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密雲圓悟禪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密雲圓悟禪師

 

 

 

密雲圓悟禪師

圓悟(1566~1642),明末臨濟宗僧,江蘇宜興人,俗姓蔣,號密雲,家世務農。 年輕時,以讀《六祖壇經》而知宗門之事。 年二十九,從幻有正傳剃度出家,一日過銅棺山,豁然省悟; 萬曆三十九年(1611),嗣正傳衣缽。 四十五年,繼席龍池院。 其後,歷住天台山通玄寺嘉興廣慧寺福州黃檗山萬福寺育王山廣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報恩寺六大名剎,大振宗風。 崇禎十五年示寂於通玄寺,世壽七十七。 有《密雲禪師語錄》(《禪宗全書》第五十二冊)、《天童語錄》行世。 其剃度弟子三百餘人,嗣法者十二人。 其中有多位是明末望重一時名僧。 圓悟塑像在山東省靈岩寺

密雲圓悟禪師悟道因緣白話解說

密雲圓悟禪師悟道因緣 寧波天童密雲圓悟禪師,龍池幻有正傳禪師之法嗣,字覺初,俗姓蔣,宜興(今江蘇境內)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 圓悟禪師幼時喜好跏趺坐,儼然若有所思。 八歲時,不由師教,即能念佛。 從十五歲開始,以耕、樵為生。 二十六歲時,圓悟禪師偶然拾得一本《六祖壇經》,釋鋤讀之,始知有宗門向上之事,遂決志參究。 從此以後,圓悟禪師白天耕種採薪,晚上編織草鞋,閒暇則取《壇經》,玩昧不已。 一日,圓悟禪師擔柴到集市上叫賣,忽然看見一個柴垛,高高地突露在眼前,當下恍然有省。 二十九歲那一年,圓悟禪師出家之志已決,安置好妻孥之後,遂前往荊溪顯親寺,投幻有正傳禪師座下出家。 正傳禪師見圓悟禪師學道勇銳,希望他能夠儘快徹悟,便給他起名「圓悟」。 圓悟禪師三十歲時,正傳禪師由顯親移住龍池,圓悟禪師亦隨而前往,第二年終於得以落髮。 在正傳禪師座下,圓悟禪師任勞任怨,勤服大眾,經常於百里之外,為寺院背糧。 在干各種各樣雜活苦役的同時,圓悟禪師一有空兒就入室請益。 正傳禪師對圓悟禪師要求極嚴,經常施以惡毒鉗錘。 每有所問,圓悟禪師若不能相契,正傳禪師便厲聲詬罵,絲毫不留情面。 天長日久,圓悟禪師漸漸地鬱悶成病,曾臥床二十多天。 圓悟禪師在正傳禪師座下服勤四載之後,也就是在他三十三歲的時候,才獲許受戒。 第二年,圓悟禪師開始閉千日關,發誓剋期取證。 其間,圓悟禪師雖有所省發,正傳禪師卻終不肯予以印可。 三十八歲那一年,圓悟禪師偶然登上銅棺山頂,見樹木蔥蘢,境界開闊,忽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覓纖毫過患了不可得。 當時正傳禪師移住京師普照寺。 圓悟禪師遂前往省覲,請求印證。 正傳禪師一見圓悟禪師,便問:「老僧離汝三載,還有新會處麼?」 圓悟禪師道:「一人有慶,萬民樂業。」 正傳禪師又問:「汝又作麼生?」 圓悟禪師道:「特來省覲和尚。」 正傳禪師道:「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 圓悟禪師於是留在普照寺,執侍正傳禪師,兩年後,便辭師遊方。 圓悟禪師先後到過金山、雙徑、天台等地,並拜訪過道學家周海門居士。 萬曆三十八年(1610),正傳禪師從燕京重新回到龍池。 圓悟禪師復前往探望。 正傳禪師問道:「汝到諸方,曾見甚麼人?」 圓悟禪師一聽,便以腳打他,以手拍膝。 正傳禪師道:「許汝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圓悟禪師道:「和尚疑則別參。」 一日,正傳禪師上常說法,舉拂子問大眾:「諸方還有這個麼?」 圓悟禪師從大眾中走出,震威一喝。 正傳禪師道:「好一喝。」 圓悟禪師於是又連喝兩聲,然後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正傳禪師便轉過身,看着圓悟禪師,說道:「更喝一喝看。」 圓悟禪師一聽,便走出法堂。 正傳禪師於是下座,歸丈室。 圓悟禪師遂跟在後面,來到丈室,向正傳禪師作禮道:「適來某甲觸忤和尚。」 不久,正傳禪師便命圓悟禪師住西堂寮。 按叢林規矩,只有退居或客居的住持和尚和有資格住進西堂寮。 從這裡可以看出,正傳禪師對圓悟禪師的器重。 正傳禪師臨終前,曾將法衣和拂子交付給圓悟禪師,並囑累他好好扶持佛法。 圓悟禪師再三推辭,不得已而受之,並畫圓相五位,呈正傳禪師,說道:「若據某甲扶佛法,任他五位圓相,都來(統統,全都)總與三十棒,莫道分明為賞罰。」 正傳禪師一聽,便點頭微笑。 正傳禪師圓寂後,圓悟禪師一度於龍池繼其法席。 後遷浙江嘉興金粟山廣慧寺、福建黃檗山萬福寺、明州育王廣利寺、天童景德寺等道場。 一時宗風浩蕩,道聲日隆,僧俗問法者晝不斷。 其座下徒眾有三千餘人,為一方宗主者十二餘人。 圓悟禪師圓寂於崇禎十五年(1642),春秋七十七歲。

圓悟禪師曾有詩偈雲: 「野衲橫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須彌峰。 舉頭天外豁惺眼,俯視十方世界風。」 「萬聚叢中我獨尊,獨尊那怕聚紛紜。 頭頭色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 唯我獨尊全體現,人來問着只粗拳。」

簡介

師諱圓悟,號密雲,俗姓蔣氏。 嘗之宜興人也。 甫離褓抱,氣度莊凝,不妄言動,終日兀坐儼若思。 六歲入鄉校不甚受讀,惟好作大書。 八歲興世相無常之感,恆誦佛號。 稍長,事耕穫,偶得《六祖壇經》,時釋鋤而觀之,始知宗門向上事。 一日,過山徑忽見積薪,恍然有省。 於是管攝心意,令昭昭然,終日如是。 年二十九,安置家室。 父曦率禮幻有傳和尚,今諸方所稱龍池者也。 師事龍池,躬任眾務,備嘗勞苦而不廢參究,但覺心境對立,與古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不能契合,因請益於龍池。 龍池云:「汝若到這田地,便乃放身倒臥。」 更無別語。 後屢請益,惟遭罵詈。 師慚悶交感,以致危疾,二七日方蘇。 遂稟龍池掩關。 圓悟為明末臨濟宗僧,費隱通容、浮石通賢、隱元隆琦、木陳道忞等高僧,均為其嗣法弟子,被尊為「臨濟宗中興之祖」,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出家

圓悟甫離褓抱,氣度莊凝,不妄言動,終日兀坐儼若思。 六歲入鄉校不甚受讀,惟好作大書。 八歲興世相無常之感,恆誦佛號。 稍長,事耕穫,偶得《六祖壇經》,時釋鋤而觀之,始知宗門向上事。 一日,過山徑忽見積薪,恍然有省。於是管攝心意,令昭昭然,終日如是。 圓悟年二十九時從幻有正傳剃度出家,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嗣正傳衣缽。 遍參名山,六坐道場,繼席龍池院,歷住天台山通玄寺、海鹽金粟寺、福州黃檗山萬福寺、育王山廣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報恩寺六大名剎,大振宗風。 說法二十六年,化溢支郡,言滿天下。 有剃度弟子七百餘人,嗣法者十二人,即:大溈如學、鄧尉法藏、梁山海明、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徵、天童道忞、雪竇通雲、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 明天啟四年至崇禎三年(1624~1630),圓悟應居士蔡聯璧請入主海鹽金粟寺,越五載,金粟有圓悟法衣塔。圓悟入主金粟寺的事跡在史料上有較詳情的記載。 據明《金粟寺志·序》中所言:「密老人自天台應請,攜杖南來,披榛斲石,未幾瓶錫四集,龍象盈千,化灌莽為寶坊,更煙椔為雕甍。 自非聖智,何以致是。」 《密雲禪師語錄》卷九和卷十的年譜,也明確記載在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三月,應檀越蔡聯璧之請,圓悟入主海鹽金粟廣慧禪寺,至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飄然拂衣而去」。 圓悟在金粟寺六年的事跡,也紀錄得 非常詳明: 如師初至金粟時,曾有夢見千僧井、韋馱趕洪等傳奇故事:夢旂亭下有一大井,可飲千人,一老者指曰:「是師住處。」 這就是金粟寺千僧井。 又如師初到時,金粟寺「龍山」為貴人所圖,天王寢殿以外皆編戶,所居破屋敗垣,饘粥或不繼。 在師的努力下,第一年僧眾百人,第二年三百人,第三年五百人,第四年七百人,第六年達千人,且多「軒昂騰達、不可羈縻之士」。 後來到吳楚弘法的戒顯,到川、滇、黔弘法的海明,以及到日本弘法的隱元隆琦等,均出自金粟寺。 故圓悟有「臨濟宗中興之祖」和「法遍天下」之稱。 再如初時,十方來學,雲趨水赴,屋不能容,至有露坐檐宿者。 在師的帶領下,大興臨濟(義玄)、德山(宣鑒)禪風,重葺通堂(五間十三架)、護世四神王寢殿、方丈室和齋庫泡湢等,使金粟寺一躍為遠近聞名的一大禪林。

宗師

圓悟以棒打啟悟,針鋒相對,獨樹一幟。 「棒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精簡了所有修習層次、階段,也是對宋儒的繁縟學風的一種矯枉過正。 圓悟的禪學思想,對明清之交時的禪宗各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著有《密雲禪師語錄》十二卷,其「卷二」和「卷三」之一部分,就是在金粟寺「上堂」的紀錄,內容十分豐富。 由於圓悟對金粟寺貢獻巨大,所以在群眾中威望極高,至清初,茶院、秀水、鹽官等一帶的民眾,仍無人直呼圓悟名號,尊稱其為「金粟和尚」。 密雲圓悟在金粟寺弘法後,應請移錫寧波天童寺,建樹甚多,為天童寺中興之祖。 海內廣傳「天童派」,而其中大半出自金粟寺。 明末兵部侍郎吳麟徵說:「來者於處,處者熙熙,皆言叢林之盛,無過於昔日之天童,今日之金粟者。」 金粟寺與天童寺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 密雲的法嗣中:漢月法藏開法三峰,後繼人具德弘禮、繼起弘儲等,廣傳於吳楚。 破山海明及浮石通賢等弘法西南,海明弟子丈雪通醉等,法系盛行於川、滇、黔諸省(今日成都寶光寺仍供奉有密雲禪師等塑像)。 木陳道忞及法孫天岸本升奉詔進京,見重於清帝順治。 圓悟自己及法嗣費隱通容、法孫隱元隆琦(隆琦於金粟時 「機鋒顯露」)歷主天童及閩黃檗之萬福等大剎,被贊為三代同聲唱道。 崇禎十五年,圓悟示寂於通玄寺,世壽七十七。

嗣法

崇禎庚午赴閩川黃檗之請。 辛未主阿育王寺。 既而寧波司理黃公端伯、邑侯王公章暨諸紳士,請主天童寺。 而鹽官諸紳士請再主金粟。 兩郡交迎,師決於眾,眾譁然欲天童也。 師遂赴天童。是時龍象雲集,又倍於金粟矣。 師嗣龍池,於臨濟為三十世。 接人無論初機、積學,惟據令而行。 故席下英人傑士,往往脫穎而去。 至於吳、越、閩、楚名公鉅儒,慕師宗風或晨夕隨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請,得師激發,無不虛往而實歸。宗藩勛戚仰師德者,懷香參扣。 而齊、魯、燕、趙及殊方異域之士,亦憧憧不絕也。 師主法二十有五年,以本分接人終始不易,間有執杜撰之解,起而相角者,師一一究詰,以明厥旨。 門人中有付拂者,早離師席未盡其妙,於本分外別生枝節,師諄諄誨之,不聽,則出辟書判說,且欲擯之,不以受囑而少假。 又其徒着《五宗救》,師出《辟妄救略說》,後有人求師勿行,師不許。若士大夫意見不同,齟齬其間,師不為勢位而遷就。有形於文字者,師亦往復折之,不少憚。 蓋師用本分鉗錘,學者難以湊泊,而道理知解之言,穿鑿奇巧之說,易於惑人受其惑者,往往至於失正知見。師為此懼,不顧嫌怨而披駁之。以故有勸師弗較者,師不聽,曰:「存吾說於此,以俟天下後世之明眼人耳。」 然而屢經闡揚,厥旨亦大暢,疑者終信,叛者終服,忌且謗者,亦終悅且悔。 單傳直指之宗,固不待身後,而彰明較著於天下矣。 師尋常誨人,俱勉以古德風規,法門大體而師亦見諸躬行,罔有缺失,室中不畜長物,衣盂稍潤即散於眾,或估唱易金以供之。 師所住道場,義當為者不憚煩費,每罄所有以佐之。 師在金粟多建置,百廢具舉。 天童為禪宗五山之一,祖師代起,規模宏大,而法席久虛,鄰於瓦礫灰燼。 師念:處其地當任其責。數年締造:自殿閣堂寮以至庖廊圊澡之屬,罔不鼎新,不但復舊觀而已。 山中祖塔三十有餘,多侵毀者,皆清核而修葺之。 師之盡力於院事如此,然意所不可即徒步出山,聽其所之,不少顧戀。 師事龍池惟謹,一言動必遵之,服勤不啻廝養。 龍池寂後,師得時物必薦之。龍池几榻不假雕飾,師住處,凡制器皆樸質無華美者。 師體干雄傑,人望而心折。 武原朱君上申初聞師名,未之信。 一夕夢人持巨幅展示,見僧相挺特類古應真。 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禪師像也。」 甫瞻禮而覺。 翌日過坊間,見裱像與夢中所見同,讀其贊,始知為師像也。 上申異之。於眾信中,皈向尤篤。 繇此觀之,師豈偶然者哉。師或因事出山,當道及鄉紳士必得師復返而後已。 所過之處,四眾喧闐,街衢為之不通。 至登塔受禮,不得舉化而去。師七十誕辰,來祝者肩摩袂接,寺不能容,多溢處于山谷間。 辛巳,師有退居之志,曳杖出山,卒歲于山陰祁氏之密園。 壬午正月至天台通玄寺,遂止而休焉。先是戚畹田公,入天童為皇貴妃田氏齎紫衣,請師說法。 田公既親炙師,皈向甚虔。 至陪京禮報恩寺,知寺為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孝思所系,疏請新之,舉師荷其事,得俞旨。田公展人迎師,師固辭。 至是田公再疏舉師,復展人迎。 陪京諸士大夫,亦以書速師之行。 師述退居之志,以謝之。有自幸居山,正足修持以報國恩之語。 而師厭世之意,亦露於此矣。

弟子

七月四之日,師示微疾,然起居如平時。 五之日,猶答問道書。 六之日,猶答僧問。 七之日午時,師上匡床坐片晷,泊然而寂。 壽七十有七,臘四十有七。 卜塔於天童之南山。師付法弟子為五峰學公、漢月藏公、破山明公、費隱容公、石車乘公、朝宗忍公、萬如微公、木陳忞公、石奇雲公、牧雲門公、浮石賢公、林野奇公,十有二人。 而嗣法孫以及曾玄更仆,未易數也。 師法語迅捷不留朕跡,如佛果、應庵二祖。 而披駁諸書,雲興瓶瀉不可止御,間形之偈頌天然卓絕。 師自謂少未睹圖史,不閒於詞。然而直從胸襟中流出,固無藉於靡靡也。 師工於書,得晉人筆意,人獲手跡,競寶惜之。而師亦不以此見長。 門人編師語錄若干卷,別裒師辟妄七書、後錄、三錄、據評說、辨天說、判語、復徐一我居士書、判朝宗說八種。 為直說若干卷,並師所著《辟妄救略說》若干卷,俱盛行於世。 侍者昌公書來,囑谷以掇集之事,谷不敢當。 谷入山奠師,眾亦以為言,乃不能辭。 然師耆德偉望,為天下大宗匠,嘉言懿行,非毫楮可罄。 敬稽首述其■,以俟大手筆為師着塔銘,庶有所考云爾。 [參考資料] 〈天童密雲禪師年譜〉;〈天童密雲禪師塔銘〉;《五燈全書》卷六十四;《五燈嚴統》卷二十四;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

傳記

天童密雲悟禪師禪師 《五燈會元續略》、《五燈嚴統》、《祖庭嫡傳指南》、《高僧摘要》、《續燈存稿》、《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宗門拈古匯集》、《佛祖正傳古今捷錄》、《祖燈大統》、《宗門寶積錄》、《續指月錄》、《續燈正統》、《五燈全書》、《宗鑒法林》、《南嶽單傳記》、《揞黑豆集》、《正源略集》(存目)、《新續高僧傳》有傳。 《宗統紀年》:天啟四年(1624)「悟和尚開堂金粟山廣慧寺」。《密雲禪師行狀》:「居(金粟)六年」。《密雲禪師語錄》述及金粟者達42處。 諱圓悟,字覺初,自號密雲,宜興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於蔣氏。 師生八歲。 知世相無常。 年二十六。 發宿慧。 二十七負薪有省。 三十棄家。 又四歲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歲。 得受記莂。 五十二開化龍池。 於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為家。 四海歸之。 老不奉詔。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虛尊。 人天共享之。 實為龍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遠紹雞足之正裔也。 師初棄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傳禪師。 傳嘉其志節。 喜而度之。 為大沙門。 當機輒不爽旨。 眾皆驚異。 師終不自肯。 心苦神勞。 且代眾役。 不知有巳。 偶過桐棺山頂。 豁然大悟。 情與無情。 煥然等現。 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時傳公巳居燕都。 師即趨省傳公。 公見乃大喜。 喜師可倚以支我臨濟也。 經二載辭還。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與周公汝登陶公望齡王公舜鼎。 本色相見。 脫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緇素。 爭識師焉。 傳公還龍池。 師因歸省。 公問。 你到諸方。 會見甚麼人。 師頓腳拍膝。 以對公。 公笑曰。 許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師曰。 和尚疑則別參。 公撾鼓集眾。 付師衣拂。 復召入楊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師力行。 以報先宗師。 即呈偈曰。 若據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來總與三十棒。 莫道分明為賞罰。 時年四十有六矣。 三載傳公遷化。 又三載。 眾請繼席龍池。 自是意緣移徙。 酬香之會。 有六。 計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萬餘指。 師則當軒據座。 威震獅猊。 海內英靈。 飲氣自失。 凡剎竿樹對。 成大寶坊。 不許門下干倚王公。 嘗語學者。 貞觀響道欲瞻風采。 上表遜謝。 往返三四。 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吾敬道信大師。 茅茨石室。 累煩聖主。 且請前行。 吾從別道。 澡身淨髮。 結跏趺逝。 吾敬汾陽無業。 休心息[(企-止+二)/心]。 斷絕攀援。 賜紫及號。 力陳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間。 輕同學子。 不為蚖蛇戀彼窟穴。 吾敬應庵華祖故。 師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龍池五載。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無人證明。 且向別處尋討。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參請。 間不容髮。 雖三載而日新。 海鹽金粟。 使符至再。 師憫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載。 無作無為。 崇成大廈。 床歷幾滿千輩。 名卿達士。 一目相遇獰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伙矣。 有挾貴而問道者。 師輒掌之。 貴人曰。 和尚獨不欲獲法乎。 師曰。 山僧法也無。 護個甚麼。 又連掌之。 斷際故山曰。 黃檗者。 鼓寂鍾沉。 閩人來請。 師不忍先跡零落。 籃輿度嶺。 僅五閱月又拂衣。 則明州黃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駕焉。 公又考。 太白名山。 為歷祖庭。 廢之巳久。 遂與有道紳士俱愴然。 先以意容。 恐師臘高。 師慨然移錫。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虛空作殿。 日月為燈。 且道。 是甚麼人境界。 還會麼。 設或未會。 且看新長老。 撒開坐具。 大展三拜。 於是十一載。 天龍失守之區。 歷祖藏身之處。 無不斬新扶起。 壯甲東南。 翼集鱗宗。 蔚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點胸自許。 招手橫趨者。 不可勝計。 崇禎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齎香賜紫。 征住金陵報恩寺。 師固以老辭。 退臥通玄峰頂。 天下圖其頂相。 書其名號。 而親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猶巡寮視務。 午刻宴然示化。 塔於天童南山。 緇素奔送者萬人。 臨壙慟而失聲。 聲震山谷。 清順治庚子。 住天童門人弘覺禪師道忞。 編師六會語錄。 進頒大藏。 贊曰。 斗柄東指。 鼓腹謳歌。 於不識不知之中。 即釋氏儒童。 難讚辭焉獨今之薄海內。 外據大寶坊。 橫說豎說者。 操鈯斧于山邊水邊者。 皆師法會中人也歷考少林至楊岐。 其世十七。 楊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師。 其間法利之普。 如師者幾何人哉。 今叢林公論。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類師始末。 嗚呼雖實錄也無。 乃瓊枝析玉與。

軼事

一日,龍池過關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 龍池云:「汝既有心,把將心來。」 師呈偈云:「自心本自心,心不自自心,心不非自心,心心即自心。」 龍池云:「心不自心,自心非心,有無既非,無自心耶。」 師復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 龍池云:「今日張渚買兩把青菜來,無個大蘿蔔頭。」 師云:「某在關房不知,謝和尚三拜。」 龍池云:「終未大悟。」 在掩關千日,時與龍池往復咨酬,當機弗讓,而龍池卒未之許也。 師亦自以為恍惚未得安穩。 一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 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又密舉前所會因緣,宛爾不同。 時年三十有八矣。 先是龍池入都門,命師監院務,至是師偕昆季北上省龍池。 龍池問:「老僧別汝等三年,汝等有新會處麼?」 師即出云:「有。」 龍池云:「有甚麼新會處?」 師云:「一人有慶,萬民樂業。」 龍池云:「汝又作麼生?」 師即問訊云:「某甲得得來省覲和尚。」 龍池云:「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 師便出。 晚同眾入室,龍池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汝作麼生會?」 師便出。 龍池云:「此子如傷弓之鳥,見弓影便行。」 一早在室中與龍池語話,出吃粥次,眾問說什麼話? 師便翻倒飯桌。 又一日侍立次,龍池云:「忽有人問汝,如何只對?」 師豎拳。 龍池亦豎拳云:「老僧不曉得這是甚麼意思。」 師云:「莫道和尚不曉得,三世諸佛也不曉得。」 龍池云:「汝又作麼生?」 師便喝。 龍池云:「三喝四喝後,又如何?」 師即連喝,退身。 龍池云:「宛有古人之作。」 師復喝。 又值中秋呈偈云:「為愛中秋夜,月精與人同樂,稱人情萬億州,都皆普昭一人,舉首一輪明。」 龍池云:「不多不少。」 復書一紙云:「檀越送得月餅兩個,師徒侍者五人,一個分作四分,剩底付與老僧。」 師掇一個便行。 一日龍池索師行實,師錄呈,龍池閱竟,云:「已有半部語錄。」 師接而火之。 又一日,龍池囑師南還,師因為兩浙游經會稽,陶石簣太史延居護生庵。 龍池歸禹門,召師還,問云:「汝數年來曾見甚麼人?」 師頓足,復以手拍膝而出。 龍池云:「在外數年,一些氣息也無。」 師云:「和尚疑即別參。」 一日龍池升座,召師前舉拂,問:「諸方還有者個麼?」 師震威一喝。 龍池云:「好一喝。」 師連喝,歸位。 龍池顧云:「再喝一喝看!」 師即出法堂。 龍池下座,師隨入方丈,作禮云:「某甲適來觸忤和尚。」 便出。 龍池即安師西堂位次。 一日龍池撾鼓集眾上堂,付師衣拂,師固辭,龍池詰之,師云:「直待和尚天年,某甲守塔三載,然後可行則行,可止則止耳。」 又一夕,龍池召師及報恩修禪師入室,云:「老僧昨夜起來走一回,把柄都在手裡,汝等為我扶持佛法。」 師便出。 復呈偈云:「若據某甲扶佛法,任他○○○○○,都來總與三十棒,莫道分明為賞罰。」 龍池目之大笑,師亦接而火之。 龍池示寂,師棲於柩側三易寒暑。 萬曆丁巳,眾請開法於禹門。 時儕輩易視之,一聞舉揚莫不屈服。 既而登匡廬,度夏於袁之泗州寺。 有僧自天台跡師至袁,為萬年諸山請師住通玄寺。 師初欲投閒,又念付託之重,幡然就之。 師至通玄,相依衲子十數輩,多正因之士,師寅夕煅煉。 有開發者,天啟甲子鹽官蔡君子谷,請師主金粟山廣慧寺,眾滿三千指。 是時宗風大振,學徒踵至,遂滿七百。 有奇而超然,神駿不可控抑者,多出於席下矣。    [1]

參考文獻

  1. 密雲圓悟禪師,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