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鳳尾蘚原變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鳳尾蘚原變種

中文學名:小鳳尾蘚原變種

界:植物界

科:鳳尾蘚科

屬:鳳尾蘚屬

小鳳尾蘚原變種,學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 bryoides 科名 鳳尾蘚科 Fissidentaceae 屬名 鳳尾蘚屬 Fissidens 中文名 小鳳尾蘚原變種。 [1]

小鳳尾蘚原變種形態特徵

植物體細小。莖通常不分枝,連葉高1. 5—5. 6mm,長1. 3-2. 4mm,腋生透明結節不明顯,中軸稍分化。葉4—6對。

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長0. 8--2mm寬0. 3-0. 5mm.急尖,背翅基;楔形;中肋及頂或在葉尖稍下處消失;葉鞘約為葉全長的1/2—3/5,通常略不對稱,分化邊緣通常粗壯,在前翅寬1—3列細胞,在葉鞘處寬3—6列細胞,厚度為l --3層細胞;

前翅及背翅的細胞為方形至六邊形,長5--12μm,略厚壁,平滑;葉鞘細胞與前翅及背翅細胞相似,但靠近中肋基部細胞較大而長。雌雄同株。雄生殖苞芽狀,腋生於莖葉。

雌生殖苞生於莖頂,頸卵器長約2. 45um;雌苞葉與莖葉相似,但較長。蒴柄長I. 8-7.5mm,平滑。孢蒴對稱。蒴壺長0. 25-0. 8mm。蒴蓋圓錐形,具喙,長0.35-0.6mm。蒴外層細胞長方形,側壁略加厚。[2]

小鳳尾蘚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於陰蔽環境中的石上或土上。[3]

小鳳尾蘚原變種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北半球南美洲[4]

黑龍江撫遠縣,高謙6282 (F. borealis的主模式標本IFSBH )。

內蒙古甘河大興安嶺),高謙12961 (IFSBH,SYS )。

陝西臨潼驪山,海拔800m,高謙等16650 (IFSBH,SYS);南五台山,海拔1 OOOm,高謙等(IFSBH,SYS )。

西藏郎縣,臧穆1734 (HUMSYS)。

四川成都市,海拔600m.李登科15220 (SHMSYS);稻城,貢嘎山,海拔3 400-3 600m,汪媚芝814237C (PE,SYS);雅安,海拔700m,高謙17086、17104 (IFSBH,SYS );二郎山,海拔2 400m,高謙18469 (IFSBH,SYS);涼山,海拔2 700m,張光初、曹同21840 (IFSBH,SYS )。

湖北:大神農架保護區,張光初、白思忠33912 (IFSBH SYS)浙江:普陀山,海拔50m李登科6979(SHM,SYS)。

貴州綏陽縣,寬闊水,海拔1 600m,高謙、馮金宇33262 (IFSBH,SYS)。

雲南昆明市,李登科2527,3345 (SHM,SYS );景東哀牢山,海拔1 450m,張晉昆14590

廣西桂林七星岩,曹同21981 (IFSBH SYS)。台灣:中部以西的山地,U. H. Schwabe采於1947年8月(F. taiwanensis的同模式標本,JE)。

小鳳尾蘚原變種變種

本原變種的性別及性器官所在的位置雖然比較穩定,但植物體的大小、葉形和孢子體的形狀變異很大,容易和別的變種混淆,甚至被誤認為不同種類。但本原變種的主要特徵是莖中軸稍分化,背翅基部楔形,終止於基部,分化邊緣幾達葉尖。

5 (b).小鳳尾蘚側蒴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lateralis(Broth.),lwats.and Suzuk.,Journ.Hattori Bot.Lab. 51:363. 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1.1985;Redfearn and Wu,Ann.Missouri Bot. Gard.73(1):187. 1986.

F .lateralis Broth.,Hedwigia 38:210. 1899.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雌器苞(或蒴柄)多為側生,雌苞葉遠小於莖葉。

生境 多為石生,罕為土生。

產地 據Iwatsukiand Suzuki (1982)報道,本變種在我國台灣有分布。

分布 中國,朝鮮,日本。

5 ?.小葉鳳尾蘚多枝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ramosissimus Ther.,Ann.Crypt.Exot.5:167.1932.

F .bryoides var.ramosissintus(Ther.)lwats.et Suzuk.(hom.illeg.),Journ.Hattori Bot.Lab.51:359. 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1.1985;Redfearn and Wu, Ann. Missouri Bot.Gard.73(1):187. 1986.

F. perexiguus C.Muell.,Nuovo Giorn.Bot.Ital.N.Set.4:245.1897;Iwats.,Journ.Hattori Bot.Lab. 48:178. 1980;Redfearn and Wu,Ann. Missouri Bot.Gard.73(1):188. 1986. F.ryukyuensis Bartr.,Bryologist 50:160. f. a一b.1947;Chuang,Journ. Hattori Bot.Lab.37:444. 1973;Lai and Wang-Yang,Taiwania 21(2)、183. 1976.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不同之處在於莖中軸不分化,背翅基部狹楔形,未及葉基即消失,分化邊緣遠離葉尖消失。

生境 多生於半陰蔽的石上。

產地 陝西P. J. Giraldi采於1894年9月(F. perexiguus的同模式標本,FI).四川:涼山海拔2700m,張光初、曹同2160321793 (IFSBHSYS) ;雅安,海拔700米,高謙等1712 (IFSBH,SYS)。廣西:桂林,曹同21936 (IFSBH,SYS )。

分布 中國,日本。

5 (d).小鳳尾蘚乳突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 schmidii (C. Muell) Chopra and Kumar,Mosses West HimalagasAdjacent Plains.43.1981;Iwats.and Suzuk.,Journ.Hattori Bot.Lab.51:362.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3.1985;Redfearn and Wu,Ann. Missouri Bot.Gard. 73(1):187. 1986.

F. schmidii C. Muell.,Bot. Zeit. 2:18. 1853;Li,Bryof l: Xizang. 8. 1985.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前翅細胞較小,長僅4-7μm,具乳頭狀突起,雌雄異株。

生境 喜生於石灰岩石上或石灰岩洞周圍的泥土上。

產地 黑龍江:高謙1335 (IFSBH,SYS)。西藏:山安曲林縣,減穆1389a (KUM,SYS)。台灣:南投縣,賴明洲10505 (H)。

分布 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巴布亞新幾內亞。

參考來源

  1. 小鳳尾蘚原變種, 植物智, 2020-01-18
  2. 6種鳳尾蘚屬植物莖的比較解剖學研究 - 百度學術 韓留福 , 王曉蕊 , 趙建成 -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 - 2003 對6種鳳尾蘚屬(FissidensHedw.)植物,即裸萼鳳尾蘚(FissidensgymnogynusBesch.),小鳳尾蘚多枝變種(F.bryoidesvar.ramosissimusTher.),尖肋鳳尾蘚(F.beckettiiMitt.),直...
  3. 河南鳳尾蘚屬植物新記錄_圖文 - 百度文庫 2020年8月13日 (Fissidens taxifolius),(5)羽葉鳳尾蘚(Fissidens plagiochloides),(6)裸萼鳳尾蘚(Fissidens gymnogynus),(7)小鳳尾蘚原變種 (Fissidens bryoides Hed...
  4. 鳳尾蘚屬 - 多識植物百科 來自多識植物百科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fèng wěi xiǎn shǔ鳳尾蘚屬 多識苔蘚系統分類[1] 生物 Vitae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總界: 多貌總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