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幻有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幻有正傳

 

 

 

幻有正傳

幻有正傳(1549年~1614年)初號一心,字幻有,俗姓李,應天(江蘇省南京市)溧陽人。


簡介

關於正傳的學佛歷程,在《龍池幻有禪師語錄》卷九的《機緣自序》中,正傳曾有敍述,對此,《續指月錄》也載之頗詳。 正傳兒時身體肥胖,性靈異,但比較頑皮,「捕魚羅雀,靡所不為」。 《機緣自序》載正傳八歲時進書館就學,讀《四書》中的《大學》等篇,到十二~三歲因犯病「肌膄骨出」,因「廢書業」,且此病在過了兩年之後,又重新發作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傳因「為母看誦香山卷偈語,遂發善念持齋戒」。 到了正傳十六歲時,家父強行給他娶妻,但沒過多久,便夫妻關係不和,導致正傳萌生了出家的念頭。 過了兩年之後,又因發病不止,正傳因此決志出家,他沐手焚香在觀音像前發誓曰:「某若再近女身,此身當若何若何……」是夜即逃離家庭,外出「訪道修行」。 此時他的妻子已經懷孕,在將要臨產時,其父親差人四處尋找,但始終沒能找到正傳。 其父最後只得自己親自出外尋找,恰好與正傳在路途相遇,便強求正傳回家,但正傳始終沒有答應。 後來,因為母親病篤,正傳這才回家侍侯一年,但在母親喪事完畢之後,正傳便辭別父親,從此「長往不返」了。

出家

正傳的出家寺院便是荊溪(江蘇省宜興縣南)顯親寺,他在那裏「禮樂庵師薙染」,從此走上了參禪悟道的正途。 此時的正傳年齡應該在十九到二十歲之間,但後世的各種文獻對這一年齡記載並不一致。 在顯親寺樂庵禪師門下親炙一年之後,正傳到馬跡山六庭法師那裏接受了沙彌戒,並聽完了《法華經》的講座,然後才回到樂庵法師門下。 於是,正傳便請求樂庵法師給他開示,樂庵法師也欣然應允,他便在觀音像前燃頂香發願:「若弗見性明心,決不將身倒睡」。 依《龍池幻有禪師語錄》卷九中的《一笑說》所載,「始吾聞『三界唯心』話,及『心生則種種法生』而有悟。 以呈業師,業師曰:『子當用世出世間事一以貫之,始終不異可耳。』」 其中,「三界唯心」見於《華嚴》、《楞伽》等經典,法眼禪師乃是援此經文參究開悟的;「心生則種種法生」見於《起信論》、《釋摩訶衍論》等佛典。 可見,正傳的參禪入門,所走的路徑已經開始回歸到達摩「藉教悟宗」的傳統,這是禪門復興的一個可喜起點。 正傳由是精勤修道,並無一刻昏墮,如此過了約二十七天,「一夕,聞瑠璃燈華熚爆聲有省,舉似庵,庵頷之」。 但就在這年的冬天,樂庵禪師忽然西逝,正傳在來年春天辦完先師的喪事後,遂於該年(1576年)的四月八日起遂閉給亡師守喪,直到萬曆戊戎(1578年)才開始遊方參學。

遊方

正傳遊方參學。 來到北京的城西的觀音庵,拜謁了笑巖德寶和尚。 對於正傳在德寶門下的參學,《續指月錄》所載,與正傳《機緣自序》的內容大致相同。 後庵遷化,師直造神京,謁笑巖寶和尚於觀音庵。 寶問:「上座何來?」 師曰:「南方。」 寶曰:「來此擬需何事?」 師曰:「但乞和尚印證心地工夫。」 寶曰:「若果識得心地,那更有工夫印證耶?」 師曰:「雖然,不得不舉似過。」 寶曰:「參堂去!」 師珍重便出。 至晚,入室,方具述所以。 寶驀踢出只履,曰:「向者裏道一句看!」 遂把話頭一時打斷,懡 而出,通夕不寐。 翌旦,寶出方丈,見師猶佇立檐下,驀喚:「上座!」師回顧,寶翹一足,作脩羅障日月勢,師不覺脫然悟旨。 關於這一悟道因緣,在正傳的《機緣自序》中,還詳錄有不少參學細節,在此便不贅述。 正傳在德寶門下得道之後,曾依止了一段時間,正傳也詳錄了他開悟後在德寶處參學的事跡。 其中,對於德寶拄杖交付之因緣,《五燈會元續略》所載與正傳的自述略同。 在正傳辭別德寶時,德寶「乃書曹溪正派源流付之,復贈一笠,曰:『當以此覆之,毋露圭角去。』」

弘法

正傳離開德寶之後的弘法歷程,《續指月錄》謂他是後「出住台山秘魔巖寺,居十有三載;入京師,寓普照;後住龍池」。 然在《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則謂正傳自離開德寶處後,便「徑往五台,棲息秘魔巖一十三載」,「 會太常唐公鶴徵問道台山,見師如夙契,且約師還南」,由是出住於荊溪龍池山禹門禪院。 六年之後,辭卸龍池住持,「復游燕都,居普炤(照)寺」。 大約在紫栢真可的獄事平息之後(約在萬曆三十一年、即1603之後),正傳受唐鶴徵之請,再度住持龍池。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的這一記載,應當基本符合正傳弘法的行蹤,因在雲棲袾宏所作的《幻有禪師閒談·晚話二篇序》中,已經交代了正傳「徧歷諸方,歸老龍池」的事實。 袾宏早年曾在德寶門下參學,當時正傳亦在德寶門下,兩人相處甚厚,因而正傳圓寂於龍池,也應當是不爭的歷時事實。 在弘法的過程中,正傳在逐步地向晚唐五代的禪風靠近,他觀機施教,左右逢源,皆契禪旨。 正傳在住北京期間,「時縉紳輩,留神空宗,日夕從師質證」,其間接引文人李長庚之事宜,尤具代表性。 在《續指月錄》中,將李長庚給正傳《語錄》所作的《後序》原文節出,從中可以見出正傳禪教風格之一斑。 李長庚居士敘師《語錄後略(序)》云:「餘一日別師,師問余云:『有何疑否?』余舉九峯不肯首座因緣,問畢竟明何事,師豎起拳頭。 余擬議,師曰:『公不要開口,且細參去。』 越數年,傳歸荊溪,余再請益。 師曰:『向年舉的公案記得否?』 余曰:『和尚今日拳頭在那裏?』 師厲聲曰:『沒有。』 余曰:『和尚拳頭失卻,鼻孔原止半邊。』 師遂變色轉向面壁,余即出至階下。 聞師厲聲曰:『這箇人放鬆了,不柰他何。且拿住索套兒,不由他三年、五年不來尋我。』 余曰:『和尚大機大用,只怕我承受不來。』 無何,余轉外籓,迄今為後序,巳越三十年矣。 當日『三年、五年』之語,大負我師。不覺泣下」云云。 這段文字與李長庚《後序》原文基本相同,我們通過閱讀這段文字,足以見出正傳在接引士大夫方面的高明技巧。 另外,為了護持正法,正傳也不惜餘力。 他在住清涼時,有個名叫月川的法師,攻訐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當世莫能抗其說」。 正傳「乃反覆剖析,累萬言」,致使月川「毀板以謝」。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京都出現了「妖書詆上」事件,紫柏真可法師也被逮捕,當時京師名德紛紛離去,而正傳獨「高臥如故」。 面對當時奉勸他離開的好心人,正傳坦然說:「學道期了生死,生死了,顧反畏禍耶?」 透過這些作為,足以見出正傳作為一代大德的度量,也足以見出正傳的高深禪定功力。

法嗣

正傳門下有密雲圓悟、天隱圓修、雪嶠圓信三名僧,各傳道一方,時稱為臨濟中興。 圓悟(1566~1642)重興寧波天童寺,為明末禪宗著名宗匠。 在正傳的門下,造就了大批僧才,特別是有密雲圓悟、天隱圓修與雪嶠圓信這樣的大德出世,遂使虎丘一系由此振興。 正傳有《語錄》十二卷傳世,其中一至二卷分別為他住持龍池、五台與北京各個時期的語錄; 三至四卷為閒談,五至六卷為晚話,收錄了正傳住持各地的開示; 第七卷為舉古、拈古; 第八卷為征古、頌古、代古與別古; 第九卷為機緣、畫像語與寫給道俗的書信; 第十卷為韻語,收有不少精美的詩作;第十一卷為駁語,主要是針對月川攻訐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所作駁論;第十二卷收有《性住釋》、《物不遷題旨》與《塔銘》、《後序》等。

圓寂

明神宗萬曆甲寅年(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十二日子夜,正傳圓寂於龍池山,享年六十六歲,塔於本山之左。在正傳的門下,造就了大批僧才,特別是有密雲圓悟、天隱圓修與雪嶠圓信這樣的大德出世,遂使虎丘一系由此振興。 正傳有《語錄》十二卷傳世,其中第一至二卷分別為他住持龍池、五台與北京各個時期的語錄; 第三至四卷為閒談,第五至六卷為晚話,收錄了正傳住持各地的開示; 第七卷為舉古、拈古; 第八卷為徵古、頌古、代古與別古; 第九卷為機緣、畫像語與寫給道俗的書信; 第十卷為韻語,收有不少精美的詩作; 第十一卷為駁語,主要是針對月川攻訐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所作駁論; 第十二卷收有《性住釋》、《物不遷題旨》與《塔銘》、《後序》等    [1]

參考文獻

  1. 幻有正傳,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8-3-9