250名畢業生,加上軍統區站的頭目,再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嚴格的高級情報技術訓練,這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

城內,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門,上面卻是用青石板刻着斗大的楷書「中正門」。原來,這也是戴笠在黔陽開辦軍統培訓班時,留下的痕跡。

小城中,名氣最大的還是芙蓉樓。

唐開元二十七年, 「詩家天子」王昌齡遠謫嶺南,次年起任江寧丞。恰逢辛漸由潤州北上洛陽。王陪辛自江寧到潤州,分手與此,作《芙蓉樓送辛漸》。危道豐先生於抗戰勝利後撰寫的一幅對聯:「地以人傳千載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後一江寒雨客歸來」赫然立於景區大門兩側。

龍標勝跡門是一處稀有的古建,人稱「三絕門」。門坊上方正中為大型泥塑「王少伯送客圖」,泥塑使用古代 「堆塑」工藝,畫面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為第一絕;牌坊高達三丈多,向臨河一側傾斜了兩尺多,傾斜度已超過了意大利比薩斜塔,為第二絕;門楣正中有一個指南針,上南下北,與如今我們使用的指南針上北下南正好相反,箇中緣故成千古之謎,為第三絕。

小城中的張家老屋,更是遊客盈門之地。它是古城保存較好的明未清初窨子屋,至今仍有張氏後人居住,已傳世十餘代。老屋一進、二進地面鋪設銅錢,寓意出門求平安、回家要掙錢。明示融侗、漢、苗多民族於一家的張家世代經商。屋內陳列着漢族刺繡、侗族的臘染、苗族的挑繡,顯示着他們多民族一個屋檐下,相安無事,和和睦睦。不僅家中平安,而且鄰里融洽,箇中緣由,房內的楹聯就是最好的答— 「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 家風佳風永世久,忍得忍德源流長」。對聯淺顯易懂,教育、教化躍然紙上。家庭的和睦帶動了鄰里和諧,進而才有社會的和諧。

送客亭,傳說是王昌齡送友人辛漸的地方。有聯"名花好共題詩句,寒雨曾經送客舟"。亭子邊的河碼頭就是友人乘舟北去的始發地了。

在送客亭小坐,望着那不起眼的碼頭,低吟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聯想起黔陽街道邊和路燈上"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合籙成壼形的標誌,古城給我的印象與當初王昌齡表達的」清如玉壺冰」倒真是異曲同工![1]

作者簡介

闕惠玲,女。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退休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